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衛

摘要:和以往媒體類型比較,新媒體的獨特性優點關鍵呈現在方便快捷以及雙向的媒體信息傳遞。面臨新媒體時期的沖擊,作為媒體記者要積極找到符合自己的發展途徑及變換途徑,只有這樣才可以順應媒體行業挑戰。在這個前提之下,媒體記者如果平穩達成轉型發展,就務必要做到恰當地應對融媒體記者工作帶來的改變,并經過加強自身的方法提高業務素質。本文針對融媒體時代地市報記者的轉型發展做出了簡要的分析,希望對相關人員有一定的幫助和啟發。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新媒體記者;轉型;發展
一、在真偽難分的爆料中汲取新聞
(一)信息越來越雜亂繁瑣
現在的時代屬于信息爆炸的時代,目前社會最不缺少的就是信息了。在城市中,每天大家都可以在微博和微信以及朋友圈中得到大量的信息,但是信息的可信程度就要認真地探究,尋求證據。自媒體時期,因為信息傳播的門檻不是很高,大多數都存在信息把關不嚴的現象。前段時間,微信的朋友圈傳出了這樣的一個消息“許昌的私立幼兒園要消失了”,這一個消息喚起了大量群眾的關注,其實這就是自媒體微信公眾號導向的誤讀。其實,在那段時間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的通知》,在這里說除了小區配套幼兒園,不可以創建營利園。一部分自媒體的公眾號就依照這個發文,都以為私立幼兒園要被取消了。實質上,國家這次的《通知》是為了標準化小區配套幼兒園構建的應用,并對小區配套幼兒園的策劃、構建以及辦園等狀況實施治理。在規范小區相應的幼兒園應用中指出:小區相應幼兒園移交本地教育行政機構以后,應該讓教育機構創建為公辦園或者委托建立為普惠性民辦園,不要建立成營利性的幼兒園。一些自媒體為了實現一定的點擊率,不顧及現實,故意耍起一些“標題黨”,扭曲事實,給公眾帶來了恐慌。這些虛假的消息在網上傳播之后,大量的新聞媒體就開始行動,采訪教育機構,對這項政策進行了具體的了解。自媒體存在的意義大多數都是為了利益,而新聞媒體以及新聞人,其工作就是為了服務。堅守底線,撥開重重迷霧尋求真相,是這個時期新聞人該有的追求。
(二)客觀還原事實的真相
以往媒體的少數記者還是沉迷于做“會議”記者以及材料記者,只會安分守己去采訪,不會采寫富有創新性的稿件,這樣的工作方式是比較危險的。在如今智能化的時期,記者存在的意義就是讓觀眾無限接近事實真相,假如沒有這個功能,媒體行業就會很輕易地被人工智能所代替。
作為新時代的媒體記者,務必要堅持走人民群眾路線,到群眾的心中去,傾聽大眾的悲歡離合,注重其內心想法。在媒體技術逐步發達的今日,雖然誰都可以是記者,憑借微博、QQ、微信還有快手、抖音等眾多平臺,大部分人都可以有發聲的路徑渠道,但是還有許多人,因為沒有這些技術方法,有一些想說的話不能說,其生活和理想以及愿望很少有人注重。許昌報業傳媒集團就有一批出色的現場類欄目,比如許昌日報《記者在現場》、許昌晨報《市民熱線》和許昌網相關熱線欄目等。
2017年開始,許昌晨報建立了全體熱線記者輪流值班接聽熱線電話制度,并設計制作符合新聞熱線記錄和分發的“新聞熱線工作臺賬”,將接到的新聞熱線逐一記錄、篩選,進行分類處置:1.對于熱線線索,能當即解決的,當即給予電話協調解決。2.能通過“便民熱線”解決的,采用《便民熱線》問答的形式,予以呈現并回復。3.對于關系民生、需要記者監督、督促的線索,堅持采用《市民熱線特別行動》這一熱線品牌欄目予以采訪,并進行重點報道,以期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僅2019年,許昌晨報“新聞熱線工作臺賬”平均每月記錄有效新聞線索100多條,平均每月不低于32篇熱線稿件見諸報端?!峨妱榆嚸半U行駛至快車道 與汽車搶道存隱患》《路面施工后留下一道“疤”,車輛喊“痛”》《提前兩個星期供暖,市民家的暖氣熱了嗎》等一大批關系群眾衣食住行、水電暖氣的民生問題予以解決。
2019年9月份,一位網友向許昌日報記者反映,許昌高中八一路地下通道工程歷時一年多時間,一直沒有竣工,工地圍欄常年占用半幅馬路,對八一路這條主干道交通造成了很大影響。許昌日報記者部立即安排記者前去暗訪調查,對施工單位、建設單位和主管部門逐一進行了采訪,采訪過程中對工程現場進行了拍攝,對相關人員的采訪進行了錄音,掌握了大量詳實的素材,后來寫成一篇內參,得到領導重視,加快了工程進度,兩個月后工程竣工。還原事件的真相,為人民排解憂患,新媒體時期的記者就會得到百姓的歡迎。
二、做全媒體播報的全能型人才
(一)用最恰當的方法展現新聞
圖表還有視頻以及文字,可以使新聞內容變得好聽、好看,這就是新媒體時期的融媒形式。許昌報業傳媒集團要求新媒體工作人員,除了會采集、寫作、編創、評論,還需要具備整合營銷、全媒體播報能力,與以往的媒體強調專業能力作比較,更強調全方面的拓展。尤其對攝影記者,要求攝影人員要和不習慣新條件的媒體生產模式、思想認識做好分割,努力做多才多藝的記者,不但需要會照相,還需要擁有拍攝、視頻剪輯和編寫稿件的能力。比如,一名記者在一次廟會采訪的途中,發現現場的情況異常熱烈,使用視頻以及微信的方法來體現應該會更好,于是這位記者在現場照了很多張相片,并制作了很多個視頻的片段,回到報社之后,先對相片進行整理,用多個圖片的方法把新聞發到網站上,然后再用視頻軟件把照下來的相片以及視頻進行剪輯,再把視頻發布到網站中的視頻模塊。最終,再以“三月三、逛廟會”作為文章的主體,成為了地區新聞的微信頭條,像這樣的分層報道,獲得了出色的傳播成果。新聞的數量不計其數,但是每一條新聞的內容都有其相應的表現方式,新媒體記者要培養自身的多媒體能力,只有這樣,才可以在發現一條有價值的新聞時,可以用最有效的方法將其展現給大眾。
(二)運用多種方法來拓展人脈
如今,人們的網絡社交早已大大超過了現實社交。大家可能不是每一天都在打電話,但是每天一定會和別人在微信或者QQ上相互交流。這就說明,記者的出門采訪,拓展人脈的最有效方法不是讓對方留下電話號,而是要添加QQ或者微信好友,平時還需要多注重互動,把采訪的目標變為朋友,等到下一選題需要相同的采訪資源時,就可以直接使用了。實際上,已經有大部分的傳統媒體記者開通了個人微博,在這之中很多的地市報社的記者,其在微博中經過信息的傳播,不僅和信息源之間產生了出色的互動,更和同行間也實現了默契,大家相互重視,互相轉發,一同促進新聞事件的傳播。當記者需要有足夠的毅力,不管走多遠多艱難的路都不要覺得疲憊。在新媒體時期,擁有越多的微博好友、微信好友等,收到的信息就會變得很多。所以記者平時要重視積攢人脈,只有這樣,當新聞產生的時候,才可以及時地獲取信息。
2019年,許昌日報一名記者在朋友圈看到,魏都區居民陳偉起是一名先天性腦癱患者,但自強不息、堅持文學創作,事跡感人。記者馬上進行采訪,后來以《“折翼天使”的生命逆襲》為題,在《許昌日報》刊發長篇人物通訊,全面反映陳偉起憑著對生活強烈的愛與執著追求,用舌尖頂起嘴唇敲打鍵盤,創作、出版一百多萬字的文學作品,并獲得大獎,讓殘缺的生命綻放出異彩。報道在《許昌日報》首發后,引起了強烈反響,許昌市委書記胡五岳作出批示,新華社、央視、《經濟日報》《河南日報》《大河報》《澎湃新聞》等20多家媒體都對其進行了深度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陳偉起被評為2019“感動中原”人物,還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授予“科普科幻青年之星”稱號,其作品《生命進階》獲得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銀獎。
三、結語
在新媒體時期,有的人會說紙質媒體再不轉型就會衰敗。作為一名新聞人,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中,只有持續地去歷練自身的技能,持續順應新媒體的挑戰,加強自身整體實力,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要做到藝多不壓身,多把控一些能力,會讓自身更加符合這個突飛猛進的社會,在專業區域有著一定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