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倫理教育的普遍不重視,主要表現在重視調解員調解技能培訓而忽視職業倫理教育培訓;基于建設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需要,重視人民調解制度而忽視其他類型調解制度;且市面上無一本關于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的教材。基于調解員職業屬性和建設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的需要,發展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基于此,應當創新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體系,建立調解員職業倫理規則,并制定調解員職業倫理教材,以建立完善的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體系。
關鍵詞:調解;職業化;職業倫理;道德教育
20世紀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為適應新形勢下糾紛解決的需要,調解制度重新進入立法者視野。隨著不斷提出調解隊伍職業化,便必然要求專門從事調解工作的人員具備相應的專業素養、業務素質。1調解員職業倫理是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的有機結合,其職業倫理的培養能夠提升人民調解員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素養,并且能夠提升從業者對調解職業的認同感,也能間接影響社會對調解員職業群體的認可度。2目前,我國調解員職業隊伍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各方面發展尚未健全,尤其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的空缺,嚴重影響了調解員的執業能力與專業素養。地方司法行政部門雖積極開展調解員入職培訓工作,但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仍處于停滯狀態。基于此,本文在重點分析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試圖進一步探索其解決方案。
一、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一)注重調解員調解技能培訓而忽視職業倫理教育
在大力發展多元化解決解決機制的時代,建設調解員職業隊伍成為發展調解的首要條件。事實上,調解員職業教育分為兩部分,一是調解員上崗前和工作時所進行的職業工作培訓;二是高校法學教育調解專業所學習課程。基于我國調解制度歷史發展現狀,以及現實中人民調解員專業性不足、調解不夠規范等問題,2002年司法部發布《關于加強人民調解員培訓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人民調解員培訓意見》”),提出了相應的培訓內容與培訓方法。但綜合實踐現狀,各地區調解員培訓主要集中于調解技巧、調解工作程序和制度、以及相關法律內容的講解,鮮少將調解員職業道德和工作紀律作為重點內容。
(二)注重人民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而忽視其他類型調解
基于人民調解員職業化隊伍的需要,各地區積極開展人民調解員工作培訓。由法律指導的調解員工作培訓,也主要集中于人民調解。這主要在于人民調解員主要來自于普通公民,調解員數量大,且可能存在專業性不足、對工作程序與工作制度不熟悉等問題,因此法律將調解員工作培訓的重點放于人民調解制度。這在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上也有所體現,如2002年司法部發布的《人民調解員培訓意見》中所提相關規范化培訓內容,也將重點放于人民調解制度。誠然,立法部門將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重點放在人民調解制度上不無一定道理,奮戰在糾紛解決一線的調解員遠不止人民調解,商業調解、行業調解、律師調解等其他類型調解員仍然占有較大比例,這部分調解員的職業倫理教育問題仍然不容忽視。
(三)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體系內容不健全
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在國內一直不受重視,沒有相關的經驗積累,也沒用豐厚的理論研究成果,因而學界對“教什么”“如何教”這兩個基礎性的問題還處于爭論探索過程之中。相比“教什么”,雖然“如何教”更引人關注,但“教什么”更涉及根本的問題——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目標定位。3實踐中調解員工作培和調解專業學生學習內容主要分為二種情形:其一,調解員工作培訓中,在調解理論和調解技能內容中摻雜講解部分職業道德倫理內容,且這部分內容主要以現有法律規定之調解員職業道德準則為主。其二,調解員工作培訓或者調解專業學生學習內容主要以現有法律相關職業道德規定為主要講解內容。綜合兩者來看,兩者在職業倫理教育內容上都具有一定的不完整性。
二、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之必要性
(一)調解員職業屬性決定倫理教育之必要性
調解員與法官存在不同,法官通常依賴于法律斷案,案件裁判結果的公平取決于法律規定,公正司法為法官所追求之崇高目標。而調解所追求目標在于“案結事了”,調解員調解案件主要依賴于情理,甚至調解員自身道德品質影響、公序良俗等非法律層面的規則,這些與倫理道德具有更密切的聯系。調解員職業道德建設是進行工作之首要條件,如調解員應當勤勉履職,應當在調解案件的過程中提倡社會良好風氣等。現如今調解員準入門檻較低,導致一大批可能不符合條件的人員進入調解領域。除此之外,調解員行業待遇普遍不高以及監督機制的缺乏,4都無法保證調解員在執業過程中充分履行自身職責,進而帶來職業道德危機。隨著調解制度的不斷深化發展,調解員職業道德教育的空缺對調解行業規范無疑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二)建設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之需求
隨著調解制度的不斷發展,基于調解員隊伍的民間性,有關部門發布文件推進人民調解員職業隊伍建設。這就意味著需要建設一支高素質、職業化的調解員隊伍,對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建設專職人民調解員的需要看,加強對調解員隊伍的職業倫理教育有利于職業化隊伍的建設。從當事人角度看,高素質的調解員隊伍有利于吸引當事人選擇調解解決糾紛,有利于增強調解制度公信力。調解員在工作過程中嚴格遵循相關執業道德規范,如保密、中立、公正等,不僅有利于促進糾紛解決,更能進一步促進調解制度社會影響力,進一步發展調解制度。
三、完善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之對策
(一)創新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機制
現有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體系,主要應當從兩方面抓手,一是高校調解專業職業倫理課程,二是實踐中調解員上崗工作培訓。針對前者,學校領導應當重視職業倫理教育課程建設,將職業倫理教育納入調解專業課程體系,適當提升職業倫理課程學分,并通過考核,舉辦活動等方式加強學生職業倫理意識。針對后者,司法行政機關作為調解工作的指導機關,在職業倫理教育體系中應當起重要的引領作用,在制定調解員培訓工作計劃或者意見時,應當注意調解員工作培訓中的職業倫理教育內容。除此之外,還應當注重所有類型調解的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的發展,而不單單將視線聚焦于人民調解制度。且針對各類型調解不同的特點,還應當突出調解員應當遵守的不同道德規則。
(二)建立調解員職業倫理規則
法律職業倫理的價值必然源于法律職業本身。國家制定法律職業規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法律職業者認識到它們自己以及它們和社會的關系,并由此而賦予法律職業人心靈以各種健全的功能。5調解工作中,當事人對調解員的信任是最關鍵的因素。調解員在調解過程中違反職業倫理規則,不僅導致當事人對調解員產生信任危機,當事人雙方難以達成調解結果,且會進一步對調解制度公信力造成不良影響。基于我國調解員職業倫理體系以及建設專職調解員隊伍之需要,法律職業倫理能夠將法律職業理念和道德規范借助于立法程序以規范的形式表現出來,并使之規范化、制度化。6法律職業倫理基本準則是調解法律職業內部關系以及與社會各方面關系的行為準則,是評價法律職業行為的善惡、榮辱的標準。
(三)制定調解員職業倫理教材
長期以來,立法與司法解釋不斷推動專職調解員隊伍建設,這意味著調解員不再是附庸于民事訴訟,而是成為一種專門解決糾紛的職業進入公眾視野。欲將調解員建設成專門的職業隊伍,就要形成該行業應當遵守的職業規范、道德準則。現在市面上鮮少有關于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的教材,法治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應當將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法律職業技能教育與法學理論知識教育相結合,面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現實需求設計培養方案,培養法律職業人才。7以現有法律為背景,調解員職業倫理教育的過程中,應當讓其學習認識到調解員執業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除此之外,為促進教材的完整性,法律應當盡快進行立法,以促進相關教材的編寫工作。
參考文獻
[1]廖永安、劉青:《論我國調解職業化發展的困境與出路》,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第47頁。
[2]陸靜:《人民調解職業化培訓模式的探索》,載《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年第12期,第61頁。
[3]桂正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云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28頁。
[4]張志銘:《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認知》,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第12頁。
[5]許身健:《認真對待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載《檢察日報》2018年2月28日,第7版。
[6]郭軍偉:《調解中的倫理道德問題》,載《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第32頁。
[7]劉坤輪:《中國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考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84頁。
[8]王申:《法律職業倫理規范必須回應新時代的道德需求》,載《南京社會科學》2019年第1期,第96頁。
[9]張燕:《論法律職業倫理道德責任的價值基礎》,載《法學》2018年第1期,第95頁。
作者簡介:陳孟強,(1980-),男,漢族,湖南湘潭人,律師,碩士研究生,單位:湖南崇民律師事務所,研究方向:人民調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