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楠

摘 要: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語篇世界日趨呈現多模態化。多模態話語分析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語言學研究的熱點之一。本文以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和Kress & Van Leeuwen的視覺語法框架為理論基礎,對《海上鋼琴師》的電影海報進行社會符號學分析。通過解讀電影宣傳海報語篇的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揭示文字與圖像共同作為社會符號的表意功能,從而驗證以社會符號學理論為基礎的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對分析電影海報語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多模態話語分析;社會符號學;視覺語法;電影海報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話語不再以單一的文字模式體現,而是加入了聲音、顏色、圖像、動畫等多種模式。這種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運用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就是多模態話語(張德祿,2009a:24)。
多模態語篇分析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西方。近年來,國內外的學者對多模態話語分析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以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為基礎,Kress & Van Leeuwen在《圖形閱讀》( Reading Images ,1996) 一書中, 提出了第一個系統而全面的視覺語法分析框架,從構圖視角、色彩等方面來解讀圖像所要表達的意義,為多模態話語分析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分析方法。
本文試圖用Kress & Van Leeuwen的多模態話語分析方法,以電影《海上鋼琴師》的宣傳海報為例,進行多模態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探討圖像是如何與文字一起實現表意功能的,以期對于讀者多模態識讀能力的提高有所幫助。
1.理論背景
1.1多模態話語
模態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語言、技術、圖象、顏色、音樂等符號系統(朱永生,2007)。近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觸覺模態、嗅覺模態和味覺模態也開始用于話語交際。多模態指的便是除了文本之外,還帶有圖像、圖表等的復合話語,或者說任何由一種以上的符號編碼實現意義的文本(李戰子,2003)。Kress & Leeuwen(2001)認為語篇的多模態性是當今世界人們交際中使用的各種語篇的一個重要特征。
1.2系統功能語法
Halliday建立了系統功能語法,他將錯綜復雜的語言功能簡化為三大元功能: 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正如Halliday在其《功能語法導論》中所說的,他創建功能語法的目的是為語篇分析提供一個理論框架,這個框架可以用來分析英語中任何口頭或書面語篇(1994)。
1.3視覺社會符號學理論
在Halliday提出的語言三大元功能的基礎之上,Kress & Van Leeuwen在其合著Reading Images 中,對視覺語言進行了系統分析,提出了視覺語法的分析框架。他們認為正如語言的語法規定了詞如何組成小句、句子和語篇,視覺語法也決定了所描繪的人物、地點和事物如何組成具有不同復雜程度的“陳述”(李戰子,2003 )。Kress & van Leeuwen提出了視覺語法的三個意義層面來分析圖像,分別是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
2.電影海報《海上鋼琴師》的多模態話語分析
本片講述了一個鋼琴天才傳奇的一生。1900年,一個孤兒被遺棄在頭等艙,由船上的水手撫養長大,被取名為1900。主人公顯示出了非凡的鋼琴天賦。但他從來不愿踏上陸地,直到有一天,他愛上了一個女孩。最后,他決心下船去尋找他愛的女孩,然而當他站立在船與陸地之間的樓梯上時,他卻呆住了,面對一望無際的盡頭,他無法接受也無法融入其中,只能返回船上。
(一)電影海報的再現意義分析
Kress & Van Leeuwen(1996)強調,圖像中參與者和環境等元素對圖像再現意義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再現功能分為敘事再現和概念再現兩種。敘事圖像中,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是通過相互作用來體現的,圖中的元素形成斜線,通常是強烈的對角線,就形成矢量( vector)。一般來講,概念圖像中是沒有矢量的(李戰子,2003)。 它表示更為穩定的意義。
電影海報中,男主人公面朝大海和游輪,背對著陸地和圖像觀看者而立,保持靜止狀態,因此海報只呈現出概念意義。分類和分析過程與功能語法中的關系過程極為相似,著重研究了參與者是以何種關系相互聯系起來的。分析過程中也有兩類參與者:表整體和表部分的承載者具備的特征。簡單的說,分類過程研究的是上下級或同級之間的關系,而分析過程研究的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張敬源,2012)。電影海報中,陸地實際上代表象征著人類文明的城市。人、船和城市這三者之間蘊含著整體和部分關系,主人公從小生長在船上,可以說是船的一部分,而船可以說是工業城市的一部分。三者的彼此依存關系進一步增添了主人公個人命運的悲劇色彩,主人公終歸擺脫不了人類社會的掌控。象征過程研究參與者的本體或象征義,在只有一個參與者時,被稱為象征暗示,有兩個以上的參與者時是象征屬性。在海報中,海洋和天空象征夢想,而陸地象征現實,而海中的船則象征著將人們載向夢想的搖籃。在影片中,弗吉尼亞號游輪不僅是男主人公追求夢想的搖籃,也是歐洲移民實現美國夢的搖籃。在圖像中,主人公面朝大海和游輪,背對著陸地而立,因此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個避世者的形象,他可以承受大自然帶來的驚濤駭浪,卻無法面對現實陸地中的繁華都市(賀哲野,2016)。
(二)電影海報的互動意義分析
互動意義不僅表達了圖像制作者、圖像參與者和圖像觀看者的相互之間的社會關系也體現了對圖像觀看者的態度進行引導。接觸指圖中的參與者與圖像觀看者有目光交流,對觀眾有情感訴求,形成索取;反之,則形成信息提供。海報中的男主人公背對著圖像觀看者而立。這向觀看者傳達出了這樣一個信息:他所向往的生活應該在船上度過,因為只有在輪船上他才能自由自在地追求自己的音樂夢想。社會距離可由圖像參與者的大小來表明,表示圖像參與者與觀看者之間的親疏關系,這種親疏關系可以通過鏡頭取景的框架大小加以體現。如特寫鏡頭可以體現圖像參與者和觀看者親密的關系,而長鏡頭則體現了兩者較為疏遠的關系。電影海報采用了長鏡頭,拉開主人公與觀眾所代表的世俗社會之間的距離。現代人永遠也走進不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始終和主人公1900存在著距離。
態度主要通過“視角(perspective)”來體現,表達對圖像參與者所持的態度。從垂直的角度來看,如果觀看者通過俯視的角度觀看參與者,表明觀看者享有權勢,如果是平視的角度則表示觀看者和參與者相對平等的關系,仰視則表示參與者處于強勢地位(Kress & Van Leeuwen,1996)。觀察電影海報之后,我們可以看出海報是從水平的正面視角拍攝的,但觀眾無法看到主人公的正臉。圖像制作者邀請觀眾以一種客觀平等的視角去理性地審視主人公打破常規,自由大膽追求音樂夢想的行為,但是對于他這種看似荒誕的行為,普通的觀看者又是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
情態指的是人們對關注的世界所做出的陳述的真實度或者可信度。情態被分為高、中、低三類: 高感官情態指圖像使用了高飽和度的色彩;中感官情態指圖像色彩不太飽和,低感官情態指圖像只是黑白的(李戰子2003)。經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在電影海報中,和大自然有關的大海和天空使用了高飽和度的色彩,具有高情態值,色彩較為斑斕,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遠視力,散發著浪漫主義的氣息。而與人類文明有關的陸地、游輪、和主人公的背影則使用了低飽和度的黑灰色和白色,具有較低的情態值,容易使圖像觀看者產生壓抑、消極的感覺。主人公雖然能夠在船上自由自在地追求音樂夢想,但船作為人類文明的產物終歸擺脫不了人類社會的控制。
(三)電影海報的構圖意義分析
對應于功能語法的語篇意義,Kress & Van Leeuwen提出了多模態語篇的構圖意義。多模態話語的構圖意義包括:信息值、取景和顯著性。
信息值是通過元素在構圖中的放置位置來實現的。上方和下方具有不同的信息值。置于上方的因素是“理想的”,而置于下方的是“真實的。“理想的”指它是信息的最顯著部分“真實的”指更特定的信息,如細節等,或者說更實際的信息(李戰子,2003)。這張海報可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是天空,天空中點綴著月亮和星星還有電影宣傳語和影片的獲獎情況,中間部分是大海和游輪,下部分是陸地。海報的上部分是“理想的”,簡潔有力地概括了影片的影響力,它是海報信息最顯著部分,星辰大海象征著詩和遠方,在主人公看來,天空是自由的象征。海報的下部分是“真實的”,它交代了影片在現實社會的上映時間和出品公司,同時也以黑色的筆觸展現了黑暗陰冷的現實生活,表明主人公必然會被拉回殘酷的現實。中間部分是一艘游輪,他載著主人公的夢想,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苦苦地掙扎,但最終還是消失在大海之中。
取景與顯著性。所謂取景,就是使用架構的方法,劃出分割線或者實際的框線,來連接或者切斷影像中的元素,以象征它們在某些方面彼此相屬與否。所謂顯著性,指的是元素的設計,是以不同程度值來吸引觀看者的注意力,可通過前景或者背景、相對大小等來表現。電影海報以陸地和大海的交接處為分割線,大海與陸地分割象征著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對立、理想與現實的對立。在這幅電影海報中,圖像是靜止的,故事的發展是以靜止的圖畫述說一個動態的故事。將天空、大海和船作為背景,能傳達出豐富的內涵。將主人公黑色的背影置于大海和船的前面使得人物形象得以在海報中獲得更高的凸顯度,吸引觀看者進一步去了解主人公背后的成長經歷。電影的中文名字”海上鋼琴師”使用白色字體在背景的印襯下顯得更加醒目,英文名字也全部使用大寫字母且將”legend”和”1900”這兩個字放大,吸引讀者去了解主人公背后的傳奇人生。海報巧妙地使用圖像和凸顯的電影名字構成一個整體多模態的語篇,達到更加顯著的電影宣傳效果,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結語
本文首先簡單介紹了海報分析所基于的理論基礎—Halliday系統功能語法,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Kress & Van Leeuwen的視覺語法框架。并以此為基礎,分析了《海上鋼琴師》的電影海報,解讀了圖像的再現意義、互動意義、構圖意義,以及他們是如何和文字一起共同來完成表意功能的。說明不僅文字具有意義,圖像、顏色和符號也可以構建話語意義,具有多功能性。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數字化的今天,多模態識讀能力已經變得非常重要和必要。希望本文對電影海報的分析模式,能夠對相關模態話語資源的分析解讀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 [M]. London: Arnold, 1994.
[2] Kress, G. & van Leeuwen, T.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 London: Arnold,? 2001.
[3] Kress, G. & Leeuwen, T. V. Reading Image [M]. Burwood: Brown Prior Anderson, 1996.
[4]賀哲野,方麗. 浪漫荒誕的悲劇人生——電影《海上鋼琴師》中1900的藝術形象分析[J]. 電影評介,2016年第6期.
[5] 李戰子.多模式語篇的社會符號學分析. 外語研究, 2003年第5期.
[6] 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 ]中國外語,2009a, C1): 24-30.
[7] 張敬源,賈培培. 關于視覺語法的幾點思考[J]. 當代外語研究,2013.
[8] 朱永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 外語學刊, 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