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嘉 王蕊 李偉

摘要:法治建設關乎于一國多民族構建,然而法治建設除了法律法規制定與實施之外,公民法治意識培養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自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的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由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型,由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變,然由于地理位置、經濟、文化、教育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較之別的地區,新疆多民族地區公民法治意識相對薄弱,尤其在偏遠的南疆少數民族聚居的農村和牧區。本文通過對新疆多民族地區法治意識現狀的分析,提出培養多民族地區法治意識的建議。
關鍵詞:新疆;多民族地區;法治意識
前言
全國一盤棋,新疆是棋眼,新疆的穩定發展,事關全國穩定發展、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國家安全的大局。構建現代意義的統一國家,除了具有強大的歷史凝聚力和政策以外,法治作為共識載體也應當得到更多的關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離不開每一位公民的努力,公民是構建國家的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主要力量,公民法治意識的培育對于建設法治國家意義深遠而重大。法治意識是建設法治國家、法治社會的內生動力,重要的精神支柱,多民族地區公民法治意識的強弱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法治建設的效果。公民擁有較強的法治意識才能更好的尊重、信仰法律,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新疆的建設目標才能更早實現。
1 新疆多民族地區法治意識培養的深遠意義
1.1 培養公民法治意識是建設法治新疆的重要基石
“國無德而不興,人無德而不立”一個國家的公民道德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法治進程。[1]要想順利實現民主法治建設,我們不僅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教育,還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開展志愿服務,深化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爭做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若一個社會公民普遍法律信仰程度低,那么法治社會的構建也就步履維艱。因此,樹立法治意識,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把法律規定轉化為行為準則,嚴于律己積極主動地學習憲法和法律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1.2 培養公民法治意識是實現新疆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自古以來,新疆以“大雜居,小聚居”居住方式聚居,由于多民族、宗教等因素,地區穩定問題常年來備受關注。自古邊疆穩,則國安,邊疆亂,則國難安,新疆的穩定事關國家穩定大局,事關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國家安全問題。新疆工作總目標是維護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法治的保障,然而復雜的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宗教等因素的緣由,新疆法治環境仍不容樂觀。當教義與法律發生沖突時,一部分信教的群眾可能更愿意通過教義來解決矛盾,因而忽視了法律的存在。加之“三股勢力”煽動、宗教極端思想毒害,一些群眾走上違法犯罪的不歸路。究其原因,法治意識薄弱是影響其走上不歸路的重要因素。介于此,法治意識的培養于多民族的新疆而言,意義重大。法治是治理國家社會最有力的工具,在法治之下,社會生活領域各個層面都體現出了法治意識,而法治意識是公民處理糾紛矛盾的理性選擇。多民族的新疆,介于法治環境的特殊性,加大力度培養公民法治意識,不僅可以促進民族間的交流與團結,而且有利于實現新疆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
1.3 培養公民法治意識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客觀需要
歷史與實踐闡明依法治國是治理國家最有效的方式,從國家層面解讀,依法治國即統治階級依照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界定依法治國的成效標準之一是公民是否信仰和崇尚法律,信仰及崇尚法律緣于公民的法治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新疆是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區域發展差別較大,只有依靠法治才能更好的行使自治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有效的統籌社會力量,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自古以來,新疆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地區,各種問題相互交織,因此強化各民族群眾的法治意識,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與尊嚴,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保護合法、制止非法、打擊犯罪,妥善處置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社會問題,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法治相適應就顯得尤為重要。據此可推斷出這樣的結論:加強公民法治意識的培養能夠有利于推進新疆法治社會的構建,新疆法治構建成果有助于推進全國依法治國的進程。
2 新疆公民法治意識現狀及原因分析
2.1 新疆多數民族地區公民法治意識現狀分析
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我國的法治道路不斷發展,對公民法治意識要求越來越高,為了解新疆多數民族地區公民法治意識現狀,課題組成員通過問卷、實地走訪等方式對新疆多數民族地區公民法治意識進行了調查研究,且為了使樣本具有代表性,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發放問卷。網絡問卷調查時間為2019年10月至11月,在此期間發放問卷28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為274份,有效回收率為97.86%。其中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參與者為126人,占45.99%。
通過查閱中國裁判文書網的相關資料,統計問卷信息,整理走訪調查地收集的材料,整理匯總了2014-2019年的民事、刑事案件的審理數據圖如圖一所示,制作調查問卷部分項目數據分析表如圖二所示。通過分析我們發現,2014年至2019年以來,民事、刑事案件逐年遞增,其中民事案件在2019年時增幅較大,說明經過大幅度普法宣傳教育,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居民法治意識有所提升,但在新疆對“黑惡勢力”進行嚴厲打擊時,仍有較多人犯罪且犯罪行為較為惡劣,犯罪動機惡化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問卷調查中,被調查者對“遇執法不規范、不文明的情況是否到有關部門檢舉揭發”這個問題:有63.5%的參與答題者表示在遇到執法不規范、不文明的情況,會到相關部門檢舉揭發,但是仍有25.54%的參與者表示不關自己的事情,只要不影響自己就可以。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處事方式及處世態度是對他人不負責亦是對自己不負責的消極表現。由此也能說明一個問題,新疆多民族地區的公民法治意識有待提高。另外在問卷中提到“您知道某人犯罪了,而警察并不知道,您會如何?”這個問題,極少數人員表示與自己沒有關系,而有少數人表示有機會可以敲詐他,部分公民表示不知道該怎么做如何處理。這種“落井下石”、放任自由的處事方式是極其錯誤的表現。上述數據分析可得知,新疆多數民族地區部分居民仍存有法治意識相對薄弱,學習了解法律法規積極性不高等問題。誠然,介于問卷發放數量及問卷設計等不可避免的因素外,結論等相關說明有主觀臆斷的嫌疑,譬如南北疆經濟發展有差距,經濟發展是否會影響公民法治意識;漢族公民與其他少數民族的法治意識是否趨同;從事法律工作的公民與其他機關單位及普通公民的法治意識是否有異;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清楚界定,不然結論就不可避免的出現偏差。
2.2 法治意識薄弱的原因分析
2.2.1極端宗教文化因素
新疆歷來是多種宗教并存的地區,在原始社會,新疆地區的居民產生了原始宗教觀念,并逐漸形成了薩滿教。此后,新疆形成了一教或兩教為主,多教并存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時至今日,仍有一部分群眾信仰宗教。緣于宗教和法治環境的影響,部分信教群眾法治觀念相對落后,產生“信教不信法”的心理及行為狀態。長期以來,境外“三股勢力”打著宗教名義,煽動群眾“除了真主以外不能服從任何人”,教唆信教群眾抵制政府管理;鼓吹把一切不遵循極端做法的人都視為異教徒、宗教叛徒、民族敗類,煽動辱罵、排斥、孤立不信教群眾、黨員干部和愛國宗教人士;[2]否定和排斥一切世俗文化,宣揚不看電視、聽廣播,強迫葬禮不能哭、婚禮不能笑,強制婦女穿戴蒙面罩袍;泛化“清真”概念,不食用不帶有“清真”標簽的食物、藥品,不穿帶不帶有“清真”標簽的服裝,在各種物品上都打上清真標簽。這一切,都是無視新疆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割裂了中華文化與新疆各民族文化的聯系,是對現代文明的否定,是對人類文明進步的破壞,是對公民人權的粗暴侵犯。且這些宗教極端思想很容易使得一些無知的信教群眾深陷其中,讓他們產生宗教地位高于法律的思想,嚴重影響了公民法治意識的培養及法治社會的建設。
2.2.2 傳統文化觀念因素
一些較為偏遠落后的地區,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際關系受地域關系的限制,尚未擺脫血緣及地域關系的束縛,“傳統的力量”依然占據著主體地位,法治理念仍還未根深地固。緣由偏遠地區的村落內部關系的調節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發生糾紛時,大多數民眾大多數情況下會采用宗教或民規民俗的方式來解決矛盾糾紛,而非選擇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究其原因,可能是傳統文化“厭訴”理念影響,也有可能是考慮到法律手段的經濟成本。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年,歷史及實踐向我們釋明:法律是解決糾紛的最有效的手段。但需要說明的一點是解決糾紛并非只有法律,村規民約有時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比較簡單的社會,村規民約甚至比起法律有可能更為便利和有效,它降低了經濟學的交易成本,也能起到規范人行為的功能。如部分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家中老人去世,其遺產分割時,會將遺產交由最小的兒子繼承,不論大兒子、大女兒或者其他親人對其的照顧程度,也不按照我國《繼承法》的相關法律規定來進行分割,大多數情況下會在村落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的見證下,由小兒子繼承遺。若有將繼承者告上法庭的狀況存在,村落中的居民輕則對其進行辱罵、威脅,重則對其拳腳相加,原告方在村落中將無法繼續安定的生活。這種只依賴“傳統”而脫離法律的處事方式不但極大的影響了法治社會的建設進程,也拖慢了公民提高法治意識的腳步。
2.2.3 經濟發展因素
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與兒童受教育的水平與質量有著相應的關系,經濟對教育有明顯的促進性作用,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又影響著公民法治意識。從一個孩童的呱呱墜地開始,教育就伴隨其一生,即使進入了工作崗位,我們也在不斷地接受相應程度的教育,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對其思想意識形態的發展有著決定性作用。在新疆,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環境也得到改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不斷完善,教育者的素質也在不斷提高。外部環境的變化有助于公民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并通過教育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建立合理的思維方式、培養穩定的法治意識,通過人的素質的這幾個方面的提高對于人的行為產生質的影響。研究者對于犯罪人員的受教育水平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總體上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比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犯罪的概率要高,教育程度的高低會影響犯罪率。究其原因,無外乎是良好的教育環境影響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三觀正確的人犯罪的可能性相對較低。而目前,新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育程度仍不成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大部分群眾的生活水平還比較落后;基礎設施建設較薄弱,教育呈相對落后的狀態,這些因素制約了公民法治意識的培育與提高,也使其發展受到限制。
3 新疆多民族地區公民法治意識培養的路徑選擇
3.1 加強法治邊疆治理理念
法治是政治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談到:“法治應包括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3]對于邊疆問題的治理,我們應當沿著法治的思路,貫徹法律精神,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方式解決具體的社會矛盾。新疆農村地區因各種因素的限制,公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法律知識相對較為貧乏,對于法律問題的正確判斷能力及法治意識較為薄弱,更容易受到恐怖勢力及極端勢力的教唆和脅迫,因而走上犯罪道路。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應從以下幾點出發加以規范:其一,加強宗教事務管理。如進一步將宗教事務的管理納入法治的軌道,創新管理方法提升宗教人員講經能力,健全宗教工作者工作機制,規范講經工作,嚴把宗教工作者準入機制。其二、嚴格執法,樹立法律權威。在尊重信仰自由的前提下依法打擊與法律背道而馳的宗教,推行法律為首,法律至上思想,樹立法律權威。其三、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弘揚法治精神。各級政府及地方官員要充分保障邊疆各族群眾的公民權利,邊疆各族群眾亦要形成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要將“公民權利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轉變為各民族群眾的共識。面向基層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引導各族群眾明辨合法與非法的界限,以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推動法治實踐,增強公民自覺抵御宗教極端思想滲透的能力。
3.2 提高公民的整體素質和文化程度
其一、大力開展法治教育工作,將法治教育納入全民教育。青少年代表民族的未來,要力爭通過教育促使青少年懂法、守法、護法。各類學校可定期舉辦法律相關活動,組織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參與法律實踐活動,以培養良好的法治意識。
其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深化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要想順利實現民主法治建設,我們不僅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教育,還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結合黨校創建“夜校”,創建新型“夜校”教育,定期對社會各界人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定期開展法制類學習競賽活動,充分調動起大家的學習積極性、能動性,不斷提高其整體素質和文化程度,采用線下上課,線上回放的新型授課方式,確保公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自主學習。政府及各司法部門組織開展法律志愿服務工作,深化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現場進行案例講解及普法宣傳活動,定期在社區、市、鎮廣場等地區開展法治教育活動,拍攝制作精神文明相關的電影、視頻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學習興趣,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爭做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
3.3 創新法治宣傳模式
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新疆多民族地區滯后、陳舊的法治宣傳方式,難以與公民的喜好相契合,法治觀念的培育難度加大,這就會阻礙法治化建設進程。與傳統的法制宣傳相比,新型的“掌上普法”、“憲法列車”、“快閃”普法等新型模式的宣傳方式更易被公民所認知且接受。可以積極學習蘭州市“憲法列車”普法模式,將普法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普法,在學法中生活。告別“填鴨式”法治宣傳,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從法律知識培養轉向法律素質培養,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充分理解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重大意義。
其一,基層法院派出法庭進行案件審理的同時宣傳法治教育。由于新疆地廣人稀,公民訴訟困難也是大家不愿以法維權的重要原因之一,基層法院應當轉變工作方式,積極派出法庭開展訴訟工作,一方面可以解決民眾的訴訟困難問題,另一方面,在訴訟活動中,對于法制宣傳也會產生很好的效果。其二、打造法治宣傳新格局,以微信公眾號、微博作為載體,以簡明、新穎的形式,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 吳愛英.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J].犯罪與改造研究,2015(05)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疆的反恐、去極端化斗爭與人權保障》白皮書.[2019-3-18].
[3] [古希臘]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199
(塔里木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新疆多數民族地區公民法治意識調查研究(2019145)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