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祥
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律師有效參與問題展開研究,首先闡述了律師有效參與:認罪認罰案件正當程序的關鍵點;其次提出了我國認罪認罰案件中律師參與的缺陷分析;最后提出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律師有效參與的路徑探索。
關鍵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律師參與;有效辯護
前言:
2016年7月22日,我國中央政府出臺了《關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其中明確闡述了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改革方案與內容,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條件和具體的法律規章清晰化,明確審前準備程序和庭審程序,健全我國目前的法律援助系統,試點地點主要為上海、杭州和天津等發達城市,試點時間限制在兩年。但是從目前的司法實踐來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仍然只是一種原則化的司法涉及,無法將其內涵進行可操作化,因此無法應用在日常的司法實踐當中。其中的主要問題在于“若被指控犯罪的行為人缺少經濟實力申請律師援助,則無法實現公正審判的最終改革目標”。
1律師有效參與:認罪認罰案件正當程序的關鍵點
隨著刑法輸送制度的完善,世界各地都逐漸構建了相關的認罪答辯程序,以此確保司法審判的絕對公正性,比如美國的“辯訴交易”和德國的“刑事協商”等,但是從司法的本質來看,“認罪答辯即從寬處罰”始終擁有一定的正當性。但認罪情節并不屬于法官量刑期間的計入范疇,最終從寬處罰的幅度取決于辯護方的辯護手段。我國所應用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并不是具備刑事性質的重申,其本質上歸類為域外的認罪協商,因此需要秉承著坦白從寬的政策精神進行完善,為被告方與公訴方之間提供充足的協商渠道,進而通過認罪認罰的司法制度促成雙方的“互惠互贏”。綜上,認罪認罰制度具備著一定的協商性。
而在司法實踐期間,檢察官濫用權力導致被告無辜或行為人受賄等現象較為常見,因此很多國家都制定了相關的強制辯護制度,確保律師能夠參與到其中,避免貪污受賄的現象發生。我國認罪認罰案件中的被告對律師的幫助更為需要,甚至能夠稱為“依賴”。因被告的行為人在心理上更加需要律師這種專業人士的幫助,或被告人自身的心理存在著復雜的問題,比如懺悔、僥幸、抑郁、絕望等心理狀態,律師也會在心理輔導上提供一定的幫助。在法律層面上,因我國的司法普及程度并不高,“法盲”的被告人比比皆是,而律師的介入能夠提供更專業的意見,提升案件當中的司法正規性。
2我國認罪認罰案件中律師參與的缺陷分析
2.1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立法缺陷
首先,我國2012年所修改之后的《刑事訴訟法》當中明確規范了刑事法律的援助范圍,將法律援助的適用對象進行了適當的修正,傳統的適用對象包含了未成年被告人、聾、啞、瞎被告人,而新增的精神病人及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按照我國《中國法律年鑒》所記錄的數據,判處5年有期徒刑以上的被告人比例占整體案件被告人比例的10%,其中未成年人所涉及的犯罪案件比例更是低到了5%以下,由此能夠得出,我國司法當中所界定的法律援助范圍相對較為狹窄,大多數被告人無法得到有效的法律援助。
其次,我國司法機構針對法律援助的實施缺乏一定的經濟條件,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所發生的刑事案件數目相對較高,若是想要全部提供法律援助明顯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只需要針對部分適用條件內的對象提供法律援助即可,但是這就無法構成司法公正的最終改革目標。
最后,值班律師制度與刑事法律援助之間缺乏必要的銜接性,我國中央政府所發布的《關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見》當中明確指出需要構建完善的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制度,要求律師在法庭當中設置相關的法律援助值班機構,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值班律師只負責提供暫時的案件指導與咨詢,并且負責取保候審和延期審理等域外司法事件,并未提供出庭辯護等直觀有效的法律援助。
2.2認罪認罰案件中難以與控方平等協商
第一,在英美的司法體系當中,律師通常都具備獨立的調查取證權,并且能夠強制命令證人出庭,以此加強律師的調查取證能力,在我國的司法體系當中,辯護律師能夠通過申請調證等合法工序來申請相關的案件證據,而我國如證據保全制度和閱卷制度也能夠適當加強律師的取證能力。但是隨著司法體系的不斷發展與改革,我國采用了大量的對抗式訴訟元素,同時引入了國外混合訴訟模式的特征來構成全新的取證制度,因此律師的調查取證發生了變化,比如在律師進行司法訴訟期間需要長時間的申請之后才能得到批準,此外,在偵查期間律師也并不具備明確的調查取證權。
第二,并未建立完善的法律職業共同體,控方與辯方之間存在著必要的協商平臺,結合我國立法導向能夠得出,所有的法律從業工作人員應當為了維護法律公正性與社會公平正義而奮斗,但在司法實踐當中,我國缺乏完善的法律職業共同體,繼而導致在庭審階段和取證階段控辯雙方經常出現爭執,因利益之間的關系導致雙方難以達成平等協商,現階段司法機構構建了辦案量化的管理制度,檢察官為了辦理更多的案件,取得更高的業績,因此在訴訟程序的執行上無法具備一定的公正性,若律師的辯護擾亂了檢察官的正常工作則會導致兩者之間矛盾激增。
3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律師有效參與的路徑探索
3.1域外認罪協商程序中的有效辯護原則
3.1.1有效辯護的含義
有效辯護理念最早誕生于美國司法體系當中,隨著辯護制度的不斷完善,該話題也成為了學術界之間的熱點話題,按照《布萊克法律辭典》的解釋,律師的有效幫助也即是刑事案件當中能夠起到一定意義的法律代理,律師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司法權力為被告人提供正當且正確的司法建議,并且履行自身的職業標準完成相關的司法辯護工作。但是目前仍然缺乏法律代理的具體意義。聯合國刑事司法準則中有“保障被指控人獲得律師幫助的平等、及時和有效”,本文認為有效辯護是一種開放性的司法概念,需要結合立法環境和司法環境等諸多條件所形成的綜合效應,因此可以將其視為刑事辯護的一種原則。
3.1.2有效辯護的標準
美國辯訴程序當中針對有效辯護標準的定義為:隨著辯訴交易合法化而形成的一種標準,也即是“麥克曼標準”,該標準能判斷律師是否具備執業準入資格與專業素養,20世紀80年代,Washington案件也明確了變速交易當中的有效辯護標準:“判斷無效辯護的兩步法審查標準”,被告人需要明確律師的辯護低于常規的客觀標準,具有一定的瑕疵性,并且被告人能夠證明律師的瑕疵辯護對自身的利益和權利造成了損害。
3.1.3有效辯護原則的基本要求
第一,律師需要擁有一定的刑事辯護經驗、知識和技能。并且能夠具備一定的正義感與公平感,秉承著社會公平性進行刑事辯護,這樣才能構成有效的刑事辯護,律師需要按照委托人的合法利益提供最為合理的職業判斷,明確當事人對辯護的主導地位和中心地位,而律師只是提供相關的司法協助與法律援助。
3.2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實現律師有效參與的路徑
3.2.1擴大法律援助范圍
實施強制辯護制度和值班律師制度,若是被告人有條件會選擇值班律師為其辯護,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刑事辯護率相對較為低下,法律援助的范圍急需得到擴充,認罪協商需要由律師的參與才能確保公平性,因此本文認為需要加大對法律援助制度的經濟贊助,進而擴大法律援助的范圍,要保證更多的被告人和被追訴人可以得到合理的律師辯護,因此需要構建并實施值班律師制度,在認罪認罰案件當中嘗試實施值班律師制度,以此擴大法律援助范圍。
3.2.2強化辯護律師執業權利
在認罪協商期間辯方與控方之間需要達成有效的協商,并且通過證據來判決最終的結果。辯護律師所具備的調查取證權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協商結果。本文認為若想要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律師有效參與則需要加強辯護律師的合法權利,比如調查取證權、強制證人出庭、證據公示等合法權利,這樣才能夠落實辯護律師與檢察官之間的友好協商關系。此外,應當明確我國合法律師的刑事豁免權,從一定程度上減少我國律師的職業風險。
3.2.3構建法律職業共同體
法律職業共同體之間的關系能夠具備一定的統一化,也即是按照法律人的司法角色來參與到訴訟程序當中,能夠確保辯護律師與檢察官在辯護程序和協商程序當中的平等地位。雖然從實際情況來看三種職業之間“自上而下”的職業形成流動是個難題,但若是建立我國統一化的法律職業共同體和促使控辯雙方友好協商的司法平臺則能夠解決此類問題,并且這是目前現代化司法職業體系發展方向,因此需要強化控辯雙方相互平等的法律地位和理念,進而慢慢實現法官、檢察官的職業準入制度,實現不同法律職業之間的順暢流動。
4結語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改革是有利于我國刑事案件審判質量提升的有效途徑,雖然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司法體系在這方面仍然在不斷探索當中,但同時,這也是促進我國司法體系改革的必要階段,作為一種全新的司法制度,在完成了最初階段的頂層設計之后則需要針對其相關的配套制度進行不斷探索。美國所提出的變速交易中有效辯護理論對我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律師有效參與的實現起到較強的參考意義,若是能夠結合我國現有的職權主義、司法實踐環境、社會公眾可接受程度和辯護現狀等多種因素,進而構建出符合我國司法體系發展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律師有效參與的實現路徑。
參考文獻:
[1]張璐.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值班律師的有效參與——結合260份公開判決[J].山東大學法律評論,2018(00):248-264.
[2]申來津,孫蘊博.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律師有效辯護的實現路徑[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20,33(01):62-69.
[3]韓笑.論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律師參與[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9,32(04):39-48.
[4]王震.值班律師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有效參與[J].法制博覽,2018(19):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