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蕾
內容摘要:情境教學是一種模擬真實情境的課堂實踐教學方法,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運用情境式教學模式,能夠增強學生的英語實踐應用能力,提升高職英語教學質量。本文以高職英語教學現狀為切入點,基于情境式教學模式,結合英語教學的實踐經驗,分析情境式教學對高職英語教學的作用、具體實施流程及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情境教學 高職院校 英語教學
作為高等職業院校英語教學的指導性文件,《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規定,高職英語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職業語言教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切實貫徹“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方針,其根本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位一體的日常英語交流應用能力。把高職英語教學與情境式教學模式相結合,在高職英語課堂中設定生活化、現實化的語言情境,能夠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課堂的參與者和實踐者,在真實或虛擬的教學情境中實現語言的高度交互性,最終實現學生從“學會”到“會用”的轉變。
一.高職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近年來,職業教育改革在國家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不斷推進。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是,把語言教學與學生的專業方向緊密結合,增強學生專業知識能力,同時提高學生英語知識實際運用和具體實踐能力。高職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應在授課過程中培養強化學生用英語進行溝通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高職英語的實際教學中,由于學生基礎良莠不齊、教學手段單一、師資力量短缺等問題,情境教學模式的開展和實現存在較大難度。
首先,高職院校生源復雜,學生對英語缺乏興趣,英語基礎普遍薄弱,在課堂中主觀能動性較差,這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活動的難度。其次,教學方法陳舊,一言堂滿堂灌仍舊是英語課堂的主要教學方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缺乏對英語知識的歸納、運用與實踐,這與教學大綱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思維的要求背道而馳。再次,師資力量相對有限,在擴招的大環境下,很多院校公共英語教學采用大班形式,學生與教師互動交流的機會受限,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情境式教學模式對高職英語教學的作用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二語習得理論,充分強調外部環境對學生學習外語的重要性。情境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創設相關教學情境,突出學生和情境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感染學生情緒,使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強調語言的交際性和實踐性,對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和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效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調動學生積極性
情境教學模式具有真實、直觀、形象、鮮明的特點,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并激發其英語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情境教學模式的英語課堂中,教師通過提問問題,道具、多媒體演示等方式創設與教學相關的語言情境,學生在模擬表演、小組互動合作的過程中,學習的注意力和專注力被吸引,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同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交流溝通、團隊協作與競爭,對英語知識進一步理解消化,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得到提升。
2.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語言是實際交際的工具,日常生活情境是語言學習的試金石。情境教學模式創設相應的課堂教學情境,不再單純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傳授,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創造了模擬實踐的機會,學生置身語言情境中掌握語言知識并加以實踐運用,把知識理論與實踐應用有機結合,提高學生英語語言的實踐能力。教師在英語課堂中對日常生活和職場的情境進行模擬創建,引導學生置身情境、聯系生活進行角色扮演,學生運用課堂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進行充分演繹,不僅能夠運用所學英語知識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用語言進行溝通交流、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為今后真正用于日常生活場景和職場環境打好堅實基礎。
三.情境式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具體實施
教師應對高職公共英語學科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大綱進行全面分析研究,充分發掘情景素材,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在情境創立的基礎上,以多媒體手段為輔助,進一步拓展情境,運用圖文并茂、聲情交融的英語情景、啟發性問題或通過設計有趣的游戲將學生帶入情境并布置任務;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組建團隊,本著以優帶劣的原則,確保每位成員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學生團隊通過討論、交流等方式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并進行交流展示,教師予以肯定及鼓勵,增加學生自信心;成果展示后,進行學生自評、團隊自評及互評,最后由教師完成對整個項目完成情況進行總結,總體以激勵性評價為主。
以《新技能英語》第一冊Unit 1 Welcome to our Department為例,教師可采用英語情境教學模式,根據該章節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提煉出以下六步操作流程(不同情境模塊的操作流程可能略有不同):
1.情境鋪墊(warming-up)
課前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展示實物、播放音視頻等方式吸引學生關注,并把學生自然地帶入開放、互動的語言交流氛圍,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融入語言學習環境并激發學習動機,課堂語言學習取得浸潤性效果。例如根據本章節大學新生的學習和生活主題,選用歌曲High School Life為熱身,配合問題提問“你認為高中與大學的區別在哪里?”“你對大學的第一印象如何?”以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快速愉悅地進入學習狀態。
2.任務驅動(task-driven project)
創設相關情境后,讓學生在情境中完成相關任務,通過話題討論、模擬表演等多種形式體驗實踐并展開學習。例如,根據本章節主題,學生的任務是以角色模擬的形式進行對話表演:作為志愿者,向外國留學生介紹我們學校。兩人一組,一人扮演留學生,一人扮演志愿者,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讓學生在表達和語言之間建立聯系。這一任務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創設的情境符合二語習得的“i+1”理論,便于學生沉浸在語言情境中,最終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
3.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
師生合作共同推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集思廣益,以頭腦風暴的形式分解任務,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索研究。例如,可以從校史沿革(history),學校環境(environment),校園飲食(food),校園活動(activity),校園課程(courses)等多方面介紹學校。頭腦風暴的過程中,學生是絕對的“主角”,答案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教師可以采取激勵性評價鼓勵學生多多表達自己的想法;隨后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優勢,選擇領取相關語言任務。
4.小組活動(group work)
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本著以好帶差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小組內學生自主進行角色分配,組員們在組內溝通交流、解決任務的過程中,分工協作、取長補短地展開學習,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學習;小組協作互動的過程中,學生人際溝通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合作意識與團隊意識得到加強。例如,組員可根據分配的任務到學校各處進行實踐調研活動,把任務落到實處,收集第一手信息,再經過匯總、整理、提煉,為最終的成果展示做充分準備。
5.交流展示(presentation)
學生通過自主與合作學習,在進行充分準備后,把團隊的成果的進行展示匯報。通常要求組內全部成員都參與表演或陳述觀點和意見,從而促進學生在組內和組間交流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例如要求每小組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展示交流,這不僅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更能夠展示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技能。學生在交流展示的過程中也能夠發現自身與他人的優勢與不足,相互借鑒與學習,教師在此環節應及時給予學生肯定與鼓勵,增加學生自信,有利于今后學習任務的開展。
6.總結提升(summary)
各組成果展示后,教師首先各小組成員付出的努力給予肯定,并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對每組表現作出適當點評,增強學生實踐和進步的愿望。之后鼓勵學生從表演、語言、合作等方面進行個人表現自評、小組表現自評和小組之間互相評價,讓學生自我反思進而提升能力。最后由教師做出以激勵性評價為主的概括總結,對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進行表揚,對欠缺和不足之處提出意見,爭取下次取得改善與提高。
四.情境式教學需注意的問題
首先,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用的素材應盡量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本著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原則,結合實際生活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和語言實踐應用能力。其次,英語課堂情境教學中,教師必須掌握大容量、快節奏的原則。教師提出問題創設情境,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使學生能夠充分感知學習內容,體驗情感態度,獲得最大量的信息,產生對學習內容正確、深刻的輸入,把學習內容與真實情境結合起來,做到學以致用。再次,教師在情境教學中應以提高學生自信心和積極性為出發點,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個享受的過程,而非強加的過程;關注并了解學生的心理,打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作用和團體合作效應,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在公共英語教學中合理運用情境教學模式,讓學生置身真實或虛擬的情境中,通過合作的方式使用英語、學習英語和掌握英語,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判斷力,培養學生協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將英語知識、技能、態度的學習融為一體;這樣能夠有效提高高職英語的課堂教學效果,進而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崔燦,李學芹.淺析情境教學法在高職英語口語課堂中的應用[J].英語教師, 2016(8):69-71.
2.金靚.論高職英語情境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4(12):94-95.
3.黃小群.由境生情,以情生能——情境教學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9):175-176.
本文系北京政法職業學院院級教改項目《情境教學在我院公共英語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YB20191107。
(作者單位: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