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麗

【摘要】目的 對在晶體半脫位白內障手術中應用囊張力環的臨床實踐效果進行觀察和分析。方法 在2017年8月~2019年8月間,我科收治20例(22眼)晶體半脫位白內障手術患者,對20例患者采用連續環形撕囊后植入囊袋張力環,并進行超聲乳化及后房型折疊人工晶體囊袋內植入手術,對結果進行討論分析。結果 20例患者在手術治療后,22個人工晶體并沒有出現偏斜、傾斜等情況。而且在術后進行觀察,并未出現后發性白內障和其他并發癥。在手術結束3個月后,對所有患者視力矯正情況進行觀察,發現患者視力矯正效果如下:有1眼視力矯正0.2,有10眼視力矯正在0.3~0.4之間,有9眼視力矯正在0.5~0.8之間,有2眼視力矯正在1.0。從眼壓來看,均在10 mmHg~21 mmHg之間。結論 在晶體半脫位白內障手術中,采用最新的囊張力環技術,能夠大大提高手術的治療效果,降低白內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晶體正位效果好。
【關鍵詞】囊張力環;晶體半脫位;白內障手術;應用體會
【中圖分類號】R7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6..01
在眼科治療中,晶體半脫位白內障患者采用傳統的治療方法一直效果不佳,并發癥情況較為明顯[1]。隨著外科手術的技術進步,囊張力環能夠有效的輔助白內障手術的進行,通過擴張囊袋等寄予支持,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基于上述理論研究,本文通過回顧分析我眼科于2017年8月~2019年8月所治療的20例晶體半脫位白內障手術患者,對囊張力環在其中的臨床價值進行研究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7年8月~2019年8月間,我科收治20例(22眼)晶體半脫位白內障手術患者,其中男性16例(18眼),女性4例(4眼);年齡19~81歲,平均年齡為(45.78±6.36)歲;從病癥原因上來看,因外傷導致的晶體半脫位的患者有14例(14眼),老年白內障有3例(3眼),Marfan綜合征有2例(4眼),臨床檢查原因不明導致的晶體半脫位有1例(1眼);從晶體懸韌帶斷裂的范圍來看,90度以下有1眼,90度到180度之間有17眼,180度到270度之間有4眼;從晶體核硬度情況來看,5眼為Ⅰ級,11眼為Ⅱ級,4眼為Ⅲ級,3眼為Ⅳ級。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進行麻醉,對鞏膜隧道或者透明角膜進行切口操作,將黏彈劑注入到前房中,隨后進行連續的環形撕囊,直徑在5.5 mm左右,接下來進行充分的水分離操作[2]。針對玻璃體疝在前房內的患者,前期需要用玻璃體切割頭將前房內的玻璃體切除掉,隨后將少許的粘彈劑注射到囊袋當中去。將囊張力環采用旋轉法進行植入操作,其開口于懸韌帶斷離的對面一側。將晶體核進行超聲乳化,將皮質吸凈。接下來在囊袋內將后房型折疊人工晶體植入進去,注射2%的卡米可林進行縮瞳,最后恢復人工晶體至正常位置[3]。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本次實驗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用%表示百分數,百分數和例數用x2檢驗;計量資料及其他指標采用t檢驗。實驗組間數據以P值作為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的重要依據,當P<0.05時,說明組間數據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
2 結 果
20例患者在手術治療后,22個人工晶體并沒有出現偏斜、傾斜等情況。而且在術后進行觀察,并未出現后發性白內障和其他并發癥。在手術結束3個月后,對所有患者視力矯正情況進行觀察,發現患者視力矯正效果如下:有1眼視力矯正0.2,有10眼視力矯正在0.3~0.4之間,有9眼視力矯正在0.5~0.8之間,有2眼視力矯正在1.0。(詳見表1)從眼壓來看,均在10 mmHg~21 mmHg之間。
3 討 論
在眼科的臨床治療中,晶體半脫位屬于一種較為復雜的疾病,如果晶體懸韌帶斷裂的范圍較大,傳統手術方式將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療,而且并發癥發生率較高。而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囊張力環應用效果明顯,其能夠提供囊袋空間,對晶體的抽吸皮質、超聲乳化、防止偏位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大大提高晶體半脫位白內障手術的效果和安全保障。
綜上所述,在晶體半脫位白內障手術中,采用最新的囊張力環技術,能夠大大提高手術的治療效果,降低白內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晶體正位效果好。
參考文獻
[1] 黃又莉,鄒文軍,楊廣宇,et al.囊袋張力環在外傷性晶狀體半脫位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中的應用[J].國際眼科雜志,2016(09):117-118.
[2] 鐘志偉,孫 康.囊袋張力環在外傷性白內障晶體半脫位超聲乳化手術中的應用研究[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9(1):26-28.
[3] 李立剛,王麗曌,張德秀.囊袋張力環聯合虹膜拉鉤在外傷性晶狀體半脫位超聲乳化手術中的應用[J].國際眼科雜志,2015(07):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