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摘要:本文首先簡單介紹了媒體融合環境下的法治報道,然后詳細分析了目前法治報道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幾點媒體融合環境下法治報道的轉型策略,希望可以為法治報道的創新發展起到一定的指導借鑒作用。
關鍵詞:媒體融合環境;法治報道;轉型探索
在傳統媒體時代,法治報道在電視、廣播以及報紙等傳統媒體應用非常普遍。由于法治報道涉及的絕大多數內容都存在沖突性與突發性,并且擁有比較強的專業性,受眾面也相對較高,因此廣受社會關切。但是,在融媒體環境下,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也給法治報道發展帶去了新的挑戰,選擇使用新媒體獲取信息的受眾越來越多,導致法治報道受眾大量流失,極大地影響了法治報道的影響力。在這種背景下,法治報道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展開主動變革,對法治事件進行更為深入的挖掘,完成相關事件的全面形象展現,這樣才能夠在滿足讀者閱讀需要的同時,提升法治新聞的規范性與專業性,從而更加高效地完成輿論引導工作,加快我國的法制化建設步伐,推動我國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一、媒體融合環境下的法治報道概述
傳統媒體時代,法治報道是最重要的新聞報道題材之一,電視、廣播以及紙媒都非常喜歡這種報道。同時,法治對社會的長遠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與社會元素和人們日常工作生活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在現實生活中,不管是政府在法治建設過程做出的標志性舉措還是遇到的沖突性事件,都廣受人們群眾青睞,十分容易變成輿論熱點。然而,由于傳統媒體的渠道固定,內容也相對穩定,需要經過多個環節審核把關才能夠呈現內容,因此可以完成輿論的有效掌握。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當今世界已經完全步入了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發布、評論以及轉發信息,網絡空間當中的言論也變得多元化,同時存在官方發言與個人聲音,信息真假難辨,而且還有可能出現二次改造,造成大量虛假夸大信息出現。另外,又因為網絡傳播非常高效,很多法治事件在變成輿論熱點以后,都被傳播者加入了自身的想法展開了改造,甚至導致呈現結果和事件實際情況天差地別。
和傳統媒體相比,網絡擁有的傳播力與影響力都相對更大。所以,為了達到揚長避短的目標,媒體融合建設已經成為了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樣才可以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保證法治報道更為符合時代發展需要。因此,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法治報道應該切實做好責任和發展沖突的合理協調,必須要保證法治報道滿足真實性與嚴謹性的要求,并以此為基礎跳出法治報道“冷面孔”的束縛,提高報道的趣味性,充分滿足受眾需求,這樣才可以將法治報道的輿論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二、目前法治報道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選題方面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法治報道的選題內容基本上都完全一致,這也是目前法治報道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法治報道工作人員在進行內容選擇的時候,有著非常明顯的偏向性,更多還是會選擇能夠將受眾觀看興趣與好奇心充分激發出來的新聞事件,從而使受眾的窺視心理得到滿足。這種思想會使法治報道向著庸俗化與娛樂化發展,導致報道內容價值難以得到有效發揮。尤其是很多新媒體,為了提高點擊率,甚至出現了“標題黨”、惡俗內容與虛假夸大信息泛濫等情況,不僅難以起到輿論引導作用,甚至還會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影響到社會的和諧長遠發展。
(二)內容方面存在問題
在內容方面,現在很多法治報道當中的內容都有著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存在,很多法治報道的內容都是相關部門的簡報與通稿,造成了法治報道有著雷同性存在。同時很多欄目在敘事方式與創作策略方面都會模仿其余媒體,導致同質化越加嚴重。在這種背景下,讀者會出現審美疲勞,導致他們的閱讀興趣極大下滑,對法治新聞報道的健康發展造成了非常大的消極影響。
(三)人文關懷不足
正常來講,法治報道宣傳的內容基本上都是違法犯罪案件以及被法律制裁的違法犯罪分子,所以其身上承擔著法律知識宣傳以及告誡功能。然而,在維護公民合法權利方面,人們的關注度還相對較低,缺乏對被采訪對象權利、命運、生活環境、人生遭遇以及內心真情實感的關注,導致報道缺乏足夠的人文關懷,這種情況對我國民主法治社會建設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礙。
三、媒體融合環境下法治報道的
轉型策略探究
(一)合理應用新媒體展開法治報道
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新媒體的不斷涌現使人們可以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多樣化。例如,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最常用的信息獲取工具。因此,在媒體融合環境下,法治報道應該認識到自身所面臨的發展形勢,認識到新媒體的重要價值,通過新媒體渠道的有效應用提升受眾的關注度,從而進一步提升法制宣傳范圍與影響力。要想真正實現上述目標,相關單位可以建設能夠播放于手機客戶端且擁有極強互動性的法治節目,并采用法治專家學者在線答疑、微信群互助等多樣化方式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免費且更具針對性的幫助以及服務,進行實時互動,以此來提高報道的吸引力。同時,法治報道還能夠有效應用微信、微博等廣受人們喜愛的交流平臺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引導人們學法以及用法,以此來為普法目標實現夯實根基。
另外,新媒體也給受眾的報道觀看習慣造成了非常明顯的影響。例如,現在受眾渴望獲得更為時尚化、故事化以及可讀性強的閱讀體驗。因此,法治報道在轉型發展過程中,相關人員應該綜合考慮受眾的實際需要與觀看體驗,盡量避免照搬照抄,進行材料的深入挖掘,從而完成更為深刻的報道,提升人物以及報道深度,使受眾產生更為深刻的感悟。
(二)創新法治報道內容
在融媒體時代,要想獲得更多受眾的青睞,法治報道編輯人員必須展開內容創先。首先,質量過硬的新聞必須要完成故事的科學講解,并保證報道題材滿足傳統文化、社會風尚以及道德觀念的要求;其次,工作人員應該樹立正確的問題意識,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對社會熱點事件做出及時的針對性反應,積極深入地探索新事物與新現象,同時展開展開更為深刻的解讀,從而將自身的社會協調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更好地滿足受眾實際需求;再次,雖然我國各地遵循的法律規范都完全一致,然而由于人們所處地區環境、人際關系以及生活習慣有著比較大的差異存在,因此他們在法律方面的關注熱點也有比較大的差異。例如,北方的法治新聞報道則更為重視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南方則并非如此,相對來講更為看重商業關系。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法治報道最重要的依舊是服務于民生,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使人們產生情感方面的共鳴。所以,要想加快轉型發展步伐,法治報道記者應該提升對新聞地域性的重視,深入到社會中去挖掘更多民生法治素材,從受眾關心的新聞熱點入手展開報道內容創新,將讀者關注的各種法律熱點充分展示出來,進而使自身競爭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三)綜合考慮受眾興趣
在媒體融合環境下,新媒體的快速涌現推動新聞傳播形式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并使受眾進行信息觀看的習慣發生了比較大的改變。在這種背景下,要想進一步提高報道的關注度,工作人員必須要綜合考慮受眾興趣,并以此為基礎展開內容與形式上的包裝。首先,在進行內容包裝的過程中,法治報道記者應該對事件本質與核心進行深入探究,從更多角度入手對案情背后隱藏的故事展開全面分析,從而將導致相關事件出現的癥結清楚地展示在觀眾眼前,完成法律條文與審判程序等法律知識的正確解讀;其次,在進行形式包裝的過程中,法治報道記者應該綜合應用視頻、文字以及圖片等形式提升報道的藝術性,保證形式更為符合扶著興趣,為他們提供更為豐富的觀看體驗。例如,在進行社區民警這種典型人物報道的時候,記者就可以對他們身上所具備的“民生新聞”因素充分挖掘出來,重點講述他和社區居民的點點滴滴,使用更具感染力的語言,完成他在社區服務過程中做出行為的細致描寫,進而使法治報道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高,通過法治報道與民生報道的充分融合來進一步提高法治報道內容與形式的豐富度,獲得更多受眾的關注與喜愛,提升報道關注度與影響力,為我國的民主法治社會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媒體融合環境下,人們可以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多樣化,信息傳播效率也在與日劇增,這也給法治報道的發展帶去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傳統報道理念與模式暴露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極大影響法治報道的長遠發展以及職能發揮。面對這種情況,法治報道必須要握緊時代發展脈搏,認識到傳統報道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保證真實性的前提下,合理融入新媒體展開內容與形式創新,和受眾展開更為密切的溝通交流,充分把握受眾的實際需要,從而進一步提升相關報道的吸引力與趣味性,獲得更多受眾的青睞與認可,提高報道的影響力,這樣才可以牢牢占據輿論主導地位不動搖,及時將受眾感興趣的法治信息傳遞到受眾手中,進而為我國民主法治建設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