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龍主持人:楊宏杰
甘肅省慶陽第五中學數學老師、班主任。慶陽市李鎮西教育研究會秘書長,市級教學能手。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日前印發,對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進行了高度規劃。勞動教育這一概念不是第一次提出,然而為何勞動課設置容易,實施難?
其一,家庭的影響。如今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全家上下圍著轉。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很多孩子都上初中了還連自己的襪子、內衣褲都沒洗過。
其二,學校升學壓力大。雖然一直提倡素質教育,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現實機制衡量一所學校辦學水平,衡量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依然最看重升學率和考試成績。勞動課無法考核,不能納入教師考評,在這種現狀下雖然各個階段學校的教育課程設置都有勞動技術課程,但是基本上都是做做樣子,走走形式而已。
其三,現實條件的制約。城區學校班大、人多、場地狹小很難開展勞動課。很多學校有意拓展校外資源,但安全始終是懸在頭上的利劍。在集體勞動過程中難免有意外事故發生,假如學生受到一丁點傷害,學校、教師皆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今家長維權意識增強,媒體往往容易捕風捉影,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學校和教師都脫不了干系。出于安全考慮很多學校高強度體育訓練都不敢正常開展,課間都需要老師全程陪護。
其四,社會環境的影響。如今網絡高度發達,“炫富”“拼爹”“投機取巧”等不良信息對孩子產生巨大沖擊。一部分家長自己經歷過艱苦的勞動,不想讓孩子再受自己吃過的苦;也有一部分年輕家長自己未曾經歷勞動鍛煉,自然體會不到勞動對孩子成長的價值。很多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認為父母照顧自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或許基于以上原因,中共中央、國務院再次發文重點狠抓勞動教育,安排勞動課程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熱情,鍛煉能力,強健體魄,重拾中華民族熱愛勞動的優良傳統。但讓勞動課真正得到落實恐怕不是一個簡單規定就能解決的問題,如何健全機制,如何讓勞動課落到實處,長期堅持成為全社會共識是應該解決的問題。
本期,我們在好老師智庫群發起針對勞動教育新文件的探討沙龍,分享自己是如何開展勞動教育的,未來又如何讓學生真正體會什么是勞動,通過勞動培養他們強健體魄、吃苦精神、頑強意志,讓他們真正成為合格的勞動者。
姚賀國
浙江杭州濱州學校
在我們班,每一位同學都有一個以上的班級服務崗位,每個崗位都有一定的“工資”,也就是班級貢獻積分。班委、小組長、小助手都是學有余力者所追捧的第二班級崗位,也能給他們帶來一定的班級優勢。只要他們為班級和同學帶來貢獻,作為班主任,我都會以班級積分的形式記錄在案,并在每月的班級抽獎以及期末評先評優中加以體現。無論他們付出的是智育性質的知識貢獻還是體力性質的勞動貢獻,他們都可以在班級專門開辟的紅榜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貢獻一般由每天的值日班長負責登記,班主任只需要每天拍照備案即可,定期發放到班級博客和班級QQ群,與全體家長和同學共同分享助人為樂的快樂。
查達江
安徽省霍邱縣育英學校
為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明白勞動是自己生活的必需。每年的五一勞動節前夕,我校都要舉行一場勞動技能大比拼的競賽活動,比賽的項目很多,如小學生的穿衣服,系鞋帶、包書皮比賽;初中生的疊被子、釘紐扣、刮黃瓜比賽……比賽場上歡聲笑語,熱鬧非凡,學生身心都得到了放松。這樣的勞動活動,培養了廣大學生的勞動技能,增進了全體學生愛勞動的意識,促進了廣大學生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王艷美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特殊教育中心學校
校園里種植著各種果樹,我會組織孩子們定期觀察、記錄果樹何時發芽、開花、結果……根據時令組織孩子們開展一系列活動。比如“紅了櫻桃,美了特教”櫻桃采摘節活動;“黃了杏,甜了特教生活”杏節活動;“串串葡萄,串串夢想”葡萄采摘節活動……孩子們在觀花、采果、品嘗的過程中愛上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得到了進一步強化。特教孩子們能力較差,知識掌握較慢,容易有情緒問題。在特殊學校種植課教學中,我根據孩子們的心理特征,量身定制教學方法,選取孩子們感興趣的教學內容,使其趣味性更高,種植課教學過程的易行性和娛樂性讓孩子們放下心中的戒備,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這樣就能很好地化解他們心中的不良情緒,真正融入到勞動中來,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孫有新
浙江省瑞安市第五中學
我將生涯規劃與勞動教育相結合,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生體驗的社會角色挺豐富的,有當洗頭工的,有當客車售票員的,有當清潔工的,有為手機店發廣告傳單的,也有在鞋廠打工的,還有當幼兒園老師、家庭主婦、營業員,甚至有男生當“奶爸”…… 得到勞動報酬是快樂的,然而這快樂比平常的快樂卻不一樣。賣過桔子的林晶晶同學是這樣看待這份快樂的:“一個下午下來,我站得腰酸背痛,可是看著被‘洗劫一空的桔子,我的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我收拾完東西交了賬,姨媽給了我一張嶄新的10元人民幣。拿著這10元錢,我感覺特別沉,分量特別重,我想這將是一份永不磨滅的回憶?!?/p>
通過社會角色體驗活動,學生會從所體驗的社會角色的立場上去看問題、辦事情。當他們重新回到學生、子女這個角色時,他們對其他社會角色的看法就會不一樣了,因為體驗過后,知道要將心比心,要站在其他社會角色的立場上想問題。
段云成
浙江省杭州市實驗外國語學校高中部
我模仿古代詩人在勞動中有感而發,吟詩一首,要求學生在勞動中根據事物特點取一個有味道的名字。勞動數量不在多,只要完成一件自己滿意的作品即可。有學生發現家中掃把的頭在一邊,把在一邊,拍下照片,然后加工修復,取名為“家務手術”;有同學發現廚房的碗筷和廚具擺放不合理,他就進行分類整理,功能分區,取名“調兵遣將”;地面上有一些痕跡,有同學想方設法把它弄掉,取名為“地面涂鴉”;有人把沙發下面的一些物品取出整理干凈,取名“我想歸隊”;打掃門窗上的蜘蛛網,取名“天網行動”;在做飯燒菜時出了一點差錯,取名為“美中不足”;把一些床上的衣物掛在衣架上,取名“我也會上樹了”;把臺燈擦干凈,取名為“畫龍點睛”……
學生從把活干好琢磨半天到藝術指導下的激情勞動,從短、頻、快的高效率到沉浸其間,盡情釋放智慧,這樣的勞動與眾不同,有些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