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明

【摘 要】目的:梳理現階段銀屑病生物制劑治療研究進展,結合細胞因子檢驗分析其與銀屑病程度的相關性,證明生物制劑治療的對癥合理性,并對銀屑病治療等提出一定建議。方法:結合當前研究領域的普遍觀點,結合現階段銀屑病治療中常見的靶向生物制劑中對應的細胞因子(主要為PGC-1α、TNF-α、IL-17A、IL-23、IL-36γ)),采用檢驗對比方法評估相應生物制劑對應細胞因子與患者癥狀的相關性,證明二者關系,以此進一步證明選擇相應的有效靶向生物制劑來治療銀屑病有顯著的合理性。結果:在患者癥狀評估和細胞因子檢測結果的對比中發現,PGC-1α與患者銀屑病癥狀程度顯著負相關(r=-0.817,P<0.01),TNF-α與患者銀屑病癥狀程度有明確的正相關關系(r=0.301,P<0.05),IL-17A、IL-23、IL-36γ均與患者因性別癥狀程度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r值分別為0.784、0.927、0.763,P均小于0.01),由此說明相應細胞因子水平和患者銀屑病程度有較高的相關性,調控此類因子表達的生物制劑理論上有利于銀屑病的控制和治療。結論:PGC-1α、TNF-α、IL-17A、IL-23、IL-36γ等細胞因子水平與患者銀屑病程度顯著關系,其中PGC-1α與患者癥狀程度負相關,其他因素均與患者癥狀程度正相關。
【關鍵詞】中重度銀屑病;生物制劑;細胞因子;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12--01
銀屑病與大多數一般皮膚病有顯著差異,其屬于典型的免疫介導型復發炎癥性皮膚病,一般來說銀屑病發病是遺傳而來,但多有環境因素所觸發。在臨床醫療中能夠接觸到較多的是尋常銀屑病,一般在皮膚科銀屑病接診患者中占到80%以上,例如我院2017年-2019年接診銀屑病患者中有83.1%都屬于尋常銀屑病,這類患者的癥狀對其日常生活的影響相對較小,而真正對患者造成的嚴重影響的多為中重度銀屑病,這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且極易復發,容易對患者經濟、精神等制造較大壓力。
靶向生物制劑是當前銀屑病治療的主流方向,早期出現的生物制劑部分因安全性問題停用,但其在靶向治療方面的思路有一定的合理性,近年來其他銀屑病生物制劑的發展也能證明這一觀點。本文在研究中也進一步結合臨床檢查驗證了細胞因子靶向性生物制劑治療的合理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筆者在研究中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銀屑病患者病例,從中篩選出中重度銀屑病,并依照以下標準按如研究組:患者病程大于6個月,銀屑病導致皮膚損傷面積超出體表面積的10%,同時患者PASI評分在12分及以上的。其中需要排除前期使用過針對TNF-α、IL-17A、IL-23、IL-36γ等的拮抗型生物制劑的患者,即保證患者細胞因子檢測結果屬于正常發病期間的水平,以便更準確地判斷相應細胞因子與患者癥狀的關系。最終有54名符合標準患者進入研究組,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后對患者進行細胞因子水平檢查和癥狀評估。
1.2 方法
檢驗所有56名患者外周血血清中關鍵細胞因子(PGC-1α、TNF-α、IL-17A、IL-23、IL-36γ)水平,因子檢測使用上海酶聯試劑盒、酶標儀進行檢測和讀數,最終依照因子檢測計算方法以檢測樣本標準品濃度和吸光值建立曲線并計算最終細胞因子濃度。
同時對患者銀屑病水平進行評估,收集PASI評分,由此分析患者細胞因子水平與銀屑病程度的相關性。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軟件對患者細胞因子水平和癥狀水平的相關性進行Person檢驗,基于R值判斷相關性(R>0.3則說明一般程度相關,R>0.5則說明中度以上相關水平,R>0.8則說明高度相關),基于P值判斷的相關度(P<0.05則說明相關性明顯)。
2 結果
經統計得出患者血清中關鍵細胞因子與患者PASI評分的相關性評價結果如下(表1):
從統計結果來看:所有被檢測5類細胞因子與患者銀屑病癥狀水平的均顯著相關,其中PGC-1α因子水平與患者癥狀顯著負相關,TNF-α因子水平與患者癥狀相關水平一般但可相對顯著,其他因子均與患者癥狀水平顯著正相關,這些結果與前文對靶向生物制劑所針對的因子表達特征一致[3],可以證明針對此類細胞因子的靶向生物制劑治療方案是合理的。
3 討論
結合上述實證分析可以說明,現階段生物制劑所選擇的細胞因子靶點合理,相應因子與銀屑病患者癥狀相關性較高[4-5],可以說明這種治療思路正確。僅就學術研究的發展情況來看,現階段銀屑病診斷標準、相關因素研究確定性結論仍然較少,雖然可以大致推斷單一因子對銀屑病癥狀出現的影響,但不能完全解釋銀屑病的形成機制。從生物制劑發展的情況來看,目前銀屑病生物制劑研究成果的安全性問題發生率較高,這也說明了病理研究不透徹的問題。所以未來銀屑病生物制劑治療還需要依托于病理研究的發展。
參考文獻:
馬慧慧, 鄭學軍, 李曉亮. 鄭學軍主任醫師治療銀屑病的臨證經驗[J].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9(4):490-492.
賈瑞璇, 王文歡, 王亞翠. PGC-1α在尋常型血熱型銀屑病中的調節機制[J]. 遼寧中醫雜志, 2019(007):1375-1378.
F. Hjalte, K.S. Carlsson, M. Schmitt-Egenolf. 使用生物療法治療銀屑病的持續 PASI、DLQI 及 EQ-5D 結果:基于瑞典國家銀屑病登記的十年真實數據[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8(1):100.
王曉華,饒朗,禹歡歡, 等.尋常性銀屑病患者皮損及外周血miRNA表達譜的研究[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6,49(11):789-792.
唐雪勇,李鑫,楊志波,刁慶春.基于代謝組學的銀屑病中醫證治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20,27(09):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