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混合碳政策下考慮碳排放轉移的影響,提出適合當代情境的碳政策實施的新方案,研究了供應鏈協調的實現過程和關鍵因素,為企業和政府決策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混合碳政策;碳排放轉移;供應鏈協調;
在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惡化和資源短缺的背景下,為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各國政府相繼出臺了碳政策。歐盟最先建立了碳排放交易體系,挪威、瑞典、澳大利亞等一些發達國家,先后開始征收碳稅,丹麥、芬蘭等國在征收碳稅的同時加入了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在中國,北京、天津等7省市已全面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同時也積極研究碳稅政策。此外,世界各國對購買低碳產品的消費者、進行碳減排的企業等給予不同程度的補貼。諸多政策的實施極大促進了環境的改善,但同時也為供應鏈的發展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不僅如此,碳排放轉移的存在,導致難以劃定微觀主體的碳排放責任,使得供應鏈中不同主體間的沖突更為復雜,需要對供應鏈進行必要的協調,以助企業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環境效益,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1混合碳政策分析
現有碳政策主要有碳稅、碳交易、碳補貼、碳捕捉和碳中和等,其中碳稅、碳交易和補貼政策由于出色的減排效果,被各國政府廣泛采納。碳政策對企業的運營決策、總碳排放量、企業利潤及社會效益均有重要的影響,在理論基礎、效果成本、減排效果、監督機制以及未來適應性等方面存在差異[1]。
不同政策之間在使用范圍、行業和影響等方面,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交叉。為此,政府在實施碳政策時,應該綜合考慮不同碳政策的作用,混合使用,多種方式并取,對單個企業、供應鏈多個主體或不同供應鏈實行混合政策,從而正向引導和促進微觀主體的碳減排行為。例如:程永偉[2],王壘[3]等對此進行了有效的探索,發現綜合利用碳政策工具,有利于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發展。
2碳排放轉移分析
碳排放轉移指的是由于一國(或地區)實施減排政策而導致的該國(或地區)以外的國家(或地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的現象,主要是從高碳排放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據測算,2000-2013年間,中國碳排放總量多估計了15%,約為106億噸,占2016年中國碳排放總量的1/3,且中國在貿易過程中一直處于“凈碳輸出國”的地位[4]。可以看出,碳排放轉移對于我國環境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且形勢嚴峻。
通過比較各省份歷年的碳排放規模、增長速度以及排放強度等指標,得出省際間碳排放轉移也較為嚴重[5]。在28個產業部門中,碳排放轉移主要集中于能源密集型產業,其中建筑業是隱含碳排放最高的部門[6]。由此,將其深入到微觀層面分析,不難發現,碳排放轉移廣泛影響著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其本質是不同區域和行業間商品流引起的碳排放轉移問題。而碳排放轉移行為和水平,會受到社會偏好、決策和減排技術等微觀因素的影響;而滿足一定條件時,碳排放轉移行為將對供應鏈的減排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為此,需要根據具體的情形,分析碳排放轉移的流向和影響作用,結合其外部條件,諸如偏好、社會環境、政策變化等,建立相應的機制,使得碳排放轉移能夠始終正向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3供應鏈協調分析
供應鏈協調是在企業的決策和計劃系統中應用流程管理的方法,產生一個協調市場、銷售、生產、采購、物流的有效的管理機制。在碳政策和碳排放轉移影響下,微觀層面的供應鏈往往會爆發出更為復雜的沖突和挑戰,需要充分利用碳排放轉移的正向作用,抑制甚至消除碳排放轉移的負作用。于是,供應鏈的協調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設計契合的契約,相互合作,共同遵守,以取得環境與經濟的雙重利好。
在供應鏈協調契約的設計上,主要有成本分擔、收益共享、批發價、數量折扣和返利契約等[7-10]。然而,更多則是對于單個契約進行設計上,較少的利用不同的契約的不同作用,運用并行或者交叉等多種形式,設計和使用契約進行協調,以充分發揮不同契約的優點,從而更好地緩解供應鏈不同企業間的矛盾,確保供應鏈的良好運營。
結論
本文分析了混合碳規制的現狀和可行性,碳排放轉移的影響,以及供應鏈的協調和設計問題,提出一些新的視角和看法。實踐中,碳排放轉移問題日益凸顯,考慮碳排放轉移影響研究供應鏈協調問題,不僅可以較為準確區分供應鏈各企業的減排責任,發揮碳規制下整體減排功能;根據考慮碳排放轉移影響所涌現的供應鏈主體之間的沖突和問題,通過設計不同契約對其進行協調,為企業碳排放轉移結構優化和調整提供可行的優化方案。同時也為宏觀政府碳規制強度的準確制定及完善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提出和完善混合碳政策下考慮碳排放轉移影響的供應鏈政策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曹裕, 王子彥. 碳交易與碳稅機制比較研究[J]. 財經理論與實踐, 2015, 36(197): 97-102.
[2]程永偉, 穆東,馬婷婷. 混合碳政策下供應鏈減排決策優化[J].系統管理學報, 2019, 5(26): 947-956.
[3]王壘, 王苗, 藺康康. 不同復合碳政策組合對異質性供應鏈決策的影響分析[J].工業工程與管理, 2019, (05): 1-13.
[4]蔣雪梅,劉軼芳.全球貿易隱含碳排放格局的變動及其影響因素[J].統計研究, 2013,30(9):29-36.
[5]張為付,李逢春,胡雅蓓.我國CO2排放的省際轉移與減排責任度量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4, 26(3):57-69.
[6] 陳紅敏.包含工業生產過程碳排放的產業部門隱含碳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3):25-30.
[7] Liu P. Pricing policies and coordination of low-carbon supply chain considering targeted advertisement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osts in the big data environ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210:343-357.
[8] Peng H J, Pang T, Cong J. Coordination contracts for a supply chain with yield uncertainty and low-carbon preference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205:291-302.
[9] Qinpeng Wang, Daozhi Zhao, Longfei He. Contracting emission reduction for supply chains considering market low-carbon preference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 120:72-84.
[10]李友東, 夏良杰, 王鋒正. 基于銷售返利契約的低碳供應鏈協調策略研究[J].管理評論, 2018, 30(9): 218-228.
作者簡介:
蔣雷勇(1992年--)男,江蘇淮安人,江蘇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主要為低碳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