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富 呂芳

摘 要:社會責任理論起源于契約理論,并在利益相關者理論基礎上豐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履行逐漸成為學術界的重點研究方向,但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度量方法并不統一。論文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從利益相關者的八個維度梳理概括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度量指標,并提出未來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量研究應該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利益相關者理論;度量方法
一、引言
我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量的方法大致可歸納為社會責任數據庫評分、單一的財務指標衡量以及“利益相關者識別與權重”。數據庫評分所獲取的數據量有限使實證研究結果難以推廣,單一的財務指標不能覆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各個維度,缺乏解釋度。所以,依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劃分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分維度衡量或建立綜合指標體系已成為度量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主要趨勢,即“利益相關者識別與權重”。
二、利益相關者的八個維度
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除了企業的所有者股東,企業需要考慮與公司存在利益關系的各方的利益,社會責任和利益相關者兩大理論的融合發展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對象明確化、責任內容具體化,利益相關者的維度也逐漸擴展,本文總結已有文獻,目前研究涉及到常用的利益相關者維度共有八個。
1、企業對股東維度的社會責任履行
股東作為企業的所有者,是企業資金來源的重要途徑之一,而財務資源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要求企業對股東給予回報,卡羅爾模型也提出企業應首要履行經濟責任。此維度的社會責任履行的衡量指標有:資本保值增值率、凈資產收益率、股利支付率、每股收益。
2、企業對債權人維度的社會責任履行
企業發展僅僅依靠股東的投入是不夠的,債權人提供的債務資本同樣是企業不可或缺的資源,企業理應按時償還其債務并支付利息,保障債權人的資金安全。此維度的社會責任履行的衡量指標有:資產負債率、現金流動負債率、利息支付率。
3、企業對員工維度的社會責任履行
員工作為企業的人力資源,是企業維持正常經營活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企業需對員工承擔按時發放工資、獎金,實施必要的福利政策的責任,適當發揮人文關懷。企業對員工維度的社會責任履行的衡量指標有員工獲利水平和員工工資及福利率,大多文獻采用員工獲利水平這一指標。
4、企業對消費者維度的社會責任履行
消費者是企業銷售產品服務的對象,是企業價值創造鏈的最后一步,企業必須保證產品質量、控制成本對消費者負責。此維度的社會責任履行的衡量指標有主營業務成本率、ISO9001認證、存貨周轉率、營業收入增長率。
5、企業對供應商維度的社會責任履行
企業對供應商的基本責任就是及時支付貨款,穩定合作關系,降低交易成本,減少經營風險。企業對供應商維度的社會責任履行的衡量指標有應付賬款周轉率,該指標數值越高代表企業支付貨款越及時。
6、企業對政府維度的社會責任履行
政府發揮宏觀調控職能制定政策支持企業發展,企業應該合法經營,依法納稅,維持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此維度的社會責任履行的衡量指標有綜合稅率和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率。
7、企業對環境維度的社會責任履行
相比于其他維度,環境維度較少被研究,十九大報告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伴隨著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環境問題必將成為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重要考量。此維度的社會責任履行的衡量指標有環保投入比、ISO14000認證。
8、企業對公眾維度的社會責任履行
企業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對社會緊急、災難事件的反應也是企業社會責任感的一種體現,有學者將此維度單獨作為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衡量指標,本文認為將其作為各利益相關者維度的組成部分更合適。此維度的社會責任履行的衡量指標有社會捐贈支出率。
9、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綜合衡量體系
除了從各個利益相關者維度分別衡量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外,也可以賦予各項社會責任權重構建評價體系綜合衡量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水平,權重的確定可以依據主觀判斷各利益相關者維度的重要程度,例如卡羅爾將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慈善責任的比例確定為4-3-2-1,也有學者平均分配各利益相關者維度的權重。也可以根據獲取的原始數據計算出各利益相關者維度的占比。兩種方法各有利弊,主觀賦值法適用所有收集數據,但帶有主觀性;客觀賦值法雖避免了主觀性,但只針對特定數據,缺乏對所有數據適配性。
各利益相關者維度的衡量指標和計算方法總結如表1。
三、小結與研究展望
利益相關者理論為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明確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對象,豐富完善了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衡量方法。結合利益相關者理論,可以清晰梳理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路徑,股東和債權人提供物質資源,供應商提供原材料,員工從事生產活動創造產品或服務,企業合法經營、宣傳、銷售,最終消費者購買產品或服務,到此企業實現價值創造后,又會依據各利益相關者維度為企業創造的價值大小進行合理分配,保證企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學術界并未建立統一的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評價機制,度量指標和方法的多樣性導致在實證研究中對社會責任履行及其他變量的關系研究往往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所以擴展、完善利益相關者維度以及推廣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綜合衡量體系對未來的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有很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Jawahar, I. M., and McLaughlin, Gary L., 2001, Toward a Descriptive Stakeholder Theory: An Organizational Life Cycle Approa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6(3), 397-414, p398.
[2]關旭, 王軍法. 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研究述評:基于履責動機的視角[J]. 財會月刊, 2017, 000(036):75-79.
[3]李國平, 韋曉茜. 企業社會責任內涵、度量與經濟后果——基于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研究綜述[J]. 會計研究, 2014, 000(008):33-40.
[4]吳方, 嚴偉, 邢瀟倩. 醫藥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相關性的實證研究——基于68家醫藥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J]. 生態經濟, 2015, 031(008):112-116.
[5杜穎潔, 孫涵. 企業社會責任度量方法國外文獻綜述[J]. 中國市場, 2014, 000(048):67-68.
[6]沈洪濤. 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財務業績關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5.
[7]王琦.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企業社會責任實現機制研究[D]. 2015.
[8]張亞洲. 基于卡羅爾模型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狀態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