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宇 劉耕鑫
摘 要:隨著我國短視頻產業的快速發展,涌現出一批像“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等短視頻軟件,相繼產生了一大批短視頻流量主。而短視頻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可避免的會造成一些著作權侵權問題。本文將使用四要素標準對影評類短視頻的合理使用侵權問題進行探討,論述影評類短視頻是否符合合理使用,以便及時規范影評類短視頻市場。
關鍵詞:短視頻;四要素標準;合理使用;影評類短視頻
一,影評類短視頻合理使用問題的提出
隨著5G時代的到來,便捷的網絡環境為短視頻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以字節跳動公司的下屬產品“抖音”為例:自2016年9月份上線開始,經過兩年的時間發展,抖音已經成為日活躍量1.5億,月活躍量3億的最火短視頻APP,并且長期占據各大軟件下載排行榜的第一名,使得“抖音,記錄美好生活”的廣告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1]
本文所講述的“影評類短視頻”便是眾多短視頻種類之一,他們大多表現為“幾分鐘帶你看完某某影片”,表現形式則是通過對電影經典部分的剪輯和配樂等,對電影的大體劇情進行講解,并附帶上一些短視頻作者對影片的主觀性評價。影評類短視頻最早是由我國臺灣的谷阿莫創建并發展起來,但隨著谷阿莫人氣的快速增長,谷阿莫相繼被KKTV、又水整合、迪士尼等公司控告,爭議焦點大多都是谷阿莫以短視頻的形式對影片進行解說是否符合合理使用。
而在優酷公司訴“圖解電影”平臺一案中,影評類短視頻在侵權形式上與以往有所不同。該案中,影評類短視頻作者在“圖解電影”平臺以圖集的形式上傳了配有文字解說的影片截圖。最終,北京互聯網法院判定被告提供“圖解電影”圖集的行為構成對原告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侵犯,并判決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3萬元人民幣[2]。本案中的著作權侵權形式從以往的視頻剪輯變成了影視截圖,說明此類案件在侵權形式上開始變得更加多樣。
由此看來,及時厘清影評類短視頻是否符合合理使用情形會對快速發展的短視頻產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
二,美國四要素制度概述
2.1簡述美國“四要素標準“
美國的“四要素標準”起源于1841年Folsom訴Marsh一案中,此案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對合理使用的判斷方法做出比較全面、完整和系統的說明,本案的主審法官Joseph story提出了“四要素標準”中的三點,由此奠定了“四要素標準”的基本形態。隨著美國合理使用判例的不斷增加,最終產生了“四要素標準”。具體包括:“( 1) 該使用的目的和性質,包括該使用是否具有商業性質 或者為了非營利的教學目的; ( 2) 該版權作品的形式;( 3) 該使用部分數量和內容與版權作品在整體上的比較;( 4) 該使用對該版權作品的潛在市場或價值的影響”。“四要素標準”具有高度概括性,并且能夠靈活的適用經濟社會的發展,以便應對合理使用侵權案件的多樣性、復雜性和新穎性的變化趨勢。該標準在1976年寫入了美國立法中,這也為世界范圍內的知識產權相關立法工作提供了借鑒與判斷依據。
但是,“四要素標準”在美國司法實踐的早期適用過程中法官經常會對各個要素解讀錯誤。由于“四要素標準“中并沒有規定各個要素的具體判斷標準,這樣容易在判案過程中法官的主觀性色彩較大,導致一些“同案不同判”的現象發生。盡管“四要素標準”具有較強的靈活性,但伴隨而來的是其缺乏穩定性與確定性,這也正是“因素主義“立法模式的弊端之一。
2.2美國“四要素標準“與我國司法實踐的聯系
對于我國現行著作權合理使用的相關立法來說。由于列舉式立法存在天然缺陷,使得我國合理使用制度在司法實踐中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侵權案件,缺乏一定的靈活適用性。因此,我國法院在判案過程中會對相關案件的判斷標準進行擴大解釋,甚至借鑒國外的相關標準。為了進一步的完善合理使用制度缺陷,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審判職能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促進經濟自主協調發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將美國的“四要素標準”寫入了其中,并在隨后的相關著作權侵權案件中進行了適用。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的判斷方式逐漸形成了“原則+要素+12條”的模式,美國“四要素標準”的引入豐富了我國的合理使用制度,為應對新時代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法制保障。[3]
三,運用“四要素標準”判斷影評類短視頻合理使用問題
3.1使用的目的和性質,包括該使用是否具有商業性質或者為了非營利的教學目的
美國四要素標準的第一要素是使用的目的和性質問題,這是分析某個行為是否符合合理使用的第一步。“非營利性”是判斷使用目的是否正當的重要標準之一,在美國的司法實踐中,法官通常以具有“批評性”、“研究性”、“學術性”的使用來判斷是否符合“非營利性”[4]。但筆者認為,使用目的是否具有正當性應該是判斷第一要素的關鍵,因為即使是對于美國法官認為的具有上述“三性”的使用,如果其使用目的不正當,仍然可能不符合合理使用情形。
具體到本文所要研究的影評類短視頻來說,一方面短視頻作者的出發點并不一定是出于介紹、評論和欣賞該影片,而是為了滿足觀眾想要在短時間內對影片劇情的需要以此來為自己吸引粉絲,從而獲得關注度賺取流量費和廣告費等收入,很大程度上具有盈利性目的的存在。另一方面,作者對于影片劇情所表達的內容多為直接引用,使得影評類短視頻的轉化性程度低。[5]
綜合來看,影評類短視頻制作者在使用目的和性質上來看很大程度上并不具有正當性,甚至其中會參雜一些商業性質的使用。因此,影評類短視頻的制作者并不具有正當目的。
3.2版權作品的形式
對于“版權作品的形式”我們可以理解為該作品的性質,例如數學公式、哲學原理、對實時性新聞的報導等,因為他們并沒有表現出作者的獨創性,因此都可以被自由的使用。之所以對有的作品可以直接使用,而對有些作品不可以直接使用,這跟所被使用作品的自身性質有著密切關系。由此看來,作品本身的性質也在決定著其引用是否具有合理性。
對于影評類短視頻制作者來說,其通過剪輯、拼接的方法,添加上對影片的解說,音樂等元素,形成了對影片的“二次創作“。而對于影片的制作方來說,其享有對電影的復制權、發行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在電影制作完成時,電影的制作人自動享有對影片的著作權,未經電影制作人的同意擅自在互聯網上傳播該作品的行為將會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兩者在版權作品的表現形式上均屬于電影或類電影形式。
在表現形式相同或類似的情形下,影評類短視頻的獨創性程度高低便成為了判斷影評類短視頻是否侵權的重要因素之一。
3.3使用部分數量和內容與版權作品在整體上的比較
對于該部分的要素分析需要我們從兩個方面來思考:一是使用部分的數量上,二是使用部分的內容上。
在使用部分的數量上,各國對其判斷的標準差異較大。不同的國家所制定的發行數量、允許復制粘貼的字數以及被使用的視頻時長等方面標準有所不同,比如:某國制定的對于引用影片作品的合理使用行為,要求被引用的視頻總長度不得超過1分鐘,在實際判案過程中便以引用內容是否超過1分鐘為限判斷是否侵權。而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此方面的一般的標準是:“引用非詩詞類作品不能超過2500字或是被引用作品的1/10,多次引用同一部長篇非詩詞類作品,總字數不得超過1萬字”[6],由此推出,我國要求對于影評類短視頻的引用以不超過被引用電影總長度的1/10為限。所以,如果根據美國“四要素標準”來判斷影評類短視頻是否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權還需要從使用內容的長度上進行判斷。
在使用部分的內容上,即”實質性“。我國司法實踐中并未給出具體標準,但實踐中多以是否涵蓋其精華部分,核心表達內容為界。對于影評類短視頻是否構成對原作者作品”質“的侵權,不同學者對其看法有所不同。在查閱眾多相關文獻之后,筆者認為,由于影評類短視頻一般表現為”幾分鐘帶你看完某某視頻“,其內容大多是對影片的簡單敘述,外加一些主觀性評論,其核心內容是對整部影片劇情的解說,而對于一部影片來說,其吸引觀眾的核心內容之一便是劇情走向,如果提前透露或者簡單的將整部影片劇情介紹完畢,會嚴重影響到觀眾的觀影效果與觀影積極性。
具體到影評類短視頻來說,其是否符合“四要素標準”的第三要素,還需要具體結合視頻引用長度是否符合標準以及視頻內容是否涵蓋其核心表達內容等條件來具體判斷。
3.4該使用對該版權作品的潛在市場或價值的影響
第四要素是判斷是否符合合理使用的至關重要要素之一,對判斷是否侵權有著決定性影響。在影評類短視頻中,盡管作者的行為侵犯了影片原作者的部分權利,但其間接性的為影片宣傳起到了一定的貢獻。筆者認為,通過對一部電影的簡單講解會使潛在觀眾降低觀看興趣,從而對電影的潛在市場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利影響,但是否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其侵犯程度如何,還需要結合具體案例中雙方的舉證質證進行分析,如果被侵權方能夠證明影評短視頻制作者給自己帶來了實質性的市場破壞以及價值損失則構成,反之則相反。
結語
通過運用美國“四要素標準”對我國影評類短視頻是否符合合理使用的情形進行分析中不難看出,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如何平衡好著作權使用者與被使用者之間的關系還需要我們完善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在提高作者創作積極性的同時,也讓使用者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安心使用,為使用者與被使用者兩者之間提供一個良好的創作環境,共同促進經濟社會的繁榮與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提供強大的動力。
參考文獻:
[1]199IT互聯網數據中心,2019年抖音高活躍群體研究報告,[Z/OL],[2019-08-23], https://mp.weixin.qq.com/s/hS2yZA0qJGZp0MSx1_9_Xw
[2]北京互聯網法院,“圖解電影”被訴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一案判決全文[Z/OL],[2019-08-06], https://mp.weixin.qq.com/s/Iny8db-Dk4rxBPy1ivKArw
[3] 趙琪彥. 論合理使用中的轉化性使用[D].華東政法大學,2015.
[4] 魏正才.美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對我國啟示[J].法制博覽,2016(29):64-65.
[5] 周賀微.美國轉換性使用轉型及對我國的借鑒[J].新聞界,2019(04):74-84.
[6] 史夢熊.談談著作權法中的“適當引用”[J].科技與出版,1998(04):32-33.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李欣宇(1996年2月—),男,漢,安徽阜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知識產權。
第二作者:劉耕鑫(1994年3月—),男,漢,河南焦作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