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巖
摘 要:眾所周知,農業生產與氣象條件存在密切聯系,因此加強農業氣象服務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階段,農業氣象預警服務已成為保障農業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加之網絡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氣象預警及時有效傳遞提供了便利的技術條件。本文就網絡化背景下農業氣象預警服務需求及對策進行全面探討和分析,希望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的科學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網絡化;農業氣象;服務需求
前言:農業氣象預警服務是我國農業氣象管理部門針對農業氣象災害提供的一項預警服務,為農戶開展相關防災減災工作提供必要的警示和指導。農業氣象預警服務質量和效率關乎著氣象災害防護工作能否有效落實,然而受客觀因素的制約,當前我國農業氣象預警服務仍存在一些弊端或不足,無法滿足新時期農業發展的氣象服務需求。網絡技術的發展,為農業氣象預警服務質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了理想的契機,相信隨著相關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必將推動我國農業氣象預警服務的創新發展。
1網絡化背景下農業氣象預警服務需求分析
1.1實時化預警服務需求
農業氣象災害對于農業生產的影響和危害已不言而喻,因此要想切實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必須提高農業氣象預警服務的及時性。網絡時代的來臨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農業氣象預警服務能夠通過網絡第一時間傳達到各農戶手中,從而幫助農戶做好相關防護措施。與此同時,農業氣象災害往往會持續一定時間,期間氣象災害的危害程度也會出現一定幅度變化或持續加深,這時便需要管理部門實時發布相關農業氣象預警信息,以滿足農戶防災減災工作開展需求。由此可見,網絡技術推動了農業氣象預警服務的實時化轉變,為防災減災工作有效落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精細化預警服務需求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是世界上受農業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差異明顯,因此在農業氣象災害方式上也存在明顯的區域性。例如華北易發生暴雨,冰雹,大風,干旱等自然災害,而洪澇災害則主要集中于東南沿海及長江、淮河的中下游區域。與此同時,不同農業氣象災害在預警服務及防災減災工作形式上也存在明顯差異,需要提供更加全面精細的農業氣象預警服務才能做好各種災害的有效防護。借助網絡技術,農業氣象管理部門能夠提供更加精細的預警服務和防災減災工作指導,確保各地區農業生產的安全與穩定。
2現階段農業氣象預警服務存在的問題
2.1預警服務發布渠道單一
預警信息發布是我國農業氣象預警服務體系的重要環節,只有保障農業氣象預警服務及時有效的傳達到每一位農戶手中,才能切實做好相關防災減災工作。現階段,我國農業氣象預警服務發布渠道相對單一,仍過度依賴逐級傳達方式開展相關農業氣象災害防護工作。從效果上來看,這種預警服務傳播方式具有嚴重的延時性,造成廣大農戶不能第一時間獲得農業氣象預警信息,由此也導致了相關防護工作不能及時有效開展,給農業生產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
2.2預警服務內容不夠全面
對于農業氣象災害而言,不同氣象災害帶來的影響極其防災減災工作也存在明顯差異,因此需要根據災害類型提供針對性的預警服務。現階段,我國農業氣象預警服務的相關內容只涉及了氣象災害的類型與分布情況,然而對于如何開展防災減災工作并未有著明確的指導,由此造成廣大農戶不能正確判斷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和危害,并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農戶的損失,給我國農業氣象預警服務工作的有效開展帶來不利影響。
2.3無法提供個性化服務
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升,特色農業成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由此也帶來了更具個性化的農業氣象預警服務需求。農業氣象災害作為一種不可控因素,必須對特色農業項目提供個性化農業氣象預警服務才能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約,農業氣象管理部門尚未提供個性化農業氣象預警服務,不僅無法滿足新時期農業發展需求,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農業產業的現代化轉變。
3提升農業氣象預警服務質量的有效對策
3.1借助網絡延伸預警服務渠道
網絡時代的來臨,擺脫了時空因素對信息傳遞的限制,因此也為農業氣象預警服務提供了全新的傳播途徑。為提高農業氣象預警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如何將相關信息直接傳遞到基層農戶手中最為關鍵,這里需要借助網絡實現預警服務渠道的延伸。例如農業氣象管理部門要積極構建網絡信息傳遞渠道,如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及手機APP等方式,不僅能夠實現農業氣象預警服務傳播的多樣化發展,同時也能使基層農戶更加方便接受預警信息,從而及時有效的開展各項防災減災工作,確保農業生產的安全與穩定。
3.2積極拓展氣象預警信息內容
在氣象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農業氣象服務業朝著專業化和全面化轉變。農業氣象預警服務作為防災減災等農業氣象災害防治工作的必要前提,在滿足基本氣象預警的基礎上,還要在預警內容上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例如對氣象災害等級進行細致劃分,在氣象預警時提供明確的危害等級有助于農戶準確認知災害情況,進而開展更具針對性的防災減災工作。現階段,日趨完善的氣象技術使得農業氣象預報準確性更高,因此拓展相關氣象預警內容在技術上已成為可能,同時也是提高我國農業氣象預警服務質量的重要舉措。
3.3提供更具個性化氣象預警服務
發展特色農業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上提高農作物品質和效益,因此需要有效規避其生長環節中潛在的危害因素。提供更具個性化氣象預警服務是降低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到重要方式,以優質棉花種植基地為例,棉花生長階段對光照需求較高,且穩定以25~30℃為宜,溫度過高或過低不僅降低出苗速度,并且還會誘發病蟲害發生。個性化氣象預警服務,是針對某農作物不同生長周期對氣象條件的需求提供更具專業和精細的氣象預警,由此開展更加精細的防災減災工作,確保農業生產的安全穩定開展。
結束語:
總體而言,在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中氣象預警服務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同時也為“三農”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前提。網絡背景下,氣象部門要拓寬農業氣象服務領域,做好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工作,構建氣象預警應急長效機制,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不斷提高農業氣象預警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張西國.淺析建立農業氣象預警機制的意義及對策[J].山西農經,2018(17).
[2]汪光驊,王晨宇.網絡化背景下農業氣象服務需求探究[J].新農業,2018(17).
[3]王平華,范蘭艷.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應急工作分析[J].吉林農業,2018(20).
[4]朱國東.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農業氣象服務應用[J].吉林農業,2019(15).
[5]張倩,趙艷霞,王春乙.我國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指標研究進展[J].自然災害學報,2010,19(6):40-54.
[6]史英河.淺談氣象服務和農業發展的關系[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7(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