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同為知識產權,都具有標識商品的功能,很容易產生混淆,從而引發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中的沖突。該文介紹了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沖突的表現,重點分析了沖突的成因,并提出了協調沖突的原則和具體措施。
關鍵詞:地理標志權;商標權;沖突;協調
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是兩個相互獨立的權利。地理標志權是指特定地域內的經營者依法對地理標志享有的權利,該權利的客體是地理標志,主體為該特定地域內符合使用條件的多個經營者,權利沒有期限的限制。而商標權是指商標所有人依法對商標享有的權利,該權利的客體是商標,主體為特定的商標所有人,權利期限為10年,可以續展。
一、地理標志權與商標權沖突的表現
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雖然存在差異,具有不同的權利屬性,但是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中,還是經常發生混淆和沖突。比如,目前,調整和保護地理標志權的法律依據除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之外,還包括《商標法》、《商標法實施條例》和《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辦法》,按照這一保護體系,地理標志屬于特殊的商標,地理標志權與商標權之間似乎是從屬關系,而非并列關系。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中,檢索到2019年宣判的與地理標志權有關的行政案件共89件,其中,同時涉及地理標志權與商標權的案件共66件①,占比74.1%,這些案件最大的爭議點就是訴爭標識到底是地理標志還是商標,當事人主張的權利到底是地理標志權還是商標權。
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之間的沖突,表現如下:
1. 地理標志權與普通商標權
一般情況下,地理標志中的地域信息和產品信息都屬于描述性信息,不具有顯著性,不能注冊成普通商標,所以在先地理標志權和在后普通商標權之間的沖突比較少見。反之,我國法律并未禁止將普通商標申報成為地理標志,尤其是隨著區域經濟、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很容易出現在先普通商標權和在后地理標志權之間的沖突。假設,某企業先注冊了“金華XX”商標,隨后,金華市向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申報“金華XX”地理標志,獲得批準,這樣就形成了“金華XX”注冊商標和“金華XX”地理標志并存的現象。
2.地理標志權和集體商標權、證明商標權
根據《商標法實施條例》第6條的規定,地理標志可以作為集體商標申請注冊,也可以作為證明商標申請注冊。前者以團體、協會或者其他集體組織的名義進行申請,提供給該集體組織成員使用,以表明使用者的集體成員資格,后者以負有監管職責組織的名義進行申請,提供給組織之外的經營者使用,以此來證明產地、原料、質量等內容。
將地理標志注冊成為集體商標或證明商標,在隨后的使用過程中,容易產生下列問題:一是集體商標的使用者必須是集體組織成員,非集體成員即使來自于該特定地域,并且產品已經達到相關品質標準,但仍然不能使用集體商標;二是如果管理不到位,部分使用證明商標的經營者濫用證明商標,勢必會影響整個證明商標的商譽。在上述情況下,受到影響的經營者會主張用地理標志權來保護自己,而該行業的其他經營者則認為自己享有集體商標權或證明商標權,兩種權利發生沖突不可避免。
二、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沖突的原因
造成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沖突的原因有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微觀方面主要側重于兩個權利本身的原因,而宏觀方面則側重于制度和利益的原因。
1.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沖突的微觀原因
(1)表現形式重合
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的客體分別是地理標志和商標。地理標志的表現形式比較固定,一般為由文字要素所構成的地域信息+產品信息,比如“西湖龍井”、“紹興黃酒”、“蘭溪楊梅”、“遂昌竹炭”。商標的表現形式則更加豐富,可以是由文字、圖形、字母、數字、顏色和聲音等要素所構成的臆造信息、暗示性信息、描述性信息、借用信息等,比如“Lenovo”、“香格里拉”、“五糧液”、“長江”,當然這些信息中也包含了地域信息和產品信息。這樣一來,地域信息+產品信息這一組合,比如“紹興黃酒”既可以理解為地理標志,也可以理解為地名商標。此外,一部分地理標志被直接注冊成為集體商標或證明商標,兩者表現形式的重合,勢必會產生理解上的混淆,從而引發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的沖突。
(2)標識功能異同
首先,地理標志和商標都是使用在商品包裝或商品文書上,都具有標識商品的功能,所以,當消費者看到某一標志時,可能做出是地理標志的判斷,也可能做出是商標的判斷。其次,兩者的標識功能又存在差異。地理標志是對商品來源地進行標識,消費者基于對某一特定地域的信任而購買相關商品,這種標識功能不具有排他性,該特定地域內、生產相關商品的所有經營者都可以使用。而商標卻是對生產者進行標識,消費者是出于對生產者的信任而購買相關商品,這種標識功能具有排他性,只有享有商標所有權的特定經營者或者獲得授權許可的特定經營者才能使用。那么當同一標志使用于某一商品上時,發生沖突的經營者都希望消費者能夠做出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解讀和判斷。
2.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沖突的宏觀原因
(1)制度設置不合理
首先,在地理標志權的保護問題上,我國選擇了二元模式,即商標法保護模式和專門立法保護模式,很多經營者出于全面保護的心理,會同時選擇兩種模式,這勢必增加了經營者的保護成本,同時又沒有設置兩種模式之間的協調機制,很容易導致地理標志權與商標權之間沖突不斷。其次,目前用于調整和保護地理標志權的法律依據主要包括:《商標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這三部法律法規由不同的立法部門制定,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體現了不同的立法宗旨,在適用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范圍重疊、規定沖突。
(2)利益之爭較激烈
首先,是群體與個體之間的利益之爭。根據前面的論述,地理標志權的主體是特定地域內、生產相關商品的所有經營者,屬于群體概念,而商標權的主體是享有商標所有權的特定經營者,屬于個體概念。以“貴州茅臺酒”為例,貴州茅臺酒業有限公司在1987年獲得“貴州茅臺酒”注冊商標,經過多年的經營,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白酒品牌。同時,貴州省茅臺鎮因為具有得天獨厚的釀造環境而誕生了許多同樣出品優良的白酒生產企業,比如懷莊酒業集團、國臺酒業等,該鎮也被譽為“中國第一酒鎮”。原國家質監局認為“貴州茅臺酒”應該按照地理標志的模式來進行保護,更有利于當地白酒行業的發展。對此,貴州茅臺酒業有限公司提出了嚴正的抗議,認為該做法嚴重侵犯了企業自身的合法權益。從上述例子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之間的沖突其實就是群體和個體之間的利益之爭。其次,是地域和地域之間的利益之爭。如果將標識認定為地理標志,那么特定地域之外的經營者,即使生產出相同品質的商品,也無法使用該標識,這似乎有地域壟斷之嫌,不利于地域與地域之間的資源共享和整個行業的有序競爭和發展。最后,是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利益之爭。目前,我國商標申請注冊管理機構是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地理標志的申報審批管理機構有三家,分別是商標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農業部。根據第二次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報告顯示,同一個地理標志在多個行政部門重復注冊的現象屢見不鮮。 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不同部門之間的權力之爭,利益之爭。
三、地理標志權與商標權沖突的協調
我們可以結合沖突的成因,并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協調沖突的對策。
1. 協調沖突的原則
(1)同等保護原則。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同為知識產權類型,理應受到同等保護,目前,我國相關法律中也未規定兩者存在優先順序,因此,在協調兩者沖突時,不應先入為主,認為哪個權利優先。在“金華火腿案”中,法官認為原告(浙江省食品有限公司)的商標和被告(浙江永康火腿廠)的原產地域產品(地理標志)均受法律保護,只要權利人合法、合理地使用,均不構成侵權。這一裁判要旨,就充分體現了平等保護原則。
(2)時間優先性原則。時間優先性原則,即時間在先,權利在先,這一原則有助于便捷、高效地解決權利沖突,已成為知識產權法領域的一項重要原則。我國法律和國際公約均認可該原則,在實際應用中,也被權利人普遍接受。運用時間優先性原則處理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沖突,具體做法如下:第一,如果商標使用、注冊在先,地理標志的申報會導致消費者混淆的,就不得申報;第二,如果地理標志的申報審核在先,后提出的商標注冊申請應予以駁回,即使已經不當注冊也應予以撤銷。
(3)利益平衡原則。正如吳漢東在《知識產權總論》一書所說:“利益平衡是知識產權的立法目標” 在具體協調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之間的沖突時,還應綜合考慮沖突各方的利益,緩和各方矛盾,使之能夠和諧地參與經濟活動。第一,要平衡相關權利人之間的利益,包括地理標志的所有人、使用人和商標的所有人、使用人之間、地域與地域之間。它們對地理標志和商標的形成和發展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基于公平原則,理應獲得相應的利益,切勿簡單粗暴地二選一。第二,要考慮消費者的利益,在處理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的沖突時,要把消費者的認知作為考量因素,同時,對于那些故意誤導消費者的行為要予以制止。第三,要體現社會公共利益,無論是地理標志,還是商標,都是社會寶貴的知識財富,我們要盡可能地發揮它們的價值,有利于相關行業的良性發展,有利于相關地域的可持續發展,最終惠及整個社會。
2. 協調沖突的具體措施
(1) 建立一元保護模式。目前世界范圍內,關于地理標志的保護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商標法保護模式,二是以歐盟為代表的專門法保護模式,三是以《巴黎公約》為代表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模式。前文已經論述,我國目前采取的二元模式是造成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沖突的原因之一,所以希望能夠建立一元保護模式。一方面,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另一方面,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擁有豐富的地理標志資源,需要更加全面、有力的保護,所以歐盟的專門法保護模式更加適合我國的國情。第一,現有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層級太低,內容比較簡單,建議制定專門的《地理標志保護法》。第二,將地理標志權納入知識產權局管理范圍,在內部重新梳理地理標志權與商標權之間的關系。
(2)完善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的相關立法。第一,在制定專門的《地理標志保護法》時,建議增設地理標志權異議制度和撤銷制度,當地理標志權在與商標權發生沖突時可以進行救濟。第二,修改《商標法》,將原來規定中的“縣級以上行政區域的地名或者公眾知曉的外國地名”? 擴大到所有的地名,通過全面禁止將地理標志注冊成為普通商標,來減少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的沖突。
參考文獻:
[1]王笑冰.地理標志法律保護新論—以中歐比較為視角.[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2]王蓮峰.商標法學.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陳劍津.地理標志與商標權沖突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8.
作者簡介:
江麗(1980-),女,經濟法學碩士,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經濟法、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