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名師工作室要想取得高效發展,一定要將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及水平上。劉凌鼓勵工作室學員要發現教育教學及幼兒園管理當中的真問題,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形成小組研究氛圍——小課題研究,通過行動研究范式,指導成員及學員在行動中思考。
幼兒園的研究多以行動研究為主,這種邊做邊研究邊總結的方式,對提升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水平以及幼兒園實際工作效率十分有益。例如,通過課題研究可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研究素養,通過邀請專家講座使成員了解課題研究的價值,通過查閱文獻等方式提升教師的文獻閱讀及資源篩選的能力。
劉凌在研究工作室發展規劃的論文指出,工作室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重在實踐的精神以及反思和不斷實踐的模式,不斷激發運行活力,讓工作室成員向著“教育+研究”的方向不斷發展,形成和諧、穩定的區域內教師發展共同體。兩年來,工作室圍繞核心課題《幼兒園室內外學習環境資料的開發與利用》展開了一系列的微課題研究。下面,我們通過問答的形式展示劉凌名園長工作室部分小組在微課題研究中的具體實例,以記錄這些深圳幼教人在學前教育中所做的先鋒探索。
本刊記者:幼兒早期閱讀習慣的養成對于他們終身的學習都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幼兒園在進行圖書管理時存在諸如環境創設、公共區域設施管理、圖書管理等各種疑問,這方面你們做過哪些探索?
我們小組在工作室《幼兒園公共區域圖書管理與使用策略的研究》的微課題指引下,從幼兒園公共區域的巧妙運用與圖書管理與使用兩個方面展開了時長為1年的研究。經過課題小組成員(呂維翠、范莉、肖清、李晶、聶曉慧、陳玲、丘春燕、陳妙純、李靜、肖檢蘭、劉桂芳、何芳)共同的努力,研究在幼兒園公共區域圖書管理與運用方面得出了部分建議。
首先,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閱讀環境。公共區域圖書角的整體閱讀環境對幼兒閱讀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幼兒園在打造公共區域圖書角時一定要科學合理地利用有效空間,在環境設計上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環境因素,讓環境富有美感、童趣。同時充分利用自然物、綠色植物以及各種自然材料,營造溫馨、自然、舒適、安全、寬松的閱讀環境,讓孩子身處其中,情不自禁地愛上閱讀,并與圖書進行有效互動。也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區域的墻面,引導孩子將自己喜歡的圖書以繪畫、粘貼、圖片等形式進行展示,由老師協助孩子配上簡短的文字,記錄孩子喜歡這本圖書的理由和想法。也可以提供豐富的材料,支持孩子續編、擴編故事、自制圖書等,讓孩子主動參與其中,既可以增加孩子彼此之間的話題,也能夠提升幼兒與環境的有效互動,讓孩子更具成功感,從而愛上閱讀。
其次,加強公共區域設施管理。很多教師認為在幼兒園內部的空閑地區擺放圖書架、擺放幾套桌椅就是建立了公共區域圖書角,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對于公共區域圖書角的建設必須是在充分了解園內幼兒整體情況以及閱讀習慣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幼兒的閱讀習慣,根據空間規劃相關的專業知識,設立的幼兒讀書區域。幼兒園在建立時能夠投入較為充足的輔助材料,無論是對于兒童讀物的選擇,還是對于輔助材料選擇都應該處于科學的考慮,縝密的計劃的基礎上再進行相關行動。例如,在公共區域圖書角建立時,不應該擺放桌椅,應該多放置較為柔軟的坐墊。圖書角的燈具也不能是普通的白熾燈或者節能燈,應該是對幼兒眼睛更為健康的護眼燈等。
再者,規范公共區域圖書管理。環境管理與設施管理是幼兒園公共區域圖書管理的基礎,而公共區域圖書管理的核心還是對于圖書的管理。目前很多幼兒園之所以在構建公共區域圖書角的過程中頻繁出現問題,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專業的圖書管理人員。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快方式,是盡快引入相關的專業人才這樣能夠快速解決幼兒園公共區域圖書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但是從實際出發,幼兒園中的幼兒在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方面還處于發展階段,如果幼兒園僅僅是為了加強對公共區域圖書管理就引入相關專業人才,那么會使得幼兒園付出較高的人力成本。所以,對于大多數幼兒園來說,通過對內部人員的相關培訓,提高教師們的公共區域管理意識,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最后,提高教師對幼兒的觀察與指導。由于每個幼兒性別、個性、愛好的不同,對讀本的偏好不同,因此,幼兒園在投放圖書時,首先應充分考慮到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幼兒對閱讀不同圖書類型的偏好,在尊重幼兒偏好基礎上盡量鼓勵幼兒讓他們對其他類型的圖書有一定的了解。需要注意的是,負責此區域的教師應該關注不愛閱讀圖書的幼兒,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吸引幼兒進行閱讀或聽繪本故事,讓幼兒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
本刊記者:種植活動是幼兒園常見的一種活動形式,不同的種植活動蘊含著多種不同教育價值,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你們有哪些多樣化的設計?
幼兒的發展具有整體性,老師需要努力引導幼兒與環境持續對話,幫助幼兒整合在種植活動中不斷積累的零散體驗,形成更完整的有益經驗。幼兒自己親手種下并照顧好屬于自己的植物,可以體驗到其中的奧妙與樂趣。小班幼兒各方面能力較弱,可選擇易于管理、生長周期快的品種,在一定時間內了解植物從發芽、長葉、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如西紅柿小白菜等。
中班幼兒還不能完全獨立管理植物,可選擇易栽培的品種,種類可比小班豐富些,可以根據莖、葉、根的不同進行分類、統計,讓幼兒感受物種的繁多,如馬鈴薯、番薯、大蒜、韭菜等。在開展番薯種植活動中,幼兒可以親身感受塊莖類植物真實的生長過程。從還是小小的番薯苗的時候,幼兒就會去給番薯苗澆水,觀察番薯苗的顏色、形狀、生長狀態,看著番薯苗長出大片的紅薯葉,越長越高,真實體驗會到生命成長的喜悅。在番薯成熟以后,幼兒來到種植區用小鏟子挖番薯,扒開葉子,拋開土,看著番薯露出胖胖的身體。最后大家再一起動手將番薯葉和番薯清洗干凈,利用小廚房,將番薯制作成烤番薯、蒸番薯、番薯餅等各種美食,大家一起享受番薯大餐。這份延遲的滿足,更增添了番薯的香甜,讓幸福的感覺更加持久。

大班幼兒已具備較強的種植能力,可選擇生長周期相對較長、品種較全面的植物(如水稻、花生、甘蔗、向日葵等),引導幼兒觀察、探究植物生長環境、生產方式,了解植物與空氣、陽光、水的關系。開展甘蔗種植活動,幼兒自然而然習得點數、測量、排序、分類等知識和技能,并采用繪畫、書寫等方法進行記錄,獲得探究經驗。幼兒在種植活動中將科學、語言、藝術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學習與實際生活融會貫通,增加了學習的樂趣,真正做到玩中學。通過幼兒個性化的表達,促進其在多個領域的整體提升。再如,開展水稻種植活動,讓幼兒親身種植水稻,插秧、澆水、施肥、觀察、記錄等,讓幼兒了解水稻的整個生長過程,從稻子長出白白嫩嫩的小芽,到長成綠油油的小稻秧,再到金黃色的稻花從穗子間探出腦袋,穗子上長出了一顆顆稻子,稻子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成熟,感受水稻的生長周期。幼兒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體會糧食來之不易,懂得珍惜糧食,陶冶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
本刊記者:我國大部分幼兒園戶外生均活動面積小,如何利用有限的戶外活動面積,設計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對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激發幼兒對體能活動的興趣至關重要。這方面工作室是否有可供參考的案例?
結合深圳市大部分幼兒園戶外生均活動面積小,且要保障幼兒戶外體育活動時間每天1小時的標準,我們在5~6歲幼兒戶外體能循環活動組織方面展開了策略研究。
首先,勘察幼兒園戶外活動場地,結合實際規劃體能循環活動路線。經過工作室十一個幼兒園的實地考察和數據統計,我們對戶外活動場地的選擇與規劃做了分析整理。一些幼兒園的沙池、戲水池和花壇的邊緣寬度達到30厘米以上,且周邊防護措施得當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納入大班幼兒體能循環場地及路線。一些大型玩具區域離地高度在50厘米以上、長度2—5米左右且安全措施得當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作為匍匐爬場地;在高度適宜且幼兒經過大型玩具區域時間在3分鐘以內,也可以納入大班幼兒體能循環路線。
其次,梳理幼兒園體育活動器材,結合幼兒動作技能發展創新組合。我們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依據,羅列出大班幼兒動作技能,并通過文獻資料、網絡、問卷調查、實地教研等形式,搜集出適宜大班幼兒鍛煉的體育器材,逐一篩選和分類,確保體育器材的安全性、適宜性和趣味性,符合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體育器材單純的擺放在某種程度上局限了幼兒動作發展的挑戰,我們重新組合不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增加了動作的難度,讓體育循環活動更加有效促進幼兒動作技能鍛煉。
最后,結合體能循環活動路線設計,積極組織教師開展指導活動研究。教師在體能大循環活動中既是觀察者也是支持者,教師的指導跟站位在幼兒活動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有技能性的動作項目,教師站位應該安排在起點,這樣可以隨時觀察幼兒動作情況,在需要幫助或者糾正時,教師馬上給予指導;在挑戰性項目中,教師站位應該安排在可以第一時間給予保護的地方,當幼兒去完成挑戰性動作的時候,教師隨時做好保護或協助動作。在開展體能循環活動過程中,每個站點的老師都要及時反饋幼兒的活動情況。針對活動中的問題現象,我們要開展現場觀摩活動分析并及時討論調整。
深圳地處南海之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長夏短冬,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陽光充足。課題小組的老師在保健醫生的協助下,通過運動密度、運動量及幼兒身體運動狀況分析,將幼兒園的體能循環活動分兩季開展,切實保證活動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