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并且由于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世界開始了學習漢語的熱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中國話。可以說,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漢語的使用價值。而在漢語的教學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語用預設。
關鍵詞:語用預設;對外漢語;漢語教學
一、語用預設的概念
預設也稱為前提、前設、先設,是語言哲學、邏輯學、語言學等學科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始于語言哲學與邏輯學,其分析可追溯到語言哲學對所指與指稱結構的分析。預設最早是德國哲學家弗雷格在區分意義與所指時所注意到的現象,他在1892年撰寫的《意義與所指》一文中曾用預設來解釋語義-邏輯現象。[1]對預設的最初研究一直運用于邏輯語義學中,當時的語義預設可理解為:兩句話A和B,當A為真時,B為真;當A為假時,B也為真,這樣B就是A 的前提。
直到70年代,語言學家發現預設與語境之間的關系,這一現象涉及了預設的合適性及共知性。由此到今,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預設是語用學研究不可分割的內容。學者何自然曾提到,學界對于預設的興趣是隨著語言學分支和其它相關學科的發展而逐漸濃厚起來,尤其是語用學和翻譯學的興起。最初只是局限在語義學方面,主要探討命題的真值問題,然后,語言學家們認識到,由于語義預設有可取消性和語境依賴性,因此預設應該屬于語用現象。在筆者看來,語用預設是指交際雙方所談的內容是在某一背景下產生的,說話者所說的話或者預設基于一定的合適性和共知性。語用預設同時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在說話者提前作出預設的情況下可能促使說話者接下來的活動更加順暢,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結局。
其實最早提出語用預設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學者斯塔爾納克,在他看來,如果一個命題是說話人在特定語境中的語用前提,這個命題就是說話人本人設想或相信的,它是說話人設想和相信他的說話對象能夠清醒認定的。也就是說,語用預設被理解為說話者和聽話者雙方都已經知道的信息,或者是通過他們的交際可以推理出的信息。在雙方交際中,有些信息通常被認為是說話雙方已經了解并且不需要進行單獨解釋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就是語用預設。通過對語用預設的使用可以使雙方的交際更簡潔、更高效。
在斯塔爾納克看來,預設不僅與語境有關,還與說話者有關,是說話者與語篇之間的關系,而非句子和命題之間的關系。預設是一種廣泛存在于人們日常言語交際中的一種語言現象,是語用學的重要研究課題,它在言語交際中起著銜接作用,使交際變得更加連貫,同時也推動著信息的傳遞。作為語用推理的前提,預設是言語交際雙方共知的信息,一方說出的話可能令其他人不解,但是與之交談的對方則心領神會。語用預設是未被說話者直接表達,但是在交際過程中得以傳遞的信息,是已知信息。德國學者布斯曼在《語言與語言學詞典》中對其這樣定義:“預設是關于表達或話語的含意的一種不言自明的設定。”[2]因此,理解預設的合適性和共知性顯得尤為重要。
二、語用預設在教學中的運用
預設在教學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預設在教學中的,一般是指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規劃、設計、安排等,從教學角度來說,預設是教師備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設可以體現在教案中;預設同樣也可以在課堂上,通常指的是師生教學活動按照教師課前的預設設計和安排展開,課堂上的教學活動按原計劃有序地進行;預設將在最終結果上,一般指的是學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或是說教師完美的完成了自己預先的教學方案。
預設是必要的,有一句老生常談的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是一種帶有目性的教育活動,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特性之一,是保證教師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教師在課前必須對教學對象、目的、任務和教學過程有一個清晰、理性的安排,課堂上也需要按預先設計的教案來展開教學活動,從而保證教學活動有計劃并且有效率的進行。
例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作為老師,要想到課上可能遇到的情況,做到防范于未然。在一次培訓中,本人曾有幸旁聽過對外漢語的課,課堂里的學生來自各個國家,大多數學生來自韓國,日本,泰國,俄羅斯等等,不同國家的學生會產生不一樣的情況,像這種學生多樣化的課堂,就需要老師預設更多的情況。例如在語音方面的學習,外國學生要掌握聲韻調以及語流音變,經過糾正中介音現象,最后逐漸接近目的語的發音。在單元音唇形圓展問題上,外國學生經常會出現把“哥哥”讀成“蟈蟈”,把“綠色”讀成“栗色”,把“得到”讀成“奪到”等錯誤。還有日本學生u的發音靠前的問題,當老師們可以預設到這些現象時,就需要老師們提前想到對策,從而在上課時規避掉這些問題。例如當學生發不出ü的時候,可以用帶音法從i-ü;或者當日本學生發不好u這個音時,可以用臨近部位的聲母帶出來,比如說練習u可以先模擬火車的聲音“ku ku ku......”,從而學會u的發音。
所以說只有老師做了課前預設,課堂的效果才會更好。在預設過的課堂上老師可以發揮出更好的水平,學生可以有效的接收老師的教學內容。除了教學方面的內容,老師還可以根據課堂時間、對象、內容等,預設好一些互動和游戲。在互動中可以加強學生的學習印象,在游戲中,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對外漢語中,不能是填鴨式教學,需要互動與游戲相結合,互動可以進行問答教學,盡可能課上讓學生說的更多。在游戲環節上,前輩們已經創造出了許多經典的游戲,例如漢字閃讀,字中藏字,漢字接力,迷宮找字等等,老師還可以自創適合自己學生的游戲。當課堂的每一個環節,老師都細心預設到的時候,這就是一堂完美的課。
三、結語
目前的預設研究更多是對語義預設的研究,雖然許多學者已經轉向語用預設研究,但語用預設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作為一名對外漢語的傳播者,要做到準確傳播,交給學生們準確的知識點,要想帶給學生們生動的課堂,就必須身體力行做大量的備課準備,提前預設到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最終完美的講解一堂對外漢語課。
參考文獻
[1]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布斯曼.語言與語言學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遲博文(1994-),女,漢族,吉林長春市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校:吉林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方向:俄語方向。
指導老師:張立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