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兒科護理教學過程中以網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的效果及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2019年1月-2019年12月參與兒科護理培訓學習的學生90名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對照組采取常規模式教學,觀察組采取網絡移動學習模式輔助教學,對比兩組學生教學前后考核成績,調查各組學生對護理學習的積極性。結果 兩組學生經教學培訓后成績均有所提高,觀察組學生考核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另外,觀察組學生學習興趣評分(21.19±1.47)、主動實踐評分(20.95±1.33)、自我導向評分(22.04±0.98)、學習動機評分(22.15±0.79)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通過網絡移動學習輔助兒科護理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質量,調動學習積極性,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兒科護理;教學;網絡移動學習;效果
兒科是醫院重要科室之一,接診收治患者普遍存在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抵抗性強等特點,因此對兒科的護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兒科護理教學具有專業性強、內容復雜、學習難度高等特點,如果采取傳統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容易感覺內容枯燥、難以調動積極性[1]。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通過網絡移動設備開展護理教學活動能夠獲取更多學習資源,同時讓學生隨時可進行學習,調動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本文以2018.1-2018.12參與兒科護理培訓的90名學生為例,探討網絡移動學習具體開展過程及效果,內容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18年12月參與兒科護理培訓學習的學生90名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對照組共計學生45名,均為女性,年齡最低為19歲,最高為24歲,平均年齡(23.5±1.1)歲。觀察組共計學生45名,同樣均為女性,年齡最低為21歲,最高為26歲,平均年齡(23.8±1.5)歲。對比兩組學生基本資料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培訓教學模式,即教師課堂口述講解課程內容,指導學生演練等。
觀察組采取網絡移動學習模式輔助教學,具體措施為:
為觀察組學生開展網絡移動教學法,所涉及智能通訊設備由學生自行準備。第一,由老師負責針對培訓小組建立統一的微信群聊組,以公眾號為基礎將培訓所涉及的學習內容全部上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將下一趟課程所涉及的內容全部上傳至公眾號平臺,并在群內以通知的方式提醒學生自主下載后進行預習。同時允許學生們利用微信平臺對學習中遇到的各類問題進行討論,也允許針對課堂教學中未解決的問題開展集體探討,但禁止在微信群內發布與培訓、學習不相關的任何內容,建立一個有序的網絡移動學習環境[2]。第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還可利用微視頻作為媒介,對部分兒科臨床操作技巧進行動態化演示,并將部分教材中不涉及的知識內容進行精簡和整編,以微視頻的方式放在課件內展示。學生可根據實際內容開展小組研討,共同制定解決方案。第三,將課堂內容整編后放入公眾號內,以方便學生在課下利用智能移動設備進行自由學習。第四,老師教學時可將常規作業轉變為實踐操作作業,針對課堂中涉及的兒科護理技巧進行展示,可通過錄制微視頻的方式上傳作業,要求作業內容以情景模擬為主,將所涉及技巧全部展示在視頻中。也可為學生提供資助拓展作業,根據課堂學習內容涉及的知識點,借助網絡自行尋找相關解決辦法或操作技巧,同樣以錄制微視頻的方式上交作業。實際完成過程中可選擇單人操作或團隊操作,以便更好地鍛煉其自主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3]。
1.3 觀察指標
分別與教學前后對學生理論知識、實際操作兩方面水平進行評估,各方面總分為50分,共計100分,分數越高,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實際操作水平越加,反之越差。自制問卷調查學生學習積極性,包括:學習興趣、主動實踐、自我導向、學習動機。各方面以25分計,分數越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越強烈,反之越弱。
1.4 統計學分析
整理結果,利用SPSS 24.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計量資料分別通過卡方、t值驗證,結果差異利用p<0.05表示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考核成績對比
觀察組學生考核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1。
2.2 學生學習積極性評估對比
觀察組學生學習積極性各方面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現代網絡技術和智能移動設備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移動網絡的應用范圍也在逐漸擴大,尤其是近幾年將移動網絡應用于教育領域的研究越來越受重視。由于移動網絡本身具有便攜性、可移動性、互動性等多種優勢,因而更適用于現代教學當中。“移動教學”理念最早是在2013年時被正式推動,由于發展至今時間相對較短,因而仍處于探索階段,相關研究大多以理論為基礎,但根據各地區所取得的部分成果來看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將移動教學理念應用在兒科護理教學當中,能夠進一步實現多領域的協同,還能加強實踐與理論結合教學理念,提升實際教學效果[4]。
第一,從現代護理專業學生的需求角度出發,運用網絡移動教學法具有較強的必要性。現代學生對于互聯網及相關技術的關注度明顯較高,其中qq、微信等移動社交平臺已經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借助此類移動平臺可以進一步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還可以有效提升課余時間的合理規劃,將碎片化的課余時間更好地整合利用,提升整體教學質量。第二,移動網絡學習屬于新型教學方式,相比于傳統教學方法更能吸引新一代學生的注意力,且針對信息化處理后的教學內容更容易提起興趣。第三,移動網絡學習模式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使學習的自由度極大程度提升。學生在接受教育時不再僅為被動聽取,而是轉變為主動獲取。在實際教學當中學生可自主安排碎片化的課余時間,既提升了學習效率,又能鍛煉學生的時間觀念。第四,移動網絡教學還可增加師生互動性,由教師借助微信平臺上傳教學內容,學生自主進行下載,在學習過程中如發現任何疑難問題均可在線尋求老師幫助,老師也可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知識短板,在后續制定教學方案時做到更好的針對性,以彌補學生能力的不足。
總之,通過網絡移動學習輔助兒科護理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質量,調動學習積極性,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巧會.基于藍墨云班課的移動教學模式在兒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20,38(15):79-81.
[2]張華,高海霞,董銀鳳.移動PBL教學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8,33(9):73-76.
[3]劉宇.微信支持下的移動混合式學習在兒科護理學情景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20,38(1):73-74.
[4]朱小娟,鄭碩,陳培培.移動學習在兒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才智,2017,(2):2.
作者簡介:何春秋(1995.10-)女,漢族,四川巴中人,本科,初級,研究方向: 兒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