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志杰
摘要:公共利益能夠滿足個體需求的資源與條件,在國家治理層面中彰顯著價值。我國的經濟法與公共利益保護關聯密切,能夠有效的保護個體公共利益,但同時經濟法在個體的公共利益保護中,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限度。對此,立足于經濟法視域下的公共利益保護,提出經濟法視域下的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進而實現個體公共利益的良性保護。
關鍵詞:經濟法;公共利益保護;法律限度
引言:
當前,在人們生活中,個體的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屢見不鮮,從我國法律視角來看,保護個體公共利益成為社會共識。從我國法律體制來看,涉及保護公共利益的法律較多,其中經濟法是關鍵。但從經濟法層面來看,其在保護個體公共利益的同時,也是存在一定的法律限度。因此,在經濟法視域下實現公共利益保護的限度分析意義非凡。
一、經濟法視域下公共利益的保護
(一)經濟法能維護公共經濟秩序
從我國經濟法視角分析,其以與社會經濟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條款,能夠有效的保護公共經濟秩序。經濟法視域下,其所具有的法律條款,能對整個社會經濟以及個體利益進行保護,維護個體公共利益,并使個體能夠遵照經濟法的法律條款,合理的進行經濟活動,以此維護社會經濟秩序,達到社會經濟活動的和諧進程。反之,如果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法未能夠發揮效能,那么社會經濟發展會出現混亂現象,不利于個體融入到經濟活動中。因此,我國經濟法的作用效能,是能夠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為社會經濟發展保駕護航,進而推進我國社會經濟質量的提升。
(二)經濟法能保護弱勢群體的經濟利益
自我國經濟法生成起,其在保護社會弱勢群體中發揮主要效能。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參與到社會活動中,難免由于自身以及外界因素,使自身經濟活動出現問題,這嚴重的危害人們經濟財產。在此過程中,人們會通過經濟法渠道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經濟法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以公正、公平的方式,為經濟活動中的弱勢群體伸張正義,維護其合法權益。經濟法在實施過程中,不會因個體的身份以及所處于的社會地位而出現偏移,其會以法律視角,通過對整個經濟活動的分析,保護經濟活動中受到經濟財產損失的個體、組織,保護經濟活動中的弱勢群體,實現我國經濟法的公平公正實施效能。
二、經濟法視域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
(一)經濟法存在的局限性
從我國法律體系來看,經濟法與社會經濟體制存在天然的聯系,可以說,經濟法體系的構建,就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進行完善的,以此更好的推進經濟法在社會經濟治理的功效,達到有效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但隨著時代的進一步發展,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方式不同,也需要經濟法根據市場發展形勢、時代發展需要、社會經濟實際發展模式進行相對應的調整與變革,從而推進經濟法在現代化社會發展中的實效性運用。但從當前經濟法的公共利益保護現狀來看,雖然我國經濟法也在跟隨時代發展的變革進行相對應的調整,但調整的成效與模式話說存在一定的問題。在經濟法視域下,還是存在公共利益保護缺失的問題,使經濟法在公共利益保護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新的經濟法較為強調政府在社會經濟的地位,而不重視市場經濟發展主體,這使經濟法在個體公共利益保護中存在片面性。
(二)經濟法的可操作性欠佳
我國的經濟法歸屬于現代法體系中,是現代化的主要內容,能夠有效的維護社會經濟發展層面中個體的公共利益,實現社會經濟有序開展。而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先進技術以及思想運用到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使各行各業發展機制得到提升,社會發展模式呈現多元化趨勢,這使經濟法在公民的公共利益保護力度下降,對個體的公共利益保護力度缺乏。例如:在多元化社會經濟發展歷程中,經濟法存在的時效性缺失問題,不能夠進行社會經濟發展的治理,使經濟法的可操作性缺乏,影響到經濟法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經濟法的可操作性缺失問題體現在:一是經濟法律體系中未能夠明確公共利益保護界限,影響到經濟法在社會經濟活動的實效性實施;二是在社會經濟發展歷程中,面對多元化的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經濟法律體系的可操作性缺乏。
(三)經濟法的理論內容與實踐實施銜接不足
在我國的經濟法律體系中,理論內容信息是其重要內容,在具體經濟法實施中,需要以經濟法律體系的理論信息為導向,實現其在具體經濟活動中的有效性實施,以此才能彰顯經濟法理論與實踐共治理社會經濟的良好成效,進一步維護個體的公共利益。但從當前經濟法視域下,其理論內容與實踐實施存在銜接不足的問題,影響到經濟法在經濟活動中具體的實施。首先,在經濟法體制中,市場的經濟活動手段與法律的宏觀調控銜接不足,使經濟法在具體實施中存在實踐不足情況。其次,在經濟法實施的主體層級中,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對經濟法的實施存在差異性,不能夠以經濟法的理論內容推進實踐的開展,使經濟法的理論與實踐背道而馳,影響到經濟法對公民的公共利益保護。最后,在經濟法體系中,強調主體的優勢大于受體。例如:市場因素、政府因素,為了降低這些因素對自身發展的影響,會規避經濟法的權責,從而維護個體的自身合法利益。由此可見,在經濟法視域下,其理論內容與實踐操作銜接不足,很容易讓部分個體、組織等形式鉆法律空子,使經濟法在個體公共利益保護力度缺失。因此,我國法律體系應進一步完善與優化,以此彰顯經濟法在社會治理、個體公共利益保護中的價值性。
三、結語
經濟法作為我國法律體系的主要內容,對公民的公共利益具有保護效應。通過深入研究經濟法律體系,從經濟法層面來分析,也存在經濟法保護公共利益的法律限度。因此,經濟法視域下,深入研究經濟法對公民的公共利益保護模式以及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能夠為經濟法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與優化提供契機,實現經濟法更好的保護公民公共利益,推進社會和諧發展,進而達到以法律治理實現我國偉大復興之夢的夙愿。
參考文獻
[1]葉靜宜.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探析[J].中國商論,2020(16):163-164.
[2]王國煒.探究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J].納稅,2019,13(08):186.
[3]李南萱.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研究——基于經濟法視域[J].法制與社會,2018(3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