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解讀印度當前的經濟政策,經濟民族主義和經濟民粹主義才是正確的角度,因為在印度歷史上,經濟民族主義貫穿了印度經濟發展的主軸,尤其是印度獨立初期至20世紀90年代印度的經濟仍受到世界上最為嚴格、最為扭曲、最具保護主義色彩的監管。但后來印度轉向了擁抱全球化和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莫迪治下的印度,試圖以經濟民族主義推動印度制造—提高稅收是由此逼相關進口企業將產能轉移至印度。這是一個具有巨大諷刺意味的歷史回歸。
關鍵詞:莫迪;經濟民族主義;經濟民粹主義
解讀印度當前的經濟政策,經濟民族主義和經濟民粹主義才是正確的角度,因為經濟民族主義再次回到印度國家的政策軌道上。在印度歷史上,經濟民族主義貫穿了印度經濟發展的主軸,尤其是印度獨立初期至20世紀90年代印度的經濟仍受到世界上最為嚴格、最為扭曲、最具保護主義色彩的監管。但后來印度轉向了擁抱全球化和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莫迪治下的印度,試圖以經濟民族主義推動印度制造—提高稅收是由此逼相關進口企業將產能轉移至印度。這是一個具有巨大諷刺意味的歷史回歸。
一.經濟民族主義和經濟民粹主義的概念
經濟民族主義基于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有多種外在表現形式,經濟民族主義則為民族主義在經濟領域的具體體現。經濟民族主義主要是指民族國家框架和制度下經濟領域的民族主義,既是指一種最優先考慮民族國家建設理論學說、意識形態,又是指一種行為主體利益至上的指導思想、綱領和由民族國家施行的此種對外政策體系。在許多情況下,經濟民族主義者反對全球化,或者至少對無限制的自由貿易的好處提出質疑。經濟民族主義被認為是重商主義的學說,因此主張保護主義。
經濟民粹主義起源于民粹主義,民粹主義指的是一系列強調“人民”思想的政治立場,并且常常使這一群體與“精英”并列。民粹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將“人民”表現為一種道德上的力量,并將其與被描繪為腐敗和自私的“精英”進行對比。民粹主義者對“人民”的定義有所不同,但可以根據階級,種族或民族來劃分。民粹主義者通常以政治,經濟,文化和媒體機構為代表的“精英”,被描繪成一個同質的實體,被指控放置自己的利益,常常是其他集團的利益。民粹主義政黨和社會運動經常由具有超凡魅力或主導地位的人物領導,他們將自己表現為“人民的聲音”。經濟民粹主義與經濟民族主義有很大的相似性,當民粹主義者將其主張擴展到經濟領域時,民粹主義行為便轉為民粹主義經濟,或者稱作“經濟民粹主義”了,經濟民粹主義意味著一整套經濟政策,旨在調動有組織的勞工、中下階級和內銷型商人的政治支持。
二 莫迪政府的經濟政策趨向
(一)國內改革的妥協—過去如噴泉,現在如滴水
號稱“印度鄧小平”的莫迪在上臺伊始便大刀闊斧嘗試推動印度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計劃,希望印度崛起為第二個中國。雖然莫迪政府推出了“廢鈔令”、商品和服務稅改革(GST稅改)、破產法(IBC)等一系列重磅改革舉措,但莫迪依然在制約印度經濟發展的體制性和結構性的關鍵問題上躑躅難前。在莫迪領導下的印度人民黨連續兩屆組成具有絕對政治優勢的單一政黨多數政府,卻未能如外界預測勢如破竹般的改革。印度前儲備銀行行長拉古拉姆? 拉詹曾這樣說:“莫迪政府對商業環境,土地征用,勞動力和公共部門作用的未完成改革表現出令人驚訝的膽怯”。
(二)國際經濟合作—更廣泛的貿易脫離
盡管印度總理莫迪發表了經濟改革的言論,但頑固的國內政治生態使他的政府卻采取了一種日益保護主義的立場。退出RCEP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2019年11月4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在曼谷東盟峰會上結束。包括10個東盟國家和澳大利亞、中國、日本、韓國和新西蘭在內的15個RCEP成員國同意開始準備2020年簽署的協議法律文本,而印度是唯一選擇退出的成員國,理由是該協定沒有令人滿意地解決印度的“懸而未決的問題和關切”。莫迪說:“當我站在所有印度民眾利益的角度來衡量RCEP時,我得不到正面的答案。甘地的力量與我自己的良心,都不允許我加入RCEP。”印度作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13年開始便積極參與了持續29輪的談判,在RCEP即將取得重大進展之際,印度國內壓力迫使莫迪總理在最后一刻退出RCEP。印度的中途退出令其他成員國猝不及防,這實際上破壞了其建立全球人口一半的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的目標。這也意味著印度國內保護主義勢力成功地破壞了印度外向型經濟愿景,“脫離接觸”成為印度貿易政策的顯著特征。
印度在過去幾年中相繼退出與歐盟、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正在進行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可以得到進一步證明。印度拒絕參加世貿組織近80個成員國之間的全球電子商務談判也證明了這一點。印度拒絕支持20國集團通過大阪軌道達成數字經濟共同規則的努力。持續的脫離接觸現在是印度貿易政策的口頭禪,完全從保護國內政治和經濟利益的防御角度來看待。印度旨在保護國內工業不受進口影響而失去長期的積極出口利益。
(三)人事安排和關稅政策—回歸貿易保護主義
在莫迪2.0時代,我們可以發現莫迪第一任期掌舵的明星經濟學家相繼離職。包括拉古拉姆?拉詹,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在2016年6月18日他宣布將不再擔任印度儲備銀行行長。在任期間他呼吁莫迪政府進行改革,以開放資本,土地和勞動力市場,并刺激投資和增長。有印度學者和官員表示支持全球化的經濟學家的離職突顯出莫迪的經濟前景現在已經回到了印度早年的內向型政策。印度經濟政策制定大部分移交給莫迪自己的辦公室以及右翼和民族主義經濟學家的小圈子,與印度國民志愿服務團相關的右翼顧問在莫迪政府內部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這推動莫迪政府轉變印度貿易政策的重點。
自2018年開始,頻繁提高進口商品的關稅成為印度政府的議程。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2016年印度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稅率為13.4%,2017年小幅增加到13.8%,2018年則猛增到17.1%。2018年9月,莫迪政府以削減經常賬戶赤字,阻止盧比進一步貶值為由,決定限制進口它認為“非必要”的商品,大幅提高了包括寶石、航空燃油、塑料、家用電器和鞋類在內的19種商品的進口關稅。其中,空調、冰箱、洗衣機的進口稅率從10%提高20%;航空燃油進口稅率從零提高至5%。2018年10月印度再次上調17類產品關稅,智能手表和電信設備的關稅從10%提高到20%。
三、莫迪政府經濟政策的啟示
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聯系的世界中。這些聯系不管好壞,都在塑造著我們的經濟命運。印度的經濟民族主義實際上忽視了這些聯系。經濟民族主義假裝印度能夠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踏著自己的節奏前進,即使其他國家在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前進。事實上,這不過是民粹主義的幻想罷了:任何國家的經濟周期性起伏都與其他國家的類似波動緊密相關。經濟民族主義和經濟民粹主義可能在短期內緩解痛苦,但這是針對經濟失敗采取的政治回應,其結果是長期內被困于經濟失敗的泥潭。任何脫離全球化和世界秩序的行動,盡管有其理由,都不容易,甚至很難成功。
參考文獻:
[1]羅伯特·基爾平,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
[2]高建芝.經濟民族主義芻議[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11,13(01):28-31+47.
[3]張立.印度經濟民族主義的緣起、影響及中國的對策[J].南亞研究季刊,2007(03):10-14+89+97.
作者簡介:
呂緒超(1996年—),男,漢族,山東聊城市人,學生,法學碩士,單位: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國際關系專業,研究方向:大國關系與大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