內容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化已成為高水平大學的重要特征。江蘇省作為教育大省,擁有眾多國內知名高校。海外交流項目的開設與實施是提升高校國際化的重要舉措,總結出江蘇省各高校海外交流項目的具體實施情況,分析其優勢及需要改進的地方,摸索出大學生海外交流對生源地高校國際化水平的影響及路徑,可對江蘇省各高校的大學生海外交流提出有價值性的建議,為省內外高校的海外交流項目的實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海外交流 高校國際化 路徑分析
21世紀以來,全球化進程加快,如何在全球化的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則成為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始終要考慮的問題。全球化帶來的競爭,不僅是經濟、科技、資源等方面的競爭,也是人才之間的競爭。我國的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人才的重任。高等教育國際化也成為當今世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流。
一.江蘇省內高校海外交流項目一般模式
學生國際流動是展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指標。高校學生出國交流的途徑主要為參與海外交流項目,即在籍學生赴境外參與半個月到一年不等的學習或實習活動,獲得不同于本國傳統教育模式和文化氛圍的教育機會。
江蘇省作為國內的教育大省,高校眾多,為確保研究的全面性,本項目將省內高校大體分為綜合類大學、理工類、醫藥類、師范類、財經類等專業研究型大學,選取典型高校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資料、官網數據、實地訪談,可得出結論,江蘇省內高校的海外交流項目模式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按照高校間協議執行學生校際交流項目,如與重點國家和地區的高水平大學簽署兩校學生互換交流協議;(2)參與中外政府、科研機構或基金會各類獎學金,赴國外進行交換學習或攻讀學位;(3)借助大學參加的大學組織的優勢和契機,開發或設計時應學生要求或匹配學科特色的國際訪學或交流培訓項目;(4)參加“江蘇省政府獎學金海(境)外交流學習項目”等省級項目;(5)設立夏令營、冬令營項目;(6)設立本碩連讀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本科畢業境外實習項目、專業研修項目、雙學位項目。
二.大學生海外交流對生源地高校國際化水平的影響
1.學生國際化
學生國際化可從學生赴海(境)外交流學習的數量、在校生中留學生數量與本國學生數量的比例、留學生生源國的分布以及留學生招收專業的分布等維度衡量。
鼓勵大學生參與海外交流項目。學生從情感、經歷、環境等方面體會到本國與其參與交流項目所在地的文化差異。受到中華文化熏陶的學生,從面臨文化差異到學會接受各國不同的風俗習慣,增強了民族文化認同感,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促進思想成熟,在關注身邊事、社會事、國家大事時,也嘗試以多種思維模式分析問題,逐漸形成國際化視野和思維。
于此同時,海外交流項目也有助于提升生源地高校的知名度。例如,與重點國家和地區的高水平大學簽署兩校學生互換交流協議,外方高校的學生赴中國學習后,感受到合作高校在專業學科上的教學質量和科研實力,未來也會選擇來中國留學深造。
2.科研國際化
積極與外方高校合作,開設海外交流項目,為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溝通交流的平臺。
參與過海外交流項目的學生,在學術能力方面均有所提升,有助于生源地高校形成“潛心學問,刻苦鉆研”的學風氛圍。接觸過國外小班化教學、創新思維、獨立探索等能力的培養的學生,更愿意嘗試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識水平,與不同國家的人交流,接觸不同領域的高水平人才和學者,對學術研究產生新的認識,摸索出適合個人學習成長的新思路,促進學術能力的提升。通過學生群體中小部分人的帶動,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相關學術活動,保持對科研與學問的嚴謹認真的態度,提升學術素養,形成良好的學風氛圍。
3.教學國際化
教學國際化主要體現在國際化課程體系的建設、邀請或聘任為學生授課的外籍專家的數量、開設的雙語或全英文授課課程的門數、引進國外優質資源,如核心課程、評價方式、教材等。
重視海外交流項目的實施并鼓勵學生參與海外交流項目的高校,在國際化課程體系建設中會有更多經驗與優勢。有過海外交流經歷的學生,從學生角度對比中西方教學模式,將交流過程中獲得的啟發與感悟,運用于平時的生活與學習中,促進學習方法的改進,跨文化思維提升的同時,也提升了個人評價課程的成熟度。從自身學習情況、教學模式對比等角度,給予教師及時、有效的反饋,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有一定的啟發作用,可促進生源地高校的教學模式發展,有助于提升本科教學質量。
三.大學生海外交流項目呈現出的不足
1.項目合作模式多樣化,項目實施不均衡。從各調研學校的情況看,在高校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下,各學校都針對本校實際情況開設眾多海外交流項目,基本可滿足學生需求,但出現了以下的問題:學生普遍存在信息差,無法及時獲取信息;中方學校與國外高校簽署合作協議時,中國學生赴國外高校參與交流學習的人數遠遠多于國外高校赴中方高校交流的人數;學生普遍更青睞1-3個月的短期交流項目,長期項目受學分換算、時間成本、經費成本等原因限制,參與人數較少,開設項目效果不佳;中外雙方針對高層次人才參與海外長期項目的資助額度較少,部分學生無力承擔。
2.項目種類繁多,項目管理機制未及時跟進。海外交流項目主要分為海外實習、海外學習、海外游學等類型。隨著有海外交流經歷的學生人數增多,許多管理方面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各高校雖有明確的海外交流項目資助條例,但在實施過程中,學生仍會遇到較多困難,如管理部門之間,職責分工不明確,導致學生甚至部分老師無法及時了解項目申請、參與及報銷等流程;交流回國后,由于管理部門與學院之間缺乏有效銜接機制,境外高校學習的課程成績,無法未能及時根據本校的情況換算,導致部分學生在本校學業情況上存在問題。
3.項目參加人數增加、項目配套機制出現制約性。由于項目種類及參與人員增多,項目配套機制出現制約性,項目的運行缺乏監督。項目前期,部分同學未詳細了解合作院校的授課形式,無法盡快適應新的學校環境,無法跟上課程節奏;部分學生參與過程中,發現課程與自己了解的情況不一樣,主要體現在課程安排與游學時間的分配;項目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項目費用高、專業分布失衡、語言問題、學制長短、管理人員培訓欠缺也成為制約項目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大學生海外交流對生源地高校國際化水平影響的路徑分析
1.提升學校海外交流項目的認可度,激發項目活躍度,整合校際資源。海外交流學習項目的制定和開展是一套完整的體系,基本流程如下:外事部門聯系外方高校,明確合作形式和確定具體的海外項目訪學計劃后,簽署校際交流合作協議。項目制定后,國內高校將聯合國際處、學工處、各學院等部門進行線上、線下的項目宣傳。學校會從項目時間長短、項目性質等因素分類,由國際處和學工處分管不同的項目。
從實地訪談的情況看,部分學生有較強的短期交流或長期交換的意愿,但迫于資金壓力,出現動力不足的現象。針對該現象,學校可以設置多級資助體制。按照申請學校的綜合排名和學科排名、申請項目的主要形式、赴國(境)外交流時間長短、申請者的各方面條件等分層次、分類別實施資助。從學院層面,學院也可參考學校的資助條例,設定學院的資助機制,對于參與專業性項目的學生,給予適當傾斜。
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職責,但也因涉及部門較多,會帶來程序繁瑣等問題。各部門應發揮部門間聯動作用。國際處、學工處等主管項目的工作人員,應熟悉項目的流程,包括申報、簽證材料、報銷資助等問題。通過項目宣講、線下組織答疑會等形式向意向學生介紹項目情況,包括項目申請條件、護照簽證、日程安排、國外飲食住宿、資助金額及流程等內容。負責的部門也應在進行資格審查的同時,充分了解學生情況,確定其資助金額是在規章條例的允許范圍內;學院的教學負責人應提前了解學生出國交流情況,考慮教學培養計劃,實行模塊轉換等形式,降低學生返校后重復選修類似課程的幾率;規范申請程序,構建校內或線上一站式申報平臺,減輕申請過程的復雜性和周期性。
2.大學生海外經歷拓展體系分析,構建“經驗—理論—實踐”的國際化新模式。國際化已成為現代大學治理體系中的重要部分。這也要求高校充分分析大學生海外經歷拓展體系,結合自身情況與制度改革需求,提出切實可行的國際化發展路徑和新模式。高校不僅要推動國際化平臺發展,建設學術前沿高地,也應轉變培養與管理理念。不僅要鼓勵本國學生走出國門,也要接納國外高水平人才赴我國學習,發展出從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高校實際發展的“經驗—理論—經驗”的國際化新模式,積極面對全球化帶來的競爭與機遇。
國家大力加快“雙一流”的時代背景下,高校逐漸重視國際化的重要性,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目標明確列入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條例中。這也促使高校在政策支持下,提升國際化氛圍,提供國際交流平臺,鼓勵學生走出國門,國內外高等教育互相汲取經驗,促進探索高校國際化發展的新模式。如今,海外交流的經歷已經成為培養各行業高端人才的必要環節。通過中國的高等教育,為各行業輸送高水平的人才,是每所高校一直在努力的目標,也是中國高校國際化的美好愿景。
參考文獻
[1]朱治亞,單劍鋒.地方高水平大學本科生參加海外交流項目趨勢演變探索——基于南京某工科高校問卷調查歷時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8,41(04):15-21
[2]王明明.國際責任與話語權:一流大學國際化建設的使命與方向[J].現代教育管理,2018(11):59-64
[3]朱雪琴.本科生國際交流的基本形式與現狀簡述——以南京理工大學為例[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08):142-143.
[4]孔難難.新時期高校大學生海外經歷拓展體系的探索[J].中國市場,2017(04):233-234
基本項目:江蘇大學2019年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省級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1910299058Z。
(作者介紹:蔡培巍,江蘇大學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