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柴丹彭 賀玲玲 李舒


摘 要: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養老問題已成為新的關注對象,特別是農村養老。農村的醫療條件差、家庭養老功能的退化等都導致農村養老問題層出不窮。本文經過實地的調查研究,對洛陽市汝陽縣、伊川縣、嵩縣、宜陽縣等縣市的農村養老設施現狀進行調查,發現現存問題,并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養老設施現狀;老齡化;農村養老;養老模式
根據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我國和世界幾乎同步進入到老齡化社會,但是我國老齡化的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根據全國老齡辦數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我國約有農村老年人1.24億,約占全國老年人口總數的56%;其中,空巢、留守老年人約2240萬,占比49%。由此可見,農村的養老壓力巨大,而且由于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導致空巢和獨居老人的比重較大。
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老人數量也越來越多,老人對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也越來越高。而當前社會養老服務設施資源相對匱乏,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不標準,管理不完善,質量不達標等問題嚴峻。
一、當前國內養老模式對比
1、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是指主要以家庭為單位,在父母進入養老狀態時期,由子女向自己年老的父母提供包括經濟物質支持,日常生活照顧以及精神慰藉的養老模式。
農村家庭養老現狀: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農村的家庭養老容易出現“空巢老人”、“獨居老人”等,帶來一系列的養老問題。
2、社會養老
社會養老是針對我國家庭養老功能弱化,高齡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而需要從社會角度對老年人的幫助服務,是由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志愿者為老年人提供的各種生活所需的服務。
農村社會養老現狀:收費較高,家庭負擔大;設施落后,醫療保障不到位;監管缺失;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接受度較低。
3、社區養老
社區養老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機構養老為輔,在為 居家老人照料服務方面,又以上門服務為主、托老所服務為 輔地整合社會各方力量的養老模式。
農村社區養老(村集體養老)現狀:當前洛陽農村全部設置有老年活動中心,但集體養老機構設置極少;農村集體養老雖然有上級政府支持,但運行資金缺口較大,設施配置少或無,能提供食宿條件的極少;相對于社會養老,收費較低或無收費,家庭經濟壓力小;仍然在本村生活,心理接受度高。
二、調查研究
當前對養老問題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是針對城市養老問題的探討,農村養老問題關注度較低。在鄉村振興的建設背景下,對農村養老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對農村養老問題的研究有利于建設、改善南關村老人的生活條件,使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歸”,滿足老人的精神物質需求,使農村老人能夠安度晚年。養老問題的解決必然需要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利于完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體系,促進農村養老體系的發展。為了了解洛陽市農村養老設施建設現狀,我們通過表格、問卷、訪談等方式,對洛陽市部分農村的養老設施建設現狀進行了實地調研。
1、調研選點
本次調查對象是洛陽市周邊伊川、汝陽、嵩縣、宜陽等多個縣的62個村莊。
2、村莊分類
(1)分類依據
對村莊的養老服務設施進行基本信息調查,并以養老設施的建設情況為標準,對村莊進行分級。
參照《城鎮老年人設施規劃規范》GB50437-2007局部修訂條文(2018年版)中“老年人設施分級配建表” 和 《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規范》中的“功能區(間)基本設施設備配置一覽表”相結合,來對村莊的養老設施進行分級分類。
一類:有老年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且基本設施完善;二類:有老年人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兩者之一,基本設施較完善;三類:無老年人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且基本設施不齊全。
(2)代表村莊詳情
A、一類村莊詳細情況——杜莊村
基本情況:杜莊村屬于遠郊村,位于丘陵地帶,主要民族為漢族,包含四個自然村,無村莊規劃、村莊整治與其他建設、集中建房或安置點。
人口情況:戶籍人口數約3568人,戶籍戶數約853戶,空置戶數約20戶,留守人口以老年人居多,約500人。
養老設施情況:文化活動室七間和大舞臺一個;扭秧歌,有唱戲,銅樂隊;老齡化程度較嚴重,老人養老的主要方式是兒女養老;鄉鎮里面有殘疾人托養中心,各鄉設置有一個養老院,縣級無養老院;村中有一個老年幸福院,也用于中轉避難。老年幸福院住有兩個老人,吃住自理,沒有規范化管理和資金支持。
B、二類村莊詳細情況——馬回村
基本情況:馬回村位于伊川縣平等鄉,馬回村共有21組,1370戶,8130人。男女比例為6:4,約有230個左右的單身男性。存在人口老齡化情況。
養老設施情況:村內老齡化程度較嚴重。60歲以上老人有650人;村內有一個老年協會,但該建筑年久破爛,衛生不好;村內無養老院,有老年活動中心。使用情況正常。
C、三類村莊詳細情況——姚溝村
基本情況:姚溝村位于汝陽縣陶營鄉,共有五個自然村,11個組,
人口情況:共507戶,2018年統計總人數為2546人,每年大約增產17-18戶,60歲以上有362人,80歲以上有58人。
養老設施:村中只有文化活動中心,沒有養老設施,空巢老人只能在家養老;有健身廣場但出路不好,老人使用不便。
3、問卷分析
(1)老人的經濟來源和經濟收入
由問卷分析可看:洛陽市老人的經濟主要來自“子女供養”和“退休金”,經濟收入主要是1000以下。
(2)老人的每月支出
由問卷分析可看:老人每月的生活支出,64%在0-500元,20%在501-1000元,與老人的經濟收入呈正比關系;部分支出較高的老人,則是用于醫藥方面。
(3)老人每月從政府處獲得的經濟支持
大多村莊老人每個月都能從政府處獲得一定的經濟支持,56%獲得的金額是1-200元。
(4)起居照料情況
36%的老人是留守居住,29%的老人是與配偶兩人居住,19%的老人是獨居。
(5)村莊活動場所設施是否齊全
只有12%的村莊場所活動設施是比較齊全的,46%的村莊的設施一般多,24%的村莊活動場所設施是較少的,幾乎沒有設施的村莊達到了18%。
(6)養老意愿
受村內傳統文化的影響,村莊內老年人更喜歡“家庭養老”,喜歡和子女或孫輩生活。
(7)養老訴求
對“養老訴求”方面需求,老人需求更多的是子女精神的關懷,其次是病時子女的照料。
三、洛陽市農村養老現狀總結
村莊老年人大多是沒有自己的收入的,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子女供養或依靠政府補貼,收入和支出大都是在500元以內,除部分健康狀況不好的老年人需要吃藥、住院等,雖新農合或居民養老保險,但是生活壓力依舊比較大。村莊老年人以留守和空巢老年人為主,村莊養老問題多。村內的活動設施建設情況整體是比較好的,但仍有部分村莊的設施不齊全,位置不便利。村莊老年人喜歡的養老方式是居家養老,不喜歡去養老機構,不想離開生活這么久的村莊和好友。洛陽村莊的鄰里關系很好,對獨居、空巢老人的關心度很高。
公共設施建設不足,缺少公共互動平臺。如馬回村“互助幸福院”,僅提供場地,缺乏設施用具等,導致前來活動的人數很少。公共空間功能配置、空間布局不合理。調研到的農村互助養老設施空間的設置較為隨意,僅設置功能房間標牌,缺乏對具體功能配置和使用需求的考量;另外,互助設施在季節氣候的影響、與村莊環境的融合等方面缺乏考量。
四、發展建議
針對洛陽市農村養老設施的調查研究,建議采用社區(村集體)養老模式。在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強養老指導規劃、上位規劃、相關政策等,積極宣傳,提高村民的接受度。設施建設要規范化,強化運轉管理。
參考文獻:
[1]吳偉偉.農村養老問題研究及對策[J].中國新通信,2019- 05- 20.
[2]劉捷玉.中國農村家庭養老現狀:人口流動下的家庭照顧循環[J].開放時代,2019- 03- 05.
[3]何敏.我國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困境與對策[J].智庫時代,2018- 12-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