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豪 杜偉祥
摘 要: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以加快資本流動速度為主要特征的金融全球化新浪潮。各國逐步降低資本流通門檻,期望跨國資金能夠在有效供求信息和利率信號引導下自由流動,進而達到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目的。受到此潛在收益的驅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以及發達工業化國家間資本市場迅速滲透融合,與此同時,潛在的金融風險也隨之增加。
關鍵詞:金融;全球化;影響
1.金融全球化對金融穩定方面的研究
Aizenman(2002)和 Schinasi(2007) 運用聯盟經濟學的原理,通過構建金融穩定最優基準博弈模型發現,聯盟內的小國承擔了與其經濟規模不相匹配的責任比例,使其在納什均衡中不斷向減退福利的均衡解演進,從而提升了聯盟內小國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Ishii et al.(2002)也贊同 Freixas 的觀點,認為如果沒有配套完善的金融監管機制,國內金融機構更容易遭受外部沖擊,進而引發通貨膨脹,破壞內外均衡。國內學者黃金老(1998)指出,正是由于國際金融資本的自由流動,使得東南亞經濟危機爆發前,外資的大量涌入掩蓋了既已存在的經濟問題,危機發生后,外資的驟然撤出,進一步加劇了東南亞金融動蕩,即現在學術界普遍認同的“懲罰過度”。促進論與促退論相反,主張金融全球化有利于促進地區金融穩定。Campbell et al.(2003) 第一次利用模型證明,金融全球化可以分散資產投資組合的非系統性風險,理想情況下甚至可以為零。Dilyardand Gray( 2002)將金融中介機構視為“金融基礎設施”,金融基礎設施越完善,交易成本就越低,對社會經濟主體提供的金融服務效率和質量就越高,金融體系運轉就越穩定。
2.金融全球化對經濟發展影響研究
研究對深入分析國際資本流動、金融體系穩定和經濟發展三者間的內在關聯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也存在一定局限。首先受國家間經濟活動不斷融合的影響,目前關于金融全球化與經濟增長的研究較多,而加入金融穩定因素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較少。其次,現有文獻大多選取世界范圍內區域經濟體的樣本數據進行研究,由于地域異質性的存在,其研究結論未必能夠準確反映我國自由化資本流動、金融市場波動與經濟發展間的內在聯系。
3.可持續的全球化路徑
盡管自由貿易等開放政策為全球所有參與貿易開放的國家創造出巨大的社會福利,但即使是如英國、美國這樣的發達經濟體,全球化福利在各個產業部門、利益群體,進而在地域間的分布都是極為不均衡的,這導致了國家整體福利提升與部分地區和人群整體福利損失并存的矛盾。 而由于收入不平等的加劇,受損人群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不容低估,這一經濟現實在諸如脫歐公投等事件中已經充分暴露。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 自由貿易等經濟全球化政策所產生的福利在社會內部的再分配對于全球化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而對于福利再分配與全球化關系的深入思考,將使得人們重新審視政府的作用,以及政府與市場機制之間的關系。 早在全球化與不平等問題出現爭論的初期,國際經濟領域的著名學者丹尼?羅迪克就曾提出過一個基于“全球化的不可能三角”(Trilemma of Global Economy)理論的假說,即更開放、更一體化的市場將必然需要更大規模的政府支出來支撐。其背后的經濟學邏輯是,開放政策本質上是將本國要素(如勞動力)融入全球統一市場,在獲取國際標準的要素收入的同時將本國勞動者置于更劇烈的全球市場競爭之中, 隨之而來的一個結果就是本國收入及消費所面臨的不確定性(風險)增加,這種不確定性來自于全球化后不因本國意志而改變的兩個客觀約束,即貿易條件波動的外生性和本國出口品類的集中度。
因而,如果要讓占多數的選民長期持續支持這種引致更高風險的對外政策,政府就必須竭力以多種形式擴大財政支出以對沖和保障選民所遭受的風險。 如果政府無法做到這一點,那么任何“親全球化”的政策和機制就必然會遭遇強烈的政治抵制、廢止,甚至被逆轉。仍以英國脫歐公投為例。 大量外來移民導致政府公租屋、公立學校和醫院等公共服務的競爭加劇,這是相當多英國選民投下支持脫歐選票的重要原因。 理論上,解決全球化帶來的人均公共服務不足問題有兩種路徑,一種是通過限制移民數量(降低分母),一種是通過擴大財政公共支出(增加分子)。但現實當中有兩方面的因素導致第一種選擇更易勝出。其一,發達國家的人均公共服務存量和流量相對發展中國家更高,因而在人口基數擴大時提升分子消耗的財政資源相對更多,這增加了政策難度;其二,也是更重要的,多數發達國家本身處在全球化進程的第一陣營,與“全球化的不可能三角”理論相一致,其政府支出的相對規模已處于高位,部分國家的主權債務已經達到戰后的歷史峰值(如美國),再加之經濟危機的重創,擴張財政的難度不言而喻。 兩相權衡,“排外”就成為了短期成本更低的解決方案。這種經濟全球化與政府支出之間的正向聯系有著重要的政策含義。 傳統觀念認為全球化意味著在國與國之間實現更為完全的“單一市場”,而由于政府干預與市場機制之間通常被認為是替代關系,所以更深的市場一體化似乎應伴隨著更少的政府支出規模。 然而事實上,這與經驗研究的證據并不相符。
換言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場開放與政府支出之間事實上更多的是一種互補關系而非簡單替代關系。開放度越高的經濟體,其公共服務的支出增長也越快,對發達國家尤其如此。反過來,這一經濟邏輯也意味著,任何一個深度參與全球化進程中的國家,如果忽視了對于本國要素所有者的風險對沖和社會保障的政策安排,則將必然遭受政治上的抵制和失敗。 事實上,近年來愈加被學術界所關注的全球化的“斯堪的納維亞模式”(Scandinavian Fantasy)的實質,就是在融入歐洲一體化市場的過程中,同步擴大政府在公共教育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從而試圖在全球化帶來的要素生產效率提升與群體間收入差距擴大之間取得動態平衡。
4.總結
目前關于全球化的主流觀點大致如下:觀點一,全球化使得比較優勢得以彰顯,全球資源配置更有效率;觀點二,全球化不利于發達國家的中下階層和發展中國家的底層人民。 其中,觀點一是古典的看法,出發點是基本的經濟學原理;觀點二則是現實的看法。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中有數億人因受益于全球化而擺脫了貧困。 但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崛起也對發達國家中下階層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加劇了西方國家內部不平等的現象。
金融全球化會增加不確定性風險,不利于金融市場穩定,實證結果對促退論和無關論提供了較多的實證依據,而促進論沒有得到有力支持; 金融穩定對經濟增長具有積累效應,不同類型金融穩定指標的即期效應與滯后效應存在差異,且滯后效應高于即期效應。金融全球化雖然對金融市場穩定造成負面影響,但對我國經濟增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此要求政府須在金融開放與金融穩定間做出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