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唯 宋逸凌 沈利 田恬
摘要:在萬物互聯的時代下,網絡集群層出不窮,單純使用規定無法根治網絡集群,網絡集群的治理需要更加系統完善的治理模式。本文從網絡傳播的層面切入,探討“韓國女明星雪莉因受到網絡集群影響而自殺”這一事件中,平臺、媒體,以及網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分析網絡集群的成因以及應對策略,希望能夠為有效規范網絡環境,遏制網絡集群提供新視角。
關鍵詞:網絡傳播;網絡集群;雪莉事件
一、引言
互聯網為社會輿論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新聞傳播生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們不再只是接收信息,還可以創造和傳遞信息,信息的交互性更強,傳播速度更快,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網絡集群滋生,使不當的、富有煽動性的言論可能成為網絡輿論的導向,甚至助推網絡發展態勢進一步惡化。
2019年10月,韓國當紅女明星崔雪莉于公寓中自殺,消息一時轟動網絡。雖然對于雪莉為何自殺身亡的具體原因尚不明確,但在一次綜藝節目中,其本人曾親口坦言自己受到過大范圍的網絡不良言論的攻擊,一次次被推向網絡輿論的風尖浪口,因此不難推測,雪莉的去世與網絡集群有一定關聯。雪莉事件是網絡集群表現形式在人肉搜索、言語暴力等方面的典型案例。
調查顯示,約三分之一的年輕人曾遭遇網絡集群的不良影響,五分之一的年輕人曾為躲避這一影響而選擇逃學。網絡集群并非偶然發生,它伴隨著互聯網的誕生而來,并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然而,單純使用規定無法根治網絡集群,網絡集群的治理需要更加系統完善的治理模式。
二、文獻綜述
基于過往學者的研究結論,關于網絡集群,學界較為普遍的定義是:網絡集群是發生在社會結構轉型期,由于公民權利意識、責任感的缺乏,而使得在網絡公共領域上的參與過程中極易發生的群體行為,并在大部分時候會對社會產生危害,造成暫時性混亂的現象。
國內針對網絡集群的相關研究,在現象分析、原因探究內容方面均有一定的建樹。通過對以往相關文獻的研究,學者對網絡集群產生機制的研究可以從心理學和社會學方面進行概括。
從心理學層面來說,互聯網特有的交互性、實時性、無限性易于引發從眾行為。從社會學層面來說,社會行動中的非常態集合行為會形成一種集體心理,網絡集群的實質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社會集合行為。當輿論形成趨勢時,矛盾和情緒也會形成統一。
三、網絡集群的產生及影響
(一)產生原因
網絡環境具有匿名性和虛擬性,這給了網民“絕對自由”的錯覺,使用網絡時不計后果,其中言語集群最為常見。這也使得在網絡集群發生后,難以追溯其實際來源,對行為發出者進行實際追責。網友自發的人肉搜索等“正義行為”,其實是更嚴重的網絡集群行為。
(二)傳播影響
1.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傳染性強
互聯網的信息傳遞是高效且無限的,某些討論度較高的話題一旦出現導火索,涉事網民會自發分成兩類:一類被群體情緒感染并加入集群行列;另一類不贊同集群行為,凝聚成新的理性或非理性群體。兩類群體規模不斷增長,矛盾也逐漸激化。雪莉事件就是由網民引發的對于雪莉怪異行為的集群聲討事件,后來在雪莉去世之后,網民的集體惋惜也是集群行為所表現的特征之一。
2.影響深遠,傷害無法撤回
網絡集群事件的發生過程中總是伴隨著負面、虛假信息的廣泛傳播,網絡信息如潮水般混雜紛亂,任何謠言或情緒都可能被放大,受眾可能會感染并傳播不良情緒,進行不理性行為。網絡是有記憶的,行為一旦實際產生,就難以挽回,即使行為發出者將內容刪除,也無法完全抹去痕跡,受害者本人的傷口更是無法撤銷。
網絡集群中產生的信息垃圾,對網民的價值觀、道德觀進行扭曲和沖擊。原本違反公序良俗、違法犯罪的行為被粉飾鼓吹,而原本符合道德常規的行為卻被批判。雪莉事件中,濫用公權力和網絡集群的行為在部分網民看來是正義且正當的,而部分理性討論的評論卻遭到一些狂熱粉絲的謾罵。
網絡集群常常會產生不良的后果。若是部分網民喪失理性,做出超越語言侮辱和人肉搜索的極端行為,例如投毒、毆打等,受害者更是可能抑郁甚至輕生。
四、建議
(一)規則層面:規范信息管理,完善網絡集群處理
信息網絡部門可以根據媒介平臺的性質、內容等評估其網絡集群發生的風險,健全信息安全保護機制、信息內容審核管理機制,用黑名單等約束網民行為,維護網絡語言環境和諧健康。同時,推廣實名制可以為網絡集群的懲治創造有利條件。
目前仍存在網絡集群的司法邊界模糊的情況,對網絡集群行為的認定和分級尚無公認的標準。因此可以按集群詞匯庫、民眾選投、大數據等形式創建網絡集群新標準,對網絡集群的各種行為進行界定、細分和評級,然后利用大數據建立網絡集群檢測機制,對有網絡集群傾向明顯的信息進行限流甚至封號處理,并追蹤IP地址,根據分級審議判斷網絡集群事件的影響和危害后對其不良的集群行為依法處理。對于網絡集群事件頻繁或嚴重的平臺,可以進行官方播報公示,依法要求在應用商店下架整改。
(二)輿論層面:積極監控輿論,避免惡性引導
相關理論認為大眾傳媒雖然不能直接決定公眾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強調某些事件和事件內的特定因素左右公眾議程的順序,媒體輿論的表述和態度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思考維度。
在雪莉事件中,甚至有大粉絲團體和娛樂營銷號公開誘導煽動粉絲情緒,而實際上很多參與者并不了解事情的始末,只是出于慣性思維選擇簡單信任、盲目跟從,大粉絲團體和娛樂營銷號是信息爆炸的娛樂圈相關內容中,被擺在突出地位的,發布信息更容易被看到、信任、傳播的大眾媒體。部分營銷號更是為了蹭熱度、搏流量,惡意發布、搬運流言蜚語,吸引不同圈層的個體參與其中。
當雪莉事件出現熱點效應的時候,大眾媒體理應提高責任意識,積極引導輿論向正面發展,及時查明真相并協助辟謠,減少互聯網環境中不實信息的傳播和網絡集群的發生。
(三)個人層面:提高網民的道德素養,理智客觀地發表網絡言論
身處網絡空間,我們仍然是“相對自由”的公民,可以為自己選擇任意角色、自由發表言論,在發表自己的言論時受基本法律和公德良序的制約。
面對網絡信息,我們要提高思辨能力,理性過濾信息;當我們意圖參與其中時,應做到不造謠不傳謠,提高責任意識,理性發言,規范用語;在自身受到網絡集群的不良影響時,要學會運用合法方式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