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
摘 要:如何尊重他國文化并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重新定位本國文化是當前跨文化研究的主要課題。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從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權力差距、不確定性的規避、男性化社會與女性化社會以及長期導向與短期導向五個維度對比中法兩國民族文化的差異并試圖分析其文化內涵。
關鍵詞: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中法民族文化;差異研究
荷蘭社會心理學家霍夫斯泰德對分布在五十多個地區和國家的國際商業機器有限公司(IBM)員工進行問卷調查,根據得到的數據按照國別和地區分別在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權力差距、不確定性的規避、男性化社會與女性化社會以及長期導向與短期導向五個維度上進行評分,最后繪制成表給查閱者最為簡單和直觀的文化特征比較。中法兩國在五個維度上的評分總結如下(見表1)。本文將逐一對各維度進行比較分析來探討造成兩國民族文化差異的原因。
表1 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視角下中法民族文化在五個維度上的評分①
一、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集體主義文化主張社會由群體組成,自我是群體的一部分,倡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的聯系,集體目標和利益優先于個人目標和利益的實現。相反,個人主義文化強調個人目標和個人獨立,個人是社會的單元,個體行為主要遵從個體的態度和興趣。
如表1所示在個人主義維度上法國的分值為71,表現出較強的個人主義文化傾向。法國的個人主義文化可以追溯到希臘文明時期。希臘文明以城邦文明為特色,而城邦以分離主義為基礎,城邦一般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周邊的村舍也是其構成部分,各個城邦都是小國寡民,安于松散關系的現狀,城邦之間各自獨立并相互牽制,難以達到地大物博和中央集權的統一。此外,城邦實行公民政治,權利掌握在全體公民手中,公民大會擁有國家最高統治權,這一政治的實施使得城邦文明尊重每個公民的選擇。西方文明中強烈的個人價值、個人訴求和個人尊嚴的信念由此樹立。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發生在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再一次廣泛傳播了個人主義,運動打出了人文主義精神的旗幟,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17世紀至18世紀法國大革命之間的啟蒙運動更是將個人主義推向了一個高潮。這些思想一脈相承,倡導“人”作為個體的自由,鼓勵發揮個人能動性和激發個人的奮斗精神,這都對法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而中國在個人主義維度上的分值為20,表明中國是典型的集體主義傾向國家。中國的集體主義可以追溯到上古治水的年代。中國傳統社會是一種“水利社會”,農業灌溉和大型的防洪工程需要高度集中的勞動力、生產資料、科學技術和管理體系,而在領導指導下的大規模集體協作便成為這類活動的最大特點。其次,中華民族自商周到明清都沿襲著宗法社會,形成了一種以家庭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此外,中國人長期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思想中的禮制秩序建立在血緣關系之上,這一秩序弘揚義重于利,公共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以血緣和宗法等級為基礎而形成的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各種人際關系和道德標準構成了中國集體主義發展的根基。
二、不確定性規避
在一個高不確定性規避的組織中,人們為減少不確定性建立了更多的條例、規范和工作流程,管理層習慣進行程序化決策。在一個弱不確定性規避的組織中, 辦事講求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處理依仗權謀而不靠制度,很少強調工作條例和控制,標準化流程規范化程度相對較低。
由表1可知在不確定性規避這一維度上法國的分值為86,表明法國社會對模糊的態勢較為抵觸,試圖通過精準和規范來降低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和威脅感。法國追求絕對真理,崇尚理性主義。早在希臘羅馬時代,亞里士多德積極追尋 “存在是什么”的意義,將古典理性主義推向了一個高峰。17—18 世紀在法國的啟蒙運動中理性主義更是備受強調和推崇。在日常生活中法國人追求嚴格的規范,崇尚嚴謹的態度。例如在舉行會議和談判前,法國人希望獲悉所有必要的信息,制定計劃是他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此外,法語以精確嚴謹著稱,從時態統一、性數配合到主屬的協調、詞語的搭配,每一種語法現象都有明確嚴格的規定。而這些都是法國人追求精準和規范的表現。
中國在不確定性規避這一維度上的分值僅為30,表明中國人面對不斷變化的生活條件和環境采取一種更為平和靈活的心態,對于模糊性的接受程度較高。幾千年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農耕生活讓中國人懂得適時播種和按時收獲。人們逐漸形成了安土樂天,順應天命的心態,講求“富足太平”、“知行合一”和“經世致用”的實用目標,對于未來的不確定性講求順其自然。此外,長期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響,中國人形成了對于隱喻性和模糊性的獨特審美情趣。例如中國山水畫、書法、詩歌等藝術形式講求留白的手法,用意象留給人無限遐思。
三、男性化社會和女性化社會
“男性化”傾向代表社會偏好成就以及物質獎勵,鼓勵積極進取和奮斗,整個社會更具有競爭力。它的對立面,“女性化”傾向代表偏愛謙遜、關懷柔弱和注重生活質量,整個社會更多地以達成共識為導向。
如表1所示中國在男性化社會維度上分值為66,表現出“男性化”傾向。而法國分值為43,程度適中但偏向“女性化”。儒家講求積極進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成為許多中國人做人的態度。中國現代哲學家、哲學史家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四點,其一就是剛健有為②。中國文明發源于黃河流域,此區域水患頻發,黃河頻繁的改道和汛濫激發并延續了中華兒女骨子里樂于進取和敢于斗爭的精神。而當下中國社會也可以說是由成功導向和驅動的“男性化”社會:例如許多中國人會犧牲家庭和休閑時間以優先工作;遷移的農民工選擇背井離鄉來到城市以獲得更好的工作和更豐厚的薪資。
而法國雖然是世界主要農業大國,但法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地形以平原為主,全境大都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此氣候水量充沛,降水分布均勻,全年溫和,適宜農耕。優越的生存條件讓法國人避免了大的自然災害,生活條件相對舒適安寧也造就了法國人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性格特點。此外,法國每周35小時工作制,每年至少5星期帶薪假期等一系列法規政策也讓法國人更為熱衷于營造和諧的生活氛圍。例如法國的大部分超市、商店、商場都有周六周日休息的傳統,法國城市中很少有像國內24小時開門的超市,而且每家店都有它們各自的開門關門時間。法國人認為周日是和家人團聚,一起出去游玩的休閑時間,應該拋開工作自由享受生活。這些正是法國“女性化”氣質的體現。
四、權力距離
高權力距離國家或組織中的人群接受論資排輩制度和組織內權力分配的大幅度差異,家長式的領導風格被認可。反之,低權力距離下的人們力求權力分配的平衡,努力爭取在組織內的話語權和自主權。
由表1可知,在此維度上中法兩國的分值依次為80和68,體現出均屬高權力距離的社會文化這一相似性。中國文化以農耕文化為基礎,捍衛社會的等級制度。法國在這一維度上的得分雖不及中國,但也體現出較高的權力距離。例如法國的高等教育體制由綜合公立大學和高等專科學校組成,而后者是法國特有的一種教育形式,提供的是高水準、專業化的精英教育,每年能進入高等專科學校的人數僅占高中畢業生人數的10%,政治、金融及企業領袖們幾乎都是這些學院的畢業生。權利的集中也體現在區域規劃上。以巴黎為例,它是法蘭西島大區的核心同時也是法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巴黎與法蘭西島大區大約貢獻超過法國四分之一的國內生產總值,33間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總部設立在巴黎,是歐洲最集中的地區。此外,巴黎的高等教育機構是歐盟最集中的地區③而且法國交通網中絕大多數的高速公路和鐵路以巴黎為中心通向周邊。
五、長期導向和短期導向
長期導向的文化重視節儉和毅力,進行活動前習慣考慮自身的行為將會給后代帶來怎樣的影響。在短期導向的文化里,人們的關注點放在過去和現在,尊重傳統的同時重視此時此地的切身利益④。
由表1可知,在此維度上中法兩國的分值依次為87和63,兩國均屬于長期導向的國家且中國的趨向更加明顯。人們信奉真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形勢、環境和時間的影響。有能力讓傳統融入變幻的環境中,為了取得成果提倡節儉和堅持的毅力。
本文在五個維度上對中法民族文化的異同點進行了對比,分析了兩國的差異點并探討其原因。但有以下兩點值得注意:
(1)法國在個人主義和高權利距離的維度上得分都很高,這樣特殊的組合看上去很矛盾。但其實不然,他們只是現實的結構性反映。例如法國人更愿意依賴于中央政府,一個客觀的權力中心,但又不允許這個權利象征輕易侵入他們的私人生活。
(2)各維度的得分是相對而言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換句話說這些評分只有建立在文化比較的基礎上才具有真正的意義,不能用絕對、靜止的眼光去看待兩國文化的差異,這樣會有失于偏頗。
參考文獻:
[1] 陳曉萍.跨文化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2014:1-167.
[2] 甘筱青.從中西方文化公理體系的差異看“文明的沖突”[J].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10-11.
[3] 彭世勇.霍夫斯泰德文化價值理論及其研究方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1:7-9.
[4] 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EB/OL].https://www.sohu.com/a/115927497_451132,2016-10-12.
[5] Bernard Fernandez et Zheng Lihua. Culture et gestion en Chine:gérer un grand pays, cest comme cuisiner un petit poisson [EB/OL].http://asl.univ-montp3.fr/e41slym/culture_gestion/Chine_culture_et_gestion.pdf, 2015-9-24.
注:
① 來源:http://geert-hofstede.com/china.html http://geert-hofstede.com/france.html
② 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原載《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期)?,http://site.douban.com/110673/widget/forum/318753/discussion/36150104/
③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巴黎
④ 陳曉萍,跨文化管理,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