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相儒
摘要:通過對嚴羽在《詩辯》中運用的 “識”、“第一義”、“直截根源”等禪語的探討,可以看出嚴羽的“以禪喻詩”說頗具系統性。嚴羽的“以禪喻詩”說從“識”開始,引入“入門須正,立志須高”的學詩標準,又經禪家的“大小乘”,帶出對詩歌評價“第一義”、“第二義”的描述。通過對嚴羽“以禪喻詩”的系統性的探究,可以對嚴羽的文論思想有一個清晰的梳理。
關鍵詞:以禪喻詩;詩歌;系統性;
嚴羽在《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中說:“仆之《詩辨》,乃斷千百年公案,誠驚世絕俗之談,至當歸一論。其間說江西詩病,真取心肝劊子手。以禪喻詩,莫此親切,是自家實證實悟者,是自家閉門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籬壁,拾人涕唾得來者。李杜復生,不易吾言矣。”①這段話概括來說,是嚴羽認為自己的《詩辨》是第一篇系統地提出“以禪喻詩”的文章。
嚴羽的“以禪喻詩”具有系統性這個觀點已經得到目前學界大多數學者的認同。如張少康在其主編的《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中肯定嚴羽的詩禪說有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認為其“以‘妙悟為中心,分別闡述了‘識、‘第一義、‘頓門、‘鏡花水月等五個相互聯系、逐步深入的基本要點。這些都是佛學中術語,嚴羽借此來比喻說明詩歌創作和鑒賞過程中的主要環節,他不是將詩納入禪宗的理論體系,而是以詩歌美學為中心,靈活地運用這些禪宗術語以求說得詩透徹。”②而周裕鍇在《<滄浪詩話>的隱喻系統和詩學旨趣新論》一文中,從“妙悟——以禪喻詩的形上等級制”、“別材別趣——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取喻”、“興趣——尚意興、問興致的寫作趣味”、“羚羊掛角——語言文字在表意方面的澄明性”等方面對“以禪喻詩”的隱喻系統作一番考察。
嚴羽“以禪喻詩,莫此親切”的詩學主張,以禪理比喻詩理,指出了“詩道”與“禪道”在“妙悟”上,是相通一致的:“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他的詩學理論,一部分是對已有的詩學論述的總結、概括與系統化,在中國詩學理論史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嚴羽“以禪喻詩”的系統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第一,圍繞單個范疇的討論具有系統性。首先,嚴羽在開篇提出學詩者要注重“識”,但是“識”并不是手到擒來的,嚴羽將獲得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如《詩法》云:“學詩有三節:其初不識好惡,連篇累牘,肆筆而成;既識羞愧,始生畏縮,成之極難;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枯來,頭頭是道矣。”③其次是關于“識”的對象,嚴羽明確指出:“觀太白詩者,要識真太白處。太白天才豪逸,語多率然而成者。學者于每篇中,要識其安身立命處可也。”④所謂“安身立命處”就是詩歌最突出的特征。綜上,圍繞“識”,嚴羽探討了“識”的重要性,詳細說明了培養“識”的步驟以及對“識”的對象的見解,具有一定的系統性。
其次,嚴羽將借來的禪學術語運用到詩歌批評中,并形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嚴羽首先強調“入門須正,立志須高”⑤。對于何為“正”、何為“高”,嚴羽用佛家術語來說明詩歌的品級之分:“禪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學者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義。若小乘禪,聲聞辟支果,皆非正也。論詩如論禪,漢魏晉與盛唐之詩,則第一義也。大歷以還之詩,則已落第二義類。晚唐之詩,則聲聞辟支果也。學漢魏晉盛唐詩者,臨濟下也;學大歷以還者,曹洞下也。”⑥由此可以看出嚴羽劃分詩歌優劣的標準在于“悟”的淺深。因為漢魏晉詩歌是“不假悟”,謝靈運至盛唐諸公詩歌是“透徹之悟”,所以漢魏晉盛唐詩歌是“第一義”,而大歷以后的詩歌已經落入了“第二義”;除此之外的“一知半解之悟”,不再是“第一義”了。如嚴羽所說,學漢魏晉盛唐詩歌是“臨濟下”,學大歷以還的詩歌是“曹洞下”。至此,嚴羽將“妙悟”、“悟”和“第一義”、“第二義”、“臨濟下”、“曹洞下”聯系在了一起。
嚴羽認同盛唐詩歌的“透徹之悟”,認為其審美特征為“羚羊掛角,無跡可求”⑦,形容其妙處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⑧。在這里,我們可以發現嚴羽按照“悟”的淺深,借鑒禪宗的等級劃分,條列出詩歌的高下,并引用禪語來形容優秀詩歌的審美特征。學詩時,在“識”之后便是以“熟參”、“活參”為讀書方法,從“第一義”詩歌開始,充分體會詩歌妙處。嚴羽稱這一整套學詩方法為“向上一路”、“直截根源”、“頓門”和“單刀直入”。就這樣,嚴羽所運用的主要禪語環環相扣,形成一個較為緊密的系統。
綜上,嚴羽的“以禪喻詩”說作為一種論詩手段發展到嚴羽已經成熟,具有明顯的系統性,在對前人詩禪說的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開啟和影響了之后的“以禪喻詩”說。
參考文獻:
[1]周裕鍇.《滄浪詩話》的隱喻系統和詩學旨趣新論[J].文學遺產,2010(2).
注:
① 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251頁。
②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21頁。
③ 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131頁。
④ 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173頁。
⑤ 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1頁。
⑥ 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11頁。
⑦ 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26頁。
⑧ 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