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繼敏 趙君輝

10月17日,第七個國家扶貧日。
當天,重慶市舉行2020年脫貧攻堅表彰大會,39歲的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團總支書記張登國站上領獎臺,接受隆重頒獎。
頒獎儀式結束后,張登國便風塵仆仆地回到現在工作的地方——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的城口縣雞鳴鄉。
他除了是高校的教師,還是雞鳴鄉祝樂村的第一書記。
抓教育扶貧斬窮根
根據幾天前的工作安排,張登國剛下車,就來到集中安置點走訪脫貧家庭。
青磚黛瓦的集中安置點建在雞鳴鄉難得的一塊平地上。清澈的漢昌河低谷淺流。四周連綿巍峨的大巴山將鄉村與外界分隔開來,然而半山腰架起的一排排高架——正在加緊施工的銀百高速公路,將為這里帶來新的變化。
“張書記,進來坐!”44歲的村民李興群眼力好,遠遠就看到張登國。她一邊招呼,一邊搬出一條長凳。
“開學了,老二在學校的情況好嗎?”張登國詢問李興群二兒子王寶祥的近況。
“老二比老大讀書成績還好些!”提起兒子,李興群一臉自豪。老大王彬今年大學畢業后,通過張登國介紹,在重慶兩江新區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試用期4000多元的工資,讓這個家庭無比滿足。更讓李興群感到欣慰的是,老二王寶祥在城口縣中學念書,成績在全年級名列前茅。
“讓老二認真學習,以后爭取來考我們學校的研究生!”張登國說。
“那是蠻好!”李興群笑道。
李興群曾是祝樂村的貧困戶,常年住在高寒山區,丈夫獨自在外務工,微薄的收入根本無力支撐兩個孩子的學業。
教育的缺失將導致下一代繼續貧窮。張登國深知教育對于貧困家庭的重要性,從去年9月到村里擔任第一書記以來,他曾無數次到李興群家中,了解兩個孩子在學習上的困難,給王彬做人生規劃,給王寶祥講學習方法,逐漸改變了兩個孩子的命運。
“張書記是我們信賴的人。”李興群對這一切充滿感激。
“只要人勤快,隨便做什么都有機會!”張登國不僅鼓勵村里每一個孩子努力上進,而且還勉勵村民自立自強,靠自己的雙手增收致富。
從高山搬遷到集中安置點后,家家戶戶都有了令人羨慕的小樓。李興群把三樓租給了來雞鳴鄉避暑的客人,還計劃著用一樓的門面來做生意,日子越過越有勁頭。
樹文明新風增動力
從李興群家出來,拐個彎就是耀坤森林人家餐館。雞鳴鄉黨委、政府在這里定期免費組織廚師培訓,以及山地雞、中蜂養殖,中藥材、食用菌種植技術等職業技能培訓。一群臉龐紅撲撲的婦女,正穿戴著廚師的白衫、高帽忙碌著。
耀坤森林人家餐館旁邊是雞鳴鄉供銷合作社,這里還有一塊牌子——社區文明實踐積分超市。鄉里人但凡做了好事,參加了義務勞動,都能獲得積分,并以此兌換商品。
“村里脫貧戶羅章國今天上午主動撿拾河道垃圾,我剛給他記了10分。因為貧窮,他過去很少跟人來往,現在完全變了一個人。我提醒他,積分不能兌煙酒,他哈哈大笑,連說‘曉得。”教育的話題總能讓張登國欣慰,這個過去閉塞、貧窮的小山村,因為教育迅速變得開放而自信。
祝樂村6組村民盧友沛正準備到鄉里的工地上談業務,看見張登國過來,他趕緊主動上前。
盧友沛過去住在山上,出門挑水都要走兩三里山路,一年四季“穿不足身,吃不足口”。
“過去人懶,對生活沒有追求。”盧友沛撓著頭說。
搬下山后,在張登國的鼓勵下,盧友沛學起了鏟車技術。
這一年,恰好趕上雞鳴鄉大開發、大建設,盧友沛貸款買了鏟車。現在,他一年四季都有做不完的業務,最近,他還購買了一輛嶄新的汽車。
像盧友沛這樣發生改變的貧困戶不在少數。6組村民向本清過去也是山上的貧困戶,目前在集中安置點經營著一家廚衛用品店,還承包了鄉里的水電業務,一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
“以前買肉還得看荷包里有多少錢,現在完全不會為這個發愁了。”向本清笑著說。
“過去,村民對貧困沒有感覺,反正家家都窮。長此以往,對外界容易產生抵觸。現在大家不再消極,更愿意積極融入城鎮化的生活。”讓張登國特別欣慰的是,通過不斷努力,在2019年底召開的祝樂村貧困戶動態調整大會上,當時尚未脫貧的19戶貧困戶主動申請脫貧,思想上實現了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巨大轉變。
推“三變”改革強產業
幾個脫貧戶走訪下來,張登國覺得心里很踏實。但他并沒有歇息,反而加快腳步,往村委會趕去。
在離村委會不到200米的地方,是鯤鵬食用菌種植股份合作社的廠房。這是祝樂村“三變”改革的成果,是張登國苦心打造的食用菌產業。
祝樂村由祝坪村和樂坪村合并而來,兩個村的名字盡管都有“坪”字,但村里恰恰沒有一塊平地。村民種的都是用于飽腹的玉米、土豆和紅薯,全村沒有主導產業。
要在一窮二白之地打造一個產業,張登國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缺項目,他找到常年在外經商的當地人陳蕓回鄉創辦鯤鵬食用菌種植股份合作社;缺資金,他多方尋求重慶市經濟信息委扶貧集團支持;缺營銷平臺,他幫村里建起網絡信息管理系統,積極探索祝樂村溯源農業、可視化農業和電商扶貧發展路徑。
彼時,村里也只有村民們籌資投勞修建的一條3米寬、6公里長的土路。這條土路沒有專業人員測量設計,沿著小溪、繞著大山,一個急彎連著一個急彎、一面陡坡接著一面陡坡。而且由于路基太軟,只能通行摩托車。
今年,在各方的幫助下,村里一條32公里的硬化公路動工了。
“盼了幾輩子的路,終于修到了家門口。以前到鄉里買一包化肥,背回家要一天,現在一車幾十包,運到家只需要半個小時。等公路硬化完了,賣茶葉、賣土豆就更方便了。”5組村民包運善每天都要去查看施工進度。
這條公路硬化后,不僅能讓全村800多位村民進出更方便,更重要的是,交通便捷了,老百姓才能利用山里的優勢產業,真正持續富裕起來。
這也是一年多來,張登國日夜操心的一件事。
去年一年,鯤鵬食用菌種植股份合作社帶動貧困戶37人穩定就業,共獲得酬勞80余萬元。
除了食用菌,張登國還為村里布局了老舊茶園改造項目,萬畝竹筍基地項目,連翹、厚樸、天麻、杜仲中藥材種植項目……他相信,當祝樂村的金山銀山與外面的世界聯通后,鄉親們一定會擁有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