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健
摘 要:“鄉村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要求之一,這充分體現了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現階段,農村文化建設重要性與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成為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要矛盾,如何解決好這一矛盾,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文化建設;探索
“鄉村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要求之一,這四個字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如梁淑溟先生所認識的那樣,“中國的問題是文化失調的問題,那么在鄉村就是鄉村文化的失調問題。”可見,文化建設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農村文化建設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一種超個體的群體現象,文化教育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人性的提升和向外伸張的過程,文化的進步帶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就農村而言,文化建設對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有著巨大的作用,它能夠極大地推動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一)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可以提升新農村建設的“軟實力”
農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只有順應變化了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勢,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農民才智,才能夠幫助農民增加文化知識、增進致富技能、增強經營本領。
(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可以起到移風易俗、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的作用。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鄉風文明”,它表現為農民在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科學知識、文化修養、行為操守與進俱進,并且蔚然成風。而當前在農村,封建傳統思想和行為還很有市場,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通過各種文化、藝術形式鞭撻丑惡落后現象,宣傳時代新風,移風易俗,陶冶世人,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保護和發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鄉土文化。
農民喜聞樂見且耳熟能詳的民俗、民間文化,豐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也是幾十年,幾百年來形成的優良傳統文化,它是維系當地人民群眾共同生活的一種世界觀,一種價值觀。
二、當前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不夠牢固
1、思想基礎不夠牢固。有的存在著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的現象。認為經濟建設是實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夠體現出政績,而文化建設是虛的,一時不能見效,政績一時半會難以體現出來,所以有的口頭上強調要重視文化建設,而沒有真正落實到行動上。
2、群眾基礎不夠牢固。人民群眾既是農村文化成果的受益者,又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參與者,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參與者,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當前,個別地方受認識、經費等因素的限制,文化下鄉活動相對較少,不能滿足群眾的需要。
(二)農村文化建設的支撐不夠有力
1、經濟支持不夠有力。文化事業的發展需要依托一定經濟基礎支撐,對基礎薄弱的農村文化建設事業來說更是如此,而經費不足已經是多年來困擾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當前主要表現為:一是經濟欠發達,財力捉襟見肘,農村文化建設投入有限;二是村級集體經濟十分薄弱,自身造血功能缺乏;三是社會力量參與支持仍然缺位。
2、文化陣地建設不夠鞏固。一方面,由于近年來,農村校舍改造、村道硬化、飲水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而集體經濟增長和投入滯后,為解決資金不足的窘境,許多農村只有變賣未能發揮更多作用的閑置會堂、校舍等集體資產,出現了本已無力投資加強的現有文化陣地流失現象。另一方面,新的文化陣地建設較難,由于集體經濟薄弱,新建文化陣地難度較大。
(三)農村文化建設的環境不夠優化
1、政策不夠配套。文化建設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進機制。而目前文化建設建設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規定較少,文化事業發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
2、軟環境建設投入不足。農村文化建設中軟環境建設方面的投入遠遠不能滿足村民的文化需求。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自然村落向現代文明轉化過程中,觸及的深層文化心理要素處于懸擱狀態,如家庭、祭祀、倫常、民間信仰等。
3、農村文化建設的前瞻性和可持續性問題。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內涵顯得較為欠缺,對文化建設的前瞻性和可持續性等問題也還缺乏深入思考。
三、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的基本努力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領導下的農村建設,得出的經驗教訓還是必須從文化破題入局,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農村文化建設都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途徑。
(一)在資金投入上,要處理好政府帶動與社會推動的關系。
政府要發揮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把農村文化建設經費納入當地財政預算,逐步加大資金投入,保證農村文化建設基本支出,積極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充分借助社會力量,特別是借助我市非公有制經濟發達和民間資金充裕的優勢,堅持“非禁則入”的原則,積極推動社會力量通過社會投資、個人捐助和民間集資等形式參與文化建設。
(二)在設施建設上,要處理好建設與管理使用的關系。
解決農村文化發展落后面貌,關鍵是完善農村文化設施。要堅持管建并重、管用并舉的方針,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 一方面,要加大多方投入,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特別是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影劇院、農村文化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建設,為廣大農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提供平臺。另一方面,要整合農村現有文化資源,充分挖掘農村文化潛在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的精神文化活動,滿足不同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在效益分析上,要處理好講究檔次與實際實用的關系。
建設農村文化不是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而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為農村群眾提供文化享受,辦實實在在的實事、好事。把農村文化陣地建成農村的標示性建筑、農村文藝作品創作成文藝精品,可以帶動農村文化的跨越式發展,提升農村文化品位。要從農村實際出發,結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建設農村文化陣地,根據農村群眾的實際需求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深入實際創作一批反映農村群眾生產生活的文藝作品。
(四)在內容建設上,要處理好發展現代文化與挖掘地方特色的關系。
用現代文化成果去占領農村文化陣地,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要積極推進如歌舞藝術等現代文化成果向農村轉移,充實農村文化建設內容,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質量。然而,廣大農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民俗習慣和文化積淀。
(五)在活動形式上,要處理好政府搭臺與民間唱戲的關系。
開展農村群眾性文化活動政府組織是前提,民間自發參與是關鍵。政府要充當起農村文化建設領唱者的角色,每年有計劃定期組織開展文化下鄉、文化節會等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農村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然而,農村文化建設的活力源泉是廣大農村群眾,農村文化活動的主體還是廣大農村群眾。沒有廣大農村群眾的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就沒了活力。因此,要讓農民做農村文化的主角,要走“政府搭臺、民間唱戲”的開放式農村文化發展模式,政府有關部門要在安全保障、場所安排、設備提供等方面給予支持,為農村群眾自發性開展文化活動創造條件、搭好臺。
參與文獻:
[1]趙曉凡:《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思考》;區域治理;2019-39.
[2]張曉麗:《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一些思考》;赤子上;2016-09.
[3]牛戰美:《以鄉村振興戰略統領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幾點思考》;新西部;2018-04.
[4]閻露方:《新時代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思考》;商業文化;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