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秋天的第五個節氣,也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征的節氣。霜階、旻天、菊華、秋嵐都是這個節氣的自然之貌。農歷九月也稱菊月,菊花日漸金黃。當年李清照溫柔地寫道:“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當時光如露水般在枝頭緩緩凝結,思念便開始翻山越嶺。
秋嵐裊裊,秋晶澄回,一場秋雨一重色,紅葉黃花秋景寬。而當寒霜現于階上,萬物將回歸樸素。“寒露”屬于深秋的節令,在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出現“寒”字,一直到大寒時節,節氣都將呈現“高冷”的面孔。因此,在飲食上也應該多吃一些肉類食物來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從而抵御秋的寒涼。
蘿卜燉羊排
在熱、冷交替的寒露時節,能夠暖中補虛、開胃健身的羊肉肯定是首選。羊肉被醫學家稱為“血肉有情之品”,性屬溫熱,可以補虛勞、祛寒冷、溫補氣血。
主料:
羊排500克。
輔料:
白蘿卜250克、胡蘿卜250克。
調料:
花椒8克、干辣椒15克、大蔥100克、姜片150克、大料10克、草果2克、桂皮10克、香葉5克、大棗20克、鹽5克、胡椒粉5克。
制作步驟
1.羊排清洗干凈,下入鍋焯水;
2.白蘿卜、胡蘿卜洗凈,改刀切成長條形;
3.白蘿卜和胡蘿卜條焯水;
4.鍋內下入底油,加入花椒、干辣椒、大蔥、姜片、大料、草果、桂皮、香葉煸炒;
5.加入羊排、下入紅棗、倒入高湯,然后加鹽、胡椒粉調味;
6.燉制40分鐘后,裝入砂鍋,即可。
蒸釀百花牛尾
炎熱的夏季消耗了人們太多的養分與能量,秋天有利于調養生機,去舊更新,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秋天食用牛肉可溫補氣血。牛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發育期及病后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和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
主料:
牛尾1000克。
輔料:
蝦500克、雞脯肉500克。
調料:
姜4克、蒜5克、干黃醬30克、大料5克、桂皮2克、香葉2克、草果5兩、肉蔻5克、豆蔻1克、白芷2克、味精5克、醬油10克、冰糖25克、鹽5克、糖10克、香油5克、水淀粉50克、蔥油10克。
制作步驟
1.生牛尾改刀大小均勻,清洗焯水,放入鍋內煮熟;
2.把姜、蒜、干黃醬、大料、桂皮、香葉、草果、肉蔻、豆蔻、白芷、味精、醬油、冰糖、鹽炒香,倒入煮牛尾的鍋里煮120分鐘,泡40分鐘;
3.煮熟的牛尾去骨;
4.蝦肉和雞脯肉分別打成泥;
5.用牛尾包裹肉泥,上蒸鍋蒸制30分鐘;
6.澆上芡汁,用香菜葉與枸杞點綴即可。
鏟豉桂魚
“寒露魚歡欣,抓住別放松。”寒露是吃螃蟹、釣魚的好時節。魚肉高蛋白、低脂肪,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有益。
主料:
鮮活桂魚1條(約1000克)。
輔料:
青椒條20克、紅椒條20克、洋蔥片20克。
調料:
豆豉30克、薄荷葉10克、青桔20克。
制作步驟
1.桂魚改刀成條狀;
2.放入鹽、雞精腌制,備用;
3.桂魚掛淀粉糊;
1.炸制金黃,魚頭魚尾炸好碼盤;
2.鍋內放入洋蒜片豆豉醬青紅椒條和炸好的桂魚,翻炒均勻;
3.出鍋勾芡碼盤,薄荷葉、青桔點綴即可。
風味炒疙瘩
俗話說“人可一日無肉,但不可一日無豆”,豆類食物可以提供植物蛋白,且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低。秋季吃毛豆補鈣、青豆保護心血管、黃豆抗衰老。《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要攝入12種不同食物,其中豆類食物占到30至50克左右比較合適。
主料:
面粉500克。
輔料:
黃瓜丁100克、胡蘿卜丁50克、黃豆(熟)30克、青豆30克。
調料:
蔥花5克、姜汁5克、蒜末15克、生抽15克、老抽3克、鹽3克、味精5克、雞精各5克。
制作步驟
1.把面粉加水調成疙瘩,煮熟后冷卻。
2.把疙瘩、黃瓜丁、胡蘿卜丁、黃豆(熟)、青豆,用6成油熱炸制;
3.用蔥花、姜汁、蒜末爆鍋,再放入生抽、老抽、鹽、味精、雞精,放入炸好的疙瘩,翻炒均勻出品。
炸羊尾
寒露臨近重陽節,用蛋白、紅豆沙炸制而成,軟糯香甜的炸羊尾,特別適合牙口不好、高血壓癥、冠心病等老年人食用。所以,不妨在重陽節這一天,給長輩奉上炸羊尾。
主料:
紅豆餡100克、雞蛋清200克。
輔料:
玉米淀粉50克。
制作步驟
1.雞蛋清用小型攪拌機,低檔打出泡,高檔打成型,打到筷子能立住不倒即可;
2.150度油溫下鍋,成圓形,羊尾形狀;
3.炸制兩面金黃;
4.撈出油鍋撒入白糖,圣女果改刀點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