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杰 張光明
【摘要】《面紗》主要描述了一對英國夫婦無愛的婚姻,以及他們在中國生活的故事,丈夫發現妻子出軌后帶她去了湄潭府。那里霍亂疫情肆虐,尸體遍地,人心惶惶。丈夫到達后就救助病人,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隔離病人、掩埋尸體、凈化水源,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醫療條件以及人類應對疾病所做的努力。
【關鍵詞】霍亂;隔離病人;祭祀
【中圖分類號】R1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6..03
【Abstract】The Painted Veil is a story about a loveless marriage and the couples life in China.When the husband discovers wifes adulterous affair,he forces her to accompany him to the heart of a cholera epidemic named Meitan-Fu,where was panic and bodies everywhere.The husband occupied himself with doctoring the sick,cleaning the city up,trying to get the drinking water pure.We can see the main measures he taken are isolating the patients,burying the bodies,and cleaning water.In summary,we can see the medical conditions and the human efforts to deal with the disease.
【Key words】Cholera;Isolate the patients;Sacrifice
1 《面紗》的內容提要
英國作家威廉·索默斯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于1925年發表《面紗》(The Painted Veil),故事梗概如下[1]:凱蒂(Kitty)是一個庸俗、勢利、輕佻的女子,仗著自己年輕美麗拒絕了無數個追求者,結果她25歲還沒有嫁出去。她母親刻薄地告訴凱蒂,她已經錯過了婚姻的行情。為了逃離令人窒息的家,凱蒂匆匆嫁給了求婚的沃爾特(Walter)。沃爾特雖然有才華,也很聰明,但是寡言少語,不解風情,凱蒂從未愛過自己的丈夫。盡管如此,沃爾特對凱蒂寵溺、體貼,對她的照顧親切周到。結婚不久這對年輕的夫婦來到中國,之后凱蒂遇到了高大英俊的情場高手查理(Charlie),自以為遇到了真命天子,幻想著查理會為了她而拋妻棄子。他們的偷情被沃爾特撞見后,沃爾特給了妻子兩條路:要么讓查理馬上離婚娶她,要么跟沃爾特一起去瘟疫橫行的地獄之門湄潭府。自私懦弱的查理對凱蒂只是玩弄,并不想娶她。凱蒂絕望地跟沃爾特去了湄潭府。
在湄潭府,凱蒂照顧別人的同時漸漸成長,最終摒棄浮華,找到了內心的安寧。沃爾特全身心救治病患,贏得了修道院和俞上校等人的尊敬。在遙遠的異鄉,原本有隔閡的兩顆心漸漸靠近。然而,凱蒂懷孕,孩子卻不是沃爾特的,沃爾特故意讓自己染上霍亂而死。凱蒂已然懂得欣賞他豐富的內涵,卻沒有辦法留住他,也沒有辦法愛上他。也許愛情就是沒有道理可講,否則,內斂、聰明、專注的沃爾特怎么會愛上淺薄虛榮的凱蒂?而凱蒂雖然意識到查理的虛偽,再次面對他時,終究難以抑制內心的狂喜。
2 霍亂之災
人們對《面紗》的關注大多集中在無愛的婚姻和一段婚外情[2];或者探討女性的精神成長,如何踏入社會,在追求自由平等的道路上如何面對男權的壓迫和不公正[3];以及善惡界限的模糊與人性的不堪,對自我的艱難探索和體認[4];等等。然則,故事里面大篇幅的霍亂(Cholera)瘟疫卻很少有人提及。
《面紗》里面對霍亂瘟疫的描寫主要有:年輕的夫婦還在去湄潭府的路上就遇到了剛剛病死的鄉民,“四個農民走了過去,既快又安靜,抬著一口新的棺材,沒有上漆,嶄新的木料在將臨的黑暗中閃著白光”。嶄新的棺材,安安靜靜地快速走過,說明人們對死亡習以為常,這段描寫既是當時瘟疫的真實寫照,也為之后沃爾特的死奠定了基調。
在當地海關副關長沃丁頓(Waddington)的口中,情況明顯要嚴重的多,“人們像蒼蠅一樣死去,地方長官早已焦頭爛額,駐軍指揮官俞上校忙得不可開交,以防發生搶劫”。
而海關這里,“人已經損失了一半,剩下的那些隨時都會躺倒死去”。這種死人的速度令人不覺有“汝死我葬,我死誰埋”的凄涼之景。
凱蒂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大體知道了她的處境,“那兒的居民以每天一百人的速度死去,受到疾病侵襲后很少會痊愈”;“人們死得太快,幾乎來不及埋葬。有些房子里的一家人都死光了,連送葬的人也沒有”。
在一天下午,凱蒂親眼目睹了死人,“在居住區的圍墻腳下,有個男人仰面朝天躺著,兩腿挺直,胳膊伸過頭頂。他穿著打補丁的藍色破布衫,亂蓬蓬的頭發猶如一個當地乞丐”。
修道院的醫療室外,可以“聽見陣陣呻吟和大聲的哭喊,好像又有某種非人的生物正遭受痛苦”。
總之,這里的街道雜亂邋遢,垃圾污物已經堆了好幾個禮拜,熏天的臭氣讓凱蒂掏出手帕捂住自己的半張臉。路人稀稀落落、畏畏縮縮、無精打采。間或經過一座房子,聽到鑼聲或者不知名的樂器發出凄厲而悠長的哀鳴,那一扇扇關閉的房門后面就躺著一個死人。
3 何為霍亂瘟疫
有燎原滔天之勢,有滅村屠城之慘,霍亂疫情最早是在1820年從我國嶺南傳入,此后頻頻發生流行[5]。在歷史上曾有7次全球大流行,以急性起病、劇烈腹瀉、嘔吐以及由此引起的脫水、電解質及酸堿失衡為特征 [6]?;魜y可經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觸和蒼蠅等傳染給敏感者,通過全球人口流動來實現流行與傳播[7]。此疫由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引起,這是一種能發酵葡萄糖、蔗糖和甘露醇而且賴氨酸、鳥氨酸脫羧酶實驗陽性,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單極鞭毛、氧化酶陽性的弧菌,霍亂就是由O1霍亂弧菌或O139霍亂弧菌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8]。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醫療水平的提高,現在霍亂完全能夠預防,病例也可以治愈[9-10]。
在《面紗》中,瘟疫的發生地是一個南方小城鎮,西江邊的湄潭府,有英國海關,有山有水,有綠色的稻田,有雕刻豐富多彩的牌樓,這個地點很難斷定就是如今的湄潭縣,但屬于嶺南無疑,歷史上嶺南曾多次發生霍亂瘟疫[5]。毛姆寫書的時期是1919-1924年,當時的醫療水平如何?面對霍亂,人們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4 對霍亂瘟疫的應對措施
我們來看看當時人們的應對措施。
最有畫面感的是英國人眼中的東方祭祀,“神像被人從廢棄的寺廟里抬出來擺在街上,前面堆滿供品,再加上屠宰獻祭,但并沒有因此止住瘟疫”。在偏遠的小山村,得病之后不去醫院救治,首先想到的是敬天求神[11],每個村落的敬神儀式不同,在一個英國人的眼中,神像、供品、獻祭都是古老東方文化的符號,這固然是醫藥知識貧乏時的無奈之舉,更是鄉民的一種精神寄托。1919年,德先生和賽先生在新文化運動中被引入中國,也就是說,毛姆寫這本書的時候,西方醫藥剛剛在大城市萌芽,他看到的小鎮,醫療條件簡陋,技術薄弱,“僅憑沃爾特單槍匹馬,對抗全城的瘟疫”。
英國人的官方措施是掩埋,“部隊指揮官強令手下的士兵掩埋無人理會的死者”。人類歷史上的瘟疫數不勝數,在巴斯德還沒有開創微生物學時代之前,瘟疫所到之處,幾乎可以帶來滅村之災,如果波及范圍廣,整個國家的人口也會驟然降低。在毛姆寫這本書之前,中國人剛剛經歷了一場震驚世界的瘟疫。那是1910年冬天從西伯利亞向中國席卷而來的鼠疫,由于地面凍結而無法掩埋的尸體遍及街頭,恐懼籠罩在人們頭上,大家擠滿了火車站,慌亂逃竄,這種爆發性的流行性瘟疫很有可能毀掉中國并波及整個亞洲,時任防疫總醫官的伍連德在不知道鼠疫病源的前提下,采取的措施是切斷傳染源,焚燒或者掩埋尸體,將病人隔離,醫護人員戴上紗布口罩,在他強有力的領導下,5個月后疫情被控制住,伍連德的成就很快得到國際上的公認,也為現代化方法控制傳染和防止疾病傳播樹立了典范[12]。
毛姆曾有過醫學院的學習經歷,而且參與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的醫療認知基本上可以代表當時最先進的水平,因此毛姆應該知道伍連德的事跡。他借著沃丁頓的口,還說出了另外的四個辦法,(1)注射疫苗:但是疫苗的作用不大,在沃爾特到湄潭府之前,小城鎮的醫療衛生是傳教士負責,傳教士也注射了疫苗,卻還是死了,稍后我們詳細討論傳教士。(2)“把牛奶和水都煮沸”:利用高溫滅菌。(3)“不要吃新鮮水果或未經烹調的蔬菜”:看到沃爾特夫妻之間因為互相賭氣吃蔬菜沙拉,沃丁頓說“生的菜一直很危險,現在吃這個簡直是瘋了,你會要了自己的命”,那時候的英國人已經知道細菌可以經由新鮮的水果蔬菜傳到人體內,所以將食物做熟再吃。(4)喝酒:沃丁頓說“喝酒是生活的樂趣,還能預防霍亂”。
書中也借著凱蒂的想法提出了比較消積的應對措施,遠離傳染源。凱蒂想的很簡單,逃出去,逃到某個安全的地方,但是她的母親不歡迎她,因為她沒有躋身到上流社會的輝煌無比的婚姻,娘家回不去;她也不能找查理,冷漠自私的查理已經拋棄了她,偌大的世界,就算她要走,她又能走到哪兒去呢?
在19世紀下半葉,在化學工業和醫藥研發上處于領先地位的是德國,英國當時對推進化學制品商業化進程無所作為,英國人也并不真正關心科學,至多是將其當成一種業余愛好[13]。在當時的背景下,沃爾特作為一名英國的細菌學家,他的研究大概也不會更先進。雖然有疫苗,但是沃丁頓說,“打了疫苗,到頭來沒起任何作用”。
《面紗》中有一個隱形人——傳教士沃森(Watson)。對傳教士的介紹是通過沃丁頓,沃爾特主動請纓到湄潭府,有很多人是不理解的。沃爾頓認為“這不是他的本職工作,他只是一個細菌學家,本沒有必要到這里來”。但是提到傳教士,“沃森到湄潭府是出于對那些垂死的中國人的憐憫,因為他熱愛人類,雖然他是一個傳教士,但是他對基督教徒、佛教徒和孔教徒都一視同仁,他們都是人類”。
近代中國衛生檢疫工作的展開,與傳教士有很大的關系。在19世紀中葉,中國被迫對外開放,西方人的眼里,中國是各種流行病的泉源。因為許多傳染病在外國已經受到控制,在中國卻驚人流行。早期的傳教士積極投身于防疫治疫的實際工作,瘟疫爆發時,一般民眾都表現出了極度的恐懼慌亂,鬼神迷信大行其道,人們搭臺演戲、祈求鬼神,這反而加速了疫情的擴散。現代防疫措施中的隔離、消毒、焚尸、燒屋等,為傳統習俗所不容,這些大逆不道的行動在當時引起的是普遍的厭惡和反感。幾次疫情過后,民眾多能改變其心態,對現代防疫手段的抗拒逐步淡化,從迷信鬼神的信仰中走出來。因此,傳教士不僅是公眾健康的觀察者,衛生工作的積極參與者,同時也是新觀念的引導者[14]。
由于作者的著力點放在了凱蒂的精神成長上,我們無從得知最后瘟疫是如何結束的,歷史的車輪走到了今天,這段過往就像一張老照片被定格在書里,幸存的人們繼續努力,從瘟疫的廢墟中走出來,發展醫藥事業,如今霍亂再也無法像當年那么猖狂。
《面紗》一經發表,就引起了轟動,還被約翰·卡蘭(John Curran)執導成影片,搬上大屏幕。一部優秀的作品之所以優秀,在于作者只是描述事件的曲折反復,有的人從中看到是愛情,有的人看到的是男權社會中女性的卑微,有的人看到的是人性總是戴著面紗生活的虛偽,有的人看到了時代變遷中,西方世界打量中國的眼光,“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立場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每個人的看法必然有所差異,一部小說給出了如此之多的啟示,顯示了毛姆獨特高超的藝術手法,“那描畫的面紗,蕓蕓眾生稱之為生活”,也許這就是《面紗》的魅力之所在吧。
隨著交通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員的流動性也越來越強,而且環境的退化導致原有的生態結構被破壞,人們侵占了許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場所,一些只在動物中流行的病原體不斷突破自然屏障而感染人類。全球再次進入新發突發傳染病高發期,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睹婕啞分腥藗儗魜y疫情的防控能力很弱,湄潭府的死亡慘狀觸目驚心,即使到了如今,現代衛生公共衛生能力對于應對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疫情仍然存在不足,100年過去了,病毒引發的疫情依舊是人類難以攻克的重大難題,這不能不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