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艷芳
摘要: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科學化進程的持續推進,教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越來越受到關注,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質量與信息化改革的質量息息相關。筆者結合自身的經驗與分析研究,通過本文淺析當前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入的現狀,針對所存問題進行合理的對策建議,以求達到幫助信息化技術與教學資源的融合,提高學生相應的電子化使用能力。
關鍵詞:教育信息技術;教學;融合
引言
隨著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加快,科技信息化的水平也在不斷地進步,有關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狀態也逐漸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在實際的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學進行融合的過程中還依然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現有的教育信息技術與實際的教學工作往往呈現出相互割裂的局面,教學信息技術所對應的教學平臺和教學工具的實際使用率依然較低,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群受困于面對面的教學方式。這使得教學信息化的時效性沒有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發揮,現存的有關教學資源不均的問題也并沒有因為教學信息化的發展而得到釋緩。由于教學信息資源沒有得到較好的使用,則會導致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無法第一時間幫助到需要的人群。由此可見,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對于我國目前的教育教學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問題分析
(一)軟件開發與教學實踐脫節
信息化的蓬勃發展導致有關軟件的更新頻率過快,許多相關的軟件開發公司為了能夠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占據市場,就通過不斷地開發推出新的產品,而沒有考慮到產品的生產質量。在涉及到教育教學領域時,開發人員為了追趕進度沒有能夠與一線的教學人員進行有效溝通,只顧著產品的盡快上線,忽略了使用師生的反饋意見和實踐經驗。此外,由于各大平臺都相繼推出類似的教學軟件,市場競爭激烈,自然也就無法進行大規模的開發技術與教學資源的融合。
(二)教育信息技術的普及不均衡
現階段,我國有關部門在對于教育信息技術的使用推廣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下到學校,上至各級地方政府,對于實行教育信息技術所需要的基礎軟硬件設施都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教育信息技術使用廣泛的地區學校還會利用假期組織校內的一線教師進行相關的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對于教學信息技術與教學手段的融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得該地區教學信息技術的開發水平和應用效果得到了顯著提升。但是由于教師之間的個體差異、學科特性之間的側重差異以及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發展差異,導致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學之間的融合出現各種不均衡的關系[1]。
(三)教師實際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融合意識較低
對于教師來說,只憑借學校組織的教學信息技術培訓對于實現教學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還是有許多困難的。而在實際的日常教學中,面對著課程內容設計、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內容、課后復習以及家庭作業的布置等諸多教學環節,使得教師更加傾向于使用熟悉的傳統教學手段。此外,受到學生自身對于教學內容的接受能力以及學生家庭對于電子設備的使用情況等諸多因素考慮,傳統的面對面教學方式更容易受到教師和學生家長的認可。
二、提升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對策建議
(一)整合現有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
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學之間的深度融合并不是完全獨立的單向關系。教育信息技術可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對應的,實際課堂教學所涉及到的教學內容設計、課堂組織形式以及課后答疑輔導等環節也都在對教育信息技術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教育信息技術與實際的教學應當是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關系,因此,在對我國現有的教育信息技術和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匯總時,不光要提升教育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能力,還要在對現有教學資源分類整合的基礎上,實現教育信息技術與優質教學資源之間的融合。與此同時,相關從業人員還應當能夠意識到教育信息技術的有效開發對于教學改革的強大預見性,做到真正的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之間的深度融合。
(二)制定合理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策略
在每一項新興的教育信息技術投入使用的過程中,應當制定合理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策略。首先,應當挑選對于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強的教師,便于其能夠快速掌握有關教育信息技術的使用,對相關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使用設立了良好的開端,進一步為此項教育信息技術的推廣做好充足的人才準備。其次,由接受能力較強的教師帶動其他教師,能夠有效推廣教育信息技術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在起到帶頭作用的同時能夠在教師之間營造出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最后,對于一些對信息技術教學方式較為抵觸的教師,可以采取正向激勵與負向激勵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其突破心理防線,緩解其技術焦慮的心理,增強其自我學習和自我提升的動力。
(三)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意識和能力
教學信息化已經納入了我國發展的中長期戰略,因此需要教師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2]。一線教師應當能夠在日常的實際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信息技術的使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前、課后與學生的教學互動性,利用信息技術增加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有效溝通,以此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四)培養學生電子化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教師可通過對學生電子化閱讀的興趣,以及電子化閱讀能力的提升進行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初步融合。首先,應當為學生搭建好和諧的電子化閱讀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選取質量上乘,內容適宜的閱讀材料。其次,學校應當鼓勵教師和學生在對應的電子化閱讀平臺上定期進行高質量的互動,開展豐富多樣的圓度活動。再次,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與對應的信息化設備制造商合作,為學生在校園中的學習提供免費或者價格較為低廉的電子閱讀設備。
結語:本文通過對于教學中涉及到的電子化資源的使用、教師之間的教學方式差異以及學生相應的電子化能力提升方面進行分析,歸納整合了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可行性。任何新事物的興起都需要建立在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信息技術與教學相融合的發展道路還十分漫長,需要相關從業人員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分析提升。
參考文獻
[1]張亞瓊.淺析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6(6):244-245.
[2]王慧,孫麗文.淺析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相融合的可行性[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