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社會公共資源的代理人、社會改革的領導者、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1]和社會秩序的維護者,公共部門人力資源承載著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重大戰略任務。重新審視軟技能的多元內涵,賦予軟技能的時代表征,探究軟技能的實踐價值是公共部門人力資源在治理中發展變革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公共部門人力資源;軟技能;價值
“軟技能”是人力資源能力的核心內容,關乎人力資源的價值取向,影響公共部門管理的效率,作用于政治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政治生態,解決黨內存在的種種難題,必須營造一個良好從政環境,也就是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2]政治生態就是各類政治主體生存發展的環境和狀態,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綜合反映,影響著黨員干部的價值取向和為政行為。在新時代要求下,必須轉變觀念,審視傳統公共部門人力資源軟技能的不足,理順“軟技能”的多元內涵,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奠定基礎,續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一、公共部門人力資源“軟技能”不足原因
(一)行政管理體制與經濟發展的不適應
建國以來,我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變革,經濟體制的探索過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對政府職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經濟社會變革也不斷要求行政管理體制做出及時回應,但仍有不少待完善的地方。我國目前政府職能轉變的滯后造成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官商勾結,一些政府官員利用職權之便“創租”和“抽租”,破壞市場競爭規則,使權力的公共本質私有化、商品化、經濟化。利用權力鉆空子、搭便車,掌權者不斷進行“權力積累”,為一己私欲極大地破壞自由競爭和市場秩序。在野者則視入仕為官是發家致富的捷徑,為謀一官半職,不惜一切代價。[3]行政管理體制的諸多漏洞和不完善致使公權力“變味”,公共部門人員“變心” ,公共精神“變質。
(二)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有待完善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把“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治理需要政府、公共部門、社會組織、市場等多方面力量的協同合作,在實踐的運行中必須解決好制度模式選擇、價值體系建設等重大問題。治理能力體系現代化的進程中面臨各種困境也會深深影響人力資源的利用開發,價值取向。尤其在政府機構中,治理縱向職責關系劃分僵硬導致地方政府自主性不強,難以自我科學決策,領導干部往往過度“依賴”上級,忠于上級而不是忠于法律,面對突發狀況層層上報被動等待,以此避免承擔責任,缺乏從政者的智慧,造成一系列庸官懶政的現象,對社會造成重大危害。官員不擔當、不作為,嚴重忽視和違背了民意。這種公務人員自身治理能力的欠缺又反過來阻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是治理能力和體系的絆腳石。
(三)官本位思想腐蝕,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盛行
“官本位”是一種以官為本、以官為貴、以官為尊為主要內容的價值觀。受兩千多年的傳統封建文化的影響,我國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一方面,不論是公民的自我認知還是官員的意識思想,盲目崇拜追隨,把升官作為人生信條,以致于整個社會官本位風氣盛行,腐蝕侵擾公共部門思想行為。另一方面,“官本位”思想的不斷侵蝕下,公共部門的領導干部作風更加獨斷,行為更加乖張。脫離基層群眾,脫離實踐,安于坐在辦公室看文件、做指令、下決策,空談政治,做官當老爺的領導作風。我們黨對這一問題也高度重視。從黨的十八大開啟新時代伊始,全黨自上而下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全力整治“四風”。經過幾年的努力,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基本得到遏制,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仍然頑固存在,尤其是一些更隱蔽、隱性的形式主義,“會議空耗”、“文件空耗”等嚴重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干部群眾深受其害、深惡痛絕。在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的當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已經成為當前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成為阻礙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大敵。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判斷,體現了黨中央對于作風建設中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正確認識。他指出,必須從講政治的高度來審視,把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為重要任務、擺在突出位置,更是抓住了當前我們黨加強和改進政治建設和作風建設的重點,直擊要害。[4]
(四)唯“GDP”論英雄的政治錦標賽
十三大”中央確立了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之后,尤其是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經濟發展是硬道理”,地方政府圍繞著經濟增長的競爭日益激烈,更加熱衷于GDP和相關經濟指標的排名。往往中央確定經濟增長目標后,地方政府層層加碼,層層下傳壓力,展開GDP之間的博弈。[5]盲目追求GDP既會危害社會經濟的發展,又致使一大部分干部為了個人的烏紗帽和政績工程,違反當地實際發展規律,不顧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民生、生態問題,一股腦的推行“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在數字政績盲從指揮下,有些領導干部難以抓住利民惠民的關鍵要點,被動地圍繞GDP追趕城市排名,營造出一種經濟繁榮的表象,把踏實作為、真正解決百姓需求的服務意識拋之腦后。
二、公共部門人力資源“軟技能”的時代表征
(一)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雙重標準
公共部門的語境中,授予了軟技能“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雙重標準。馬克斯?韋伯認為,“價值理性與終極價值相關聯,是區分是非、善惡、美丑的標準 ; 而工具理性與價值相剝離,只是通過最有效的途徑,以實現一個個的具體目標,以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收益”。[6]由于公共部門享有公權力,面向公共提供產品和服務,務必保障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性質,兼顧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是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必然要求。然而,回溯我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的主線,極大程度受到科學管理理論的影響,強調“效率優先、”“工具主義”、“企業管理方法技術”。正如孫柏瑛教授所言,“目前我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正經歷著以企業組織管理途徑為模版, 經過剪裁、篩選和適應、改變而逐步建立政府人力資源管理架構的過程, 維持平衡和組織文化適應成為我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突破的關鍵。”[7]片面追求工具理性強調效率第一而忽視公共部門內在的公共價值、行政倫理,道德精神、人員素養嚴重污染政治生態環境,滋生貪污腐敗,為“政治兩面人”提供溫床。確立公共部門“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雙重標準,保障效率與公共精神的有機統一,是新時代“軟技能”的重要特征。
(二)能力與價值的雙本位要求
首先,能力是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基本門檻。公務員能力是指公務員能夠履行公共行政職能、勝任崗位責任而必須具備的人格素質,包括一定的認知水平,也包括價值觀、態度、自我形象、社會動機等個性品質。早在2003年人事部門制定了《國家公務員通用能力標準框架》,公務員的能力有明確具體的規定,包括政治鑒別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務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學習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創新能力、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九種通用能力。2018年修訂的《公務員法》中公務員應具備的條件、履行的義務,職位資格等能力都作出詳細說明。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又帶來新挑戰,以及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要求治理主體能力現代化,治理方式的多樣化,數據共享、數據治理催生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軟技能的新內涵和正確價值取向。在確保黨的統一領導下,公共部門人員必須抓住新的發展機遇,不斷學習和發展,具備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理順多元主體協同治理關系,有力回應新科技革命的高要求。另一方面,能力的形成核心在于價值觀的塑造。[8]尤其對于公共部門人力資源來說,人員價值和素質的引領使公共行政不偏離公共本質,真正在現實中踐行為人民服務,以公眾利益為出發點的公共情懷。價值本位改變了傳統人力資源“重智輕德”的模式,不只突出知識能力型人才的選拔培訓,更加強調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價值本位是人力資源的軟技能,是人力資源的核心,更是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的題中之義。2019年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中確定了“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賢”的選拔任用原則,必須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所以,忠于國家、服務人民、履職盡責貫穿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選拔培訓發展等一系列環節,為引導人員實現自我追求明確方向。
(三)矗立家國情懷的精神燈塔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家國大義,在家盡孝、為國盡忠,“小家”同“大國”同聲相應。不論是陸游筆下的“位卑未敢忘憂國,”還是林則徐心里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以及
范仲淹胸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家國情懷和奉新精神傳承至今,是治國理政重要內涵。從習近平主席的家國情懷中直接體現:一,重視家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二,勤政親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三,實干興國:“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進入新時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國夢獻身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是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理想追求,對國家高度的認同和支持,更是彰顯職責與使命所在。
(四)廉潔執政,忠誠于民的初心
“廉政”一詞最早出現在《晏子春秋·問下四》:“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無雩途,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我國浩瀚歷史傳統文化中關于廉政建設思想燦爛豐富,為今天的反腐廉政勤政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自共產黨成立以來,反腐倡廉一直是黨建設的重點方向,不同的時期面對不同的實際情況,黨的歷屆領導人提出具有時代特色的廉政思想,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反腐敗斗爭思想體系。
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開宗明義,強調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的最重要特色,就是強力反腐。執政黨的黨風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新形勢下,我們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和風險,公務人員必須堅守底線,在經濟人和公共人之間把握平衡,立足于百姓,樹立崇高理想,跨越“自我關”和“人情關”。弘揚和繼承黨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權才能贏得人心。
三、公共部門人力資源“軟技能”的實踐價值
(一)保證公共本質的核心之義
公共部門以公共權力為基礎,以公共利益為目標,以公眾滿意為導向。從公共部門層面來看,軟技能中所蘊含的為人民服務的公共精神和以公共利益優先的公共價值,符合公共部門的本質要求。首先,權力來源于人民,必須對人民負責,接受人民監督。在權力的行使過程中掌權者自身素質尤為重要,軟技能從掌權者應該自身具備的特質出發,確保權力規范運行,保障權力的先進性,純潔性。其次,公共部門最終目標是實現公共利益。圍繞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軟技能要求公共部門人員始終以公共利益優先,保持公共本心,避免公共權力淪為滿足個人私利的“工具”。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尤其目前我國公共部門普遍存在的首長負責制,一旦缺乏有效約束,便造成權力濫用、貪污腐敗、政治生態環境惡化。最后,公共部門以公眾為服務對象,以公眾的滿意為行為準繩。在為公眾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軟技能的豐富內涵既在能力上確保公共部門人員的匹配,又在價值選擇中保證公共本質,科學有效真真切切為百姓辦實事。
(二)塑造全面人才的必要標準
縱觀我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發展歷程,確立了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改革目標,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9]在全面深化改革階段,軟技能符合時代特征,進一步提高人才準入門檻,優化公共部門人才隊伍,提防政治“兩面人”,保證了國家政治秩序穩定性和行政體制健康運行。同時,軟技能明確公共部門人員義務,打破傳統片面強調能力、唯“GDP”論的刻板要求,積極推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有助于吸引、選拔、培養人才的良好氛圍和社會環境。在這樣的氛圍中為人員自身發展提供明確依據,引導人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使人才更加關注自我成長,樹立崇高理想信念,防止腐朽思想的侵蝕和不良風氣的誘導,有助于公共部門人員不斷追求卓越,保持初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軟技能更深一層次還體現的是民主化、科學化的內涵。秉承“公開”、“透明”、“公正”、“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貫徹軟技能的時代要求,合理規范人員的行為方式,為全面考核人才奠定基礎,科學約束公共權力,最大程度保障民意,是擴大民主范圍提升民主質量的重要體現。
(三)穩步邁向善治的基本保障
執行力是落實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環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提高國家機構履職能力,提高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文化事務、自身事務的能力,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放眼基層,治理主體職業道德缺失,社會關系扭曲和自主文化落后等因素導致的“不作為”“亂作為”的問題層出,嚴重阻礙了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進程。所以,對治理主體能力的塑造和提升是有必要且重要的,軟技能的時代特質與邁向善治的本質要求是一致的。
善治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民生活幸福、社會和諧有序以及國家長治久。治理主體只有正確認識善治理念的價值并內化為行動自覺,才能真正把握推進國家治理的邏輯起點,了解國家治理的生成緣由和發展脈絡,才能使國家治理獲得正當的合理性和旺盛的生命力。[9]有助于在整個社會達成價值共識,以人民為中心,穩步推進良法善治、育新機開新局,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
參考文獻:
[1]張香娥.我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價值取向研究[D].河南:河南大學,2009.
[2]人民網.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
http://cpc.people.com.cn/n/2013/0122/c64094-20289660-2.html
[3]楊清華.我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行為傾向、價值失范及其管理調適 ——基于“經濟人”假設的視角[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8,28(4).
[4]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發表重要講話[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113/c64387-30524777.html
[5]周黎安,劉沖,厲行,翁翕. “層層加碼”與官員激勵[J].世界經濟文匯,2015(1).
[6]馬克斯·韋伯.彭強,黃曉京(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社,2002.
[7]孫柏瑛.我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十年研究之反思[A]//反思中國公共行政:危機與重建[C].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8]同滿宏.論中國人力資源“軟能力”及其建設[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5,29(2).
[9]薛立強.改革開放以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成就[J].領導科學論壇?國家治理評論,2018(11).
[10]任緒保.良法善治:新時代“中國之治”的價值內蘊及實踐路徑[J].大連干部學刊,2020(3).
作者簡介:
羅雨柔,女,漢,陜西延安,西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