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年的你》作為一部現實題材下的青春片,不同于以往的青春類影片,局限于年輕受眾,拘泥于小情小愛,希望以劇情喚醒大家對于青春的回憶。相比之下,《少年的你》這部影片面向的受眾更廣,揭示的現象更深刻,聚焦校園暴力這一社會熱點問題,以即將高考的這群叛逆且焦慮的少男少女的感情線為引,表現著愛與救贖。這部獲得了豆瓣評分8.3以及15.58億票房好成績的金像獎最佳影片,讓我們看到了國產青春電影的另一種表達。
關鍵詞:國產電影;青春片;創新;《少年的你》
創新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1】在我看來用“創新”來形容和評價這部電影再適合不過,同樣立足于青春題材,同樣蘊含著愛恨糾葛,卻以獨特的視角、全新的方式進行展現,給觀眾帶來了不同的觀影體驗。
一、創新是作品成功的關鍵
2019年10月25日《少年的你》正式定檔,時隔四個月終于出現在了觀眾面前,不知是否是巧合,這部講述校園暴力事件的影片上映時間與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中《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的提請審議時間吻合【2】。在我們的印象中,學校是最溫柔干凈的地方,是每一個孩子心靈的凈土。未成年人的生活是無憂無慮的,心思最單純無邪。但近年來隨著校園暴力事件一次次出現在大眾視野,未成年人的犯罪年齡逐步降低,讓我們意識到維護校園秩序,保障學生安全,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等問題迫在眉睫,而這樣一部具有全新角度,全新內涵的作品,它的出現再一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1.題材選擇的新穎性
以青春片為代表的中小成本國產片屢屢創下市場奇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80后、90后的喜怒哀樂。國產青春片電影更多的是講述校園的青春時光和走出校園后的職場故事,情節多為戀情、友情、競爭及背叛【3】,如《致青春》、《同桌的你》、《小時代》等,或是像《芳華》這類能喚醒或激發人們年輕時充滿理想與激情的電影。青春片的內容早已被條條框框鎖死,“懷舊”似乎成了每一部國產青春片的主題,然而,不是每個人的青春都充滿美好且值得回憶,青春片也不是只有這一個符號。盡管這些電影票房都不低,但是歸根究底它的受眾范圍是有針對性的。而《少年的你》這部電影,憑借題材、選角等優勢,收獲了各年齡段人群的關注,同時以其獨特的創新性重新定義了當下國產青春片的標準。
《少年的你》不是第一部展現此類題材的影片,但卻是最深刻、最赤裸的,它展現給我們的也許不是“正能量”的勵志故事,但卻將現實的一面撕碎了展現在大家眼前,一次又一次血淋淋的傷痕,逼得你必須直視真相。《少年的你》讓人們看到了正義和希望,陳念的身邊有追求公平正義且人如其名的警察鄭易,有身為小混混卻正義凜然的小北,有對她支持與關愛的母親,這些人的存在使她盡管身處“地獄”卻有一絲絲溫暖與依靠。在這部影片中,每一個施暴者同樣也是受害者,正如魏萊,人前她是聽話又努力上進的好學生,背地里她是欺辱同學的施暴者,但在家中她卻是渴望得到父母肯定但又求而不得的可憐孩子,她的經歷會讓我們思考原生家庭對于一個孩子性格養成的影響。魏萊與陳念的結局截然不同,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再次證明了一個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及同題材的作品《悲傷逆流成河》。易瑤的結局是悲劇的,讓我們感受到了殘酷與幻滅。她生長在灰暗中,心中的痛苦無人訴說,盡管母親與齊銘是她生命中最親近的人,但卻不能理解她。因為貧窮與懦弱,她受到同學們的欺負,直到顧森西的出現,像一束光照進了她灰暗生命教會她反抗,卻因為姐姐顧森湘的意外死亡而收回了這份溫暖,讓易瑤重新走進了黑暗。最終,她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因為除了死亡,她似乎找不到任何方式去解脫。觀眾同情她的遭遇,卻又恨她的懦弱,年輕的生命落得如此的結局,細細想起來總是 “意難平”的。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而這用來比喻青春校園中的“疼痛”再貼合不過。雖然往往生活中的悲劇總是多于皆大歡喜,但是觀眾更想從影片中看到是希望,是弱者不斷掙脫枷鎖的努力。這也是作為同題材青春電影《少年的你》更勝一籌的原因。
2.結構編排的獨特性
環型的敘事結構。這種結構的運用使整個劇情充滿懸念和層次性。影片開頭與結尾處的三句英語:This use to be our playground!(這里曾是我們擁有的樂園) This was our playground!(這里曾是我們的樂園) This is our playground !(這里是我們的樂園)在開頭、結尾呼應出現。這里曾是我們擁有的樂園:初入學校不論身份、成績、家庭一群孩子聚在一起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前行這時的學校是所有人的“樂園”。 這里曾是我們的樂園:慢慢的彼此之間了解加深,分出了等級、層次,有些人成了受害者而有些人成了得利者,這時的學校仍是得利者的樂園,而變成了受害者曾經的“樂園”。這里是我們的樂園:這是被壓迫者心中的吶喊,是傷愈者發奮圖強的座右銘。三句話對應著陳念的校園青春,同樣也是陳念在守護的人生目標,她希望身邊不再有被欺凌的孩子,希望自己的悲劇不再重現,希望學校能真正成為每一個孩子的樂園。然而英語班里悶悶不樂的小女孩似乎又指向另一個校園暴力的開端。
在臺詞上同樣有環形敘事結構的體現,“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后面”,這是小北答應保護陳念時說的話,同時也是貫穿整部電影的一個細節。高中時上學、放學的路上小北戴著帽子走在陳念身后保護她,防止她被跟蹤。警車上兩人同樣是一前一后,小北在陳念身后的車里,這個細節似乎在證明無論何時,陳念都處于被小北保護的狀態。影片的結尾,兩個人從監獄出來后,在下班的路上,小北光明正大的跟在陳念的身后,從保護變成了習慣,印證了兩個人無論何時都連在一起的命運。這部影片中對愛的表達是隱晦的,沒有直接說出口的“我愛你”,卻用行動深刻的做出了證明。
這種環形敘事會讓觀眾對劇情猶未盡,所有的事情都以“輪回”的形式出現,故事如此、人亦如此。
3.情感設定的細膩性
一、對劇情的改編。《少年的你》改編自玖月晞的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電影與小說兩種表現手法最大的不同就是關于結局的設定。小說中的小北替陳念頂罪被判刑七年,而陳念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學,在結局的處理上對兩人的未來應何去何從設置了懸念。與之相反的是電影中作偽證頂罪的小北,被拘役三個月;而陳念,被判刑四年。多年以后,她回歸社會,沒有了昔日的輝煌前程,只是在一所簡陋的學校內擔任英語教師。【4】但值得欣慰的是,放學路上,小北如多年前一樣跟在陳念的身后,兩個人的感情在電影創作中得到了圓滿的結局。不僅僅是這一部影片,很多改編自小說的影視作品并非完全照搬原文,不僅將讀者閱讀小說時只能腦補的細節通過畫面栩栩如生的展現出來,給了我們視覺上的激烈沖突和美好的結局,還會增添新的元素并改變情節,使讀過原著的人在觀看電影時仍有全新的體驗。
對于電影這種在有限時間能鮮活、全方面展現故事的表現方式,觀眾希望從中看到源于生活且能引發共鳴的劇情,而青春片更需要觀看者感同身受,否則無異于“對牛彈琴”。然而能擁有如《微微一笑很傾城》這類“偶像劇式”的恣意生活和美好愛情的人畢竟是少數,像《小時代》這類擁有紙醉金迷、轟轟烈烈生活的人也是少數,看多了 “童話故事”,當觀眾看到電影中出現普通的人身上發生了慘痛的事時,便會更加動容,因為這才是真實的生活。相比那些 “不切實際”的校園題材創作,《少年的你》雖也將場景設在了校園,但卻以校園暴力這個深刻又沉重的角度,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學生們長期學習和生活的地方。回想校園的生活,在那里我們扮演的可能不是施暴者,不是被施暴者,但卻一定是冷眼旁觀的人,相信每一個人在觀看影片時,腦海中都會出現這樣一個或是幾個曾經被欺辱的身影,會想起自己的無動于衷與不知所措,而這就達到了電影的傳播目的,引發了觀眾的回憶共鳴。
二、對角色的塑造。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他們的性格都是飽滿且多層次的。魏萊這個角色是驕傲的也是殘忍的,在魏萊向陳念道歉時她說了一句話:“因為復讀爸爸已經一年沒理我了”,以及魏萊死后,她的尸體冰冷的躺在太平間而父親只是看了一眼轉身就走,不得不說魏萊這個角色也是悲哀的,家庭對她寄予厚望,使她活在沉重的壓力之下,她又何嘗不是變態的家庭暴力之下的受害者。許渺因為懦弱像 “墻頭草”一樣搖擺不定,在垃圾桶外突發善心放過陳念,但也是因為這次善意,陳念答應保護許渺,卻沒想到許渺再次倒戈成為了施暴者,在審訊中她解脫的一笑顯得悲哀,作為旁觀者我們譴責她的懦弱和叛變,可易地而處似乎又能理解她的做法深陷校園暴力之中,要么作為施暴者,要么就任人宰割,在這個兜兜轉轉的怪圈中她無處可躲,畢竟沒有人能在長期的欺凌中一直堅強,這是她自我保護的方法。相比其他角色,胡小蝶代表的是整個悲劇的起點,她跳樓自殺前的那句:“他們一直在欺負我,你們為什么不做點什么?”使看起來平淡的角色層次豐富了起來,這句話包含了太多信息,有同學的視而不見,有朋友的無動于衷,也有老師、家長的疏于保護,她自殺的原因不僅僅是不堪忍受的校園暴力,更是她身邊親密的人對她的遭遇漠不關心甚至希望她能夠忍耐,絕望才是導致她悲劇的重要原因。每一個人都有故事,每一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
不是每一部影片都可以讓人感同身受,不是每一種疼痛都會引發共鳴。離開了打胎打架式的胡作非為,青春期狗血遍地及成年后蠅營狗茍的劇情,《少年的你》既有平淡的生活又有激烈的反抗,既有疼痛又有希望,既有對現實的反映又有對未來美好的期待。我們可以在劇中尋找自己曾扮演的角色,這種代入式的反思是作者高明的地方,也是劇情創作中的巨大亮點。這樣的劇情難道不是更深刻,更適合青少年觀看,更符合人們心中對于青春片的渴望嗎?
4.聲畫處理的巧妙性
一、畫面的安排。劇中許多鏡頭的運用巧妙的將觀眾帶入到了情境之中,其中有兩類鏡頭讓我印象深刻。第一類是特寫鏡頭,主要用來體現人物性格,通過陳念臉上的時隱時現雀斑和閃躲的眼神看出她的不自信,透過小北身上的傷痕和倔強的眼神看出他長期不安定的生活和不向命運屈服的態度,這都是以特寫鏡頭向我們展現的。第二類是俯拍鏡頭,胡小蝶跳樓后的一個俯拍大全景以及陳念在樓梯間被推下眾人在樓上圍觀的俯拍鏡頭更像是一種上帝視角,也表現了圍觀學生的冷漠以及被欺凌者的弱小、無助。影片中大膽且新穎的鏡頭運用,讓很多情節“無聲勝有聲”,這也使得《少年的你》在表情達意時更貼合觀眾的心。影片后半段的高能處理,高考現場答卷的鏡頭與警察調查魏萊死亡的片段交叉播放加劇了緊張感,同時暗示著陳念的嫌疑以及在這場考試中陳念所背負的壓力。包括審訊的片段以交叉蒙太奇手法,將兩個人的口供拉回在同一空間,緊湊了劇情的同時,也抓住了觀眾的眼球。
二、配樂的使用。影片使用帶有悲傷色調的輕音樂,在陳念受到欺負時、與母親相處時、小北被抓時這類重要節點播放。將純音樂作為背景音樂,觀眾的注意力不容易被歌詞吸引,同時又增加了深遠、空曠的意味,這一巧妙的運用更充分的推動了情節發展,不但烘托了角色的內心情感同時也帶動了觀眾的情緒,奠定了悲傷的基調。
這部作品的導演曾國祥,刨除其身份背景,單以《七月與安生》這部作品為對比,不難發現其對于人物細膩情感的把控、環境氛圍的烘托尤為擅長,曾國祥把藝術哲學的理念與主線敘事結構完美融合在一起,使觀眾與電影中的人物很容易達到共情。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少年的你》都應該符合且引領當下國產青春片的審美。
5.小結
這部作品的導演曾國祥,刨除其身份背景,單以《七月與安生》這部作品為對比,不難發現其對于人物細膩情感的把控、環境氛圍的烘托尤為擅長,曾國祥把藝術哲學的理念與主線敘事結構完美融合在一起,使觀眾與電影中的人物很容易達到共情。再加上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少年的你》都應該符合且引領當下國產青春片的審美。
《少年的你》熱播之后,很多網絡評論認為電影中的情節有抄襲《白夜行》的嫌疑,但從某些角度來說,如今電影題材、拍攝方法、情節設置雖五花八門,但好的電影的框架早已架構好了,很多好的創意經常被翻來覆去的使用,適當的借鑒與模仿如果未觸及原作是可以被接受的。我想正是本片中的情節邏輯嚴密才會有這類說法的產生,其實換種角度來看,這或許是對《少年的你》在細節編排的方面肯定。
132分鐘的電影,導演以不同的場景風格和人物性格引導劇情的走向,向觀眾講述一個殘酷的事實,牽引著觀眾的情感,就事論事而非無病呻吟,沒有給人枯燥乏味的感覺,這是當下青春片中難能可貴的一點。綜上所述,本片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借鑒意義。
二、對于國產青春片的啟示
一場好戲需要好的開頭,好的中間,好的結尾。現在的觀眾越來越理性,對于好電影的定義不再局限于劇情,而是對于演技、燈光、畫面、場景布置等方方面面的考慮。人們更希望看到的是貼近生活實際,富有正能量,且看過后能讓人產生共鳴并影響一代人的深刻電影,人們試圖探討更廣闊的議題以此滲透某種具有啟發性的價值觀。
1.敘事——要傳遞真情實感
作為搬上熒幕的影片,它的內容必然會有所夸張傾向故事化,但事實是,校園暴力是真實且正在發生的,陳念與魏萊的結局,用殘酷和血腥的事實告訴我們,在校園暴力中沒有一個能安全脫身,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青春片有它固定的模式,反對與狂歡、懷舊與成長以及繞不開的愛情,它將一些不同的青春經歷展開,但結局都繞不開“成長”二字。這些千篇一律的情節讓很多人對青春片產生了抵觸情緒。《少年的你》在記錄青春的同時也在審視社會,也許在某些情節上,這部電影依然沒能逃離青春片的固定模式,但能夠像鏡子一樣將小北與陳念的痛苦于掙扎反映給我們,能夠通過影片中人物犯下的錯誤轉化為正確的價值觀進行傳遞,能夠在黑暗之中留有一絲光明和希望,這或許就是《少年的你》不同于以往青春片敘事的進步。
2.題材——要突破現有束縛
正是因為觀眾越來越理性,評價越來越客觀,青春片獲取巨大利益的背后,創意匱乏、價值觀扭曲、劇本薄弱等嚴重問題漸漸暴露出來,不能因為這類影片的主要受眾是學生、是青年人,就在影片中繪制一片“避風港”去迎合他們不切實際的夢幻想象。不是每個生活中的灰姑娘都能等到白馬王子的出現,這種脫離現實的描繪對于青春期的學生們毫無助益,反而會扭曲這些正在成長中的年輕人的價值觀。影視作品和書籍報刊對人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所以當人們提起青春片時,聯想到的都是“早戀、逃學、打架”,這又何嘗不是青春片這類主題的失敗?近年來我國電影發展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電影走向了國際化,這不是靠當紅的流量明星可以做到的,而是靠演員穩扎穩打的演技,經得起推敲的劇本,和導演團隊的細心創作得到的。《少年的你》于北美上映并獲得良好口碑,更于我們可以從這類成功影片中吸取好的經驗加以借鑒,青春片可以幻想美好的愛情,同時也要拓寬青年人的眼界,刨除一些低俗的娛樂化,增加一些勵志的正能量,青年人需要引領正確價值觀的電影,而中國也需要真實可感的青春故事。
3.營銷——要“多管齊下”
高票房確實是能夠代表一部影片商業價值的最直觀體現,但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豆瓣評分、大眾點評、微博話題討論等方式同樣在促進者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為什么每年的賀歲電影即便是口碑再不好卻仍能獲取高票房?在我看來它占據了 “天時地利與人和”。而為什么青春片卻處處受限,缺乏關注?無非是前期的營銷準備不到位。
相比之下,《少年的你》當下很多電影、電視劇的劇本都源自于高熱度的網絡小說,在我看來,一部小說能搬上熒屏成為影視作品時,往往代表著這部小說的創作是符合大眾口味的。在互聯網模式下,作者可以一邊連載文章一邊接受讀者的反饋,甚至會以讀者的需求對文本進行修改,可以說當一部網絡小說正式完結時,它的內容是經得起推敲且符合大眾審美的,當越來越多的讀者希望一部小說能夠拍成影視作品時,他們的意愿會被投資者看到,在高成本的影視制作面前,一個成熟且有受眾基礎的劇本更值得青睞,《少年的你》就是其中之一。電影從選角起就話題不斷,這就保證了原著書粉及演員粉絲對于電影拍攝進程的關注及電影上映的期待。有了一定的粉絲基礎,再加上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反映,使整部片子的層次得到了升華,這也成為《少年的你》在一系列的國產青春片中脫穎而出的原因之一。
三、結語
青春片記錄的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反映了80、90這代人青春時光的煽情式青春片曾占據著不可動搖的市場份額,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形式重合、過度消費、口碑下滑使這股浪潮正逐步“脫軌”。而如今,《少年的你》取得的各項成績以及市場的口碑回饋似乎在證明,這類“接地氣”現實主義青春片越來越符合大眾的口味,國產青春片似乎正逐步回到“正軌”。
青春是書的第一章,是永無終結的故事。【5】而這類青春故事的書寫方式也應該是多樣的,當國產青春片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模式、積累細節并蜿蜒成長過后,一定會開拓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青春片模式。
注釋、引文
1百度百科,創意的概念
2《未成年人保護法》將迎大修,到底怎么修?_寶雞新聞網
3人民日報批評《匆匆那年》等青春片:為賦新詞強說愁。[N]2014.12.27
4兩個《少年的你》,兩個不同的結局_娛樂頻道_東方資訊
5郎費羅的名言
6胡意利 影視劇對網絡小說改編之原因探究 [J]大眾文藝2011
7豆瓣影評 《少年的你》
8韓雨彤 國產青春片現狀研究 [J] 中國民族博覽 2016
9張慧瑜. 電影《少年班》的文化反思及局限[D].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15.
10王安琪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7年6期
11康麗潔 國產青春片的營銷分析 [A] 新聞研究導刊 2015
作者簡介:周小詩(1996.8),女?漢族?吉林延邊人 ?北華大學文學院 ?藝術碩士,學生,廣播電視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