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銘
摘要:2017年4月24日至6月19日,美國喬治亞州班寧堡戰術卓越中心亨利卡羅士官學校(Maneuver Centerof Excellence Henry Caro NCO Academy Fort Benning,GA,US.)舉辦美國步兵士官高級培訓班(Maneuver Senior Leader Course),此培訓班的目的是為教育步兵、騎兵、裝甲兵專業士官成為部隊可以信賴的指揮官,同時具備在關鍵時刻擁有開創思維能力,能夠了解排級士官長所需之專業專長,并能協助連士官長及連隊指揮官遂行部隊任務。本篇文章主要對該培訓班內容進行介紹,以供參考。
關鍵詞:士官;美軍;準則
一、課程概要
(一)此班級課程受訓期合計8周,大約兩個月,大部分的課程都是針對大家在部隊比較少接觸到通用課程。美高班課程并未安排武器操作、射擊訓練、戰術行軍、班排戰斗行動及其他相關技戰術課程。詢問教員及同學,得到的答復是,因為平日大家在部隊已經很熟悉類似訓練,可以看出美軍在部隊的訓練量非常大,并且很務實地從事所有訓練,部隊雜務相對較少,因為訓練時間特別寶貴。
(二)美國步兵士官高級班學員均為美國陸軍各部隊現役步兵、騎兵、裝甲兵上士(Saff Sergean-E6),此課程為美國陸軍步兵、騎兵、裝甲兵上士晉升三等士官長(Sergean Firs Class-E7)必須參加的課程,三等士官長在美軍的職務大部分是副排長級別。
(三)大部分學員在部隊的職務都是班長或是副排長,也有部分學員為教員、參謀、干事等不同職務。
二、班級規模
(一)本期美高班學員計步兵80人、騎兵 28 人、裝甲兵 18人,合計共126人,教學編組共區分五個教學班,每個班 18-25 人不等,各教學班編成采混編制,不會依專長將學員做區分,而是將各不同專長的學員混編到各班,以利經驗交流,交換意見,因為作戰不是只有單一兵種的事,而是需要各專長人員協同作戰、互相合作。
(二)在本期126員學員之中,有其中6員是國際學生,分別來自阿富汗、巴西、利比里亞和韓國等。
三、教學編組
(一)美高班教員組由1名中隊長(一等士官長)及12名教官(三等士官長)編成,每個教學班編配一位教員,此教員角色類似班主任,絕大多數課程由該教員授課,該教學班學員也由該教官進行評比,小班制的教學環境學習的空間及彈性較大,相對的學習質量也比較好,教員也比較容易掌握每位學員的學習狀況,且小班制的教室利于討論發言。
四、課程規劃
(一)美高班八周的訓練時間里,大部分課程為通用課程,針對士官長平常在部隊較少接觸到的規定、計劃做講解及討論。美軍現役士官,在部隊較少接觸到參謀作業、文書處理,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扎實開展帶兵訓練。
(二)每堂通用課程結束的次日會安排隨堂測驗,美軍現役學員采用在線作答方式,國際學生采用書面作答方式,考試內容主要測試學員是否理解課程中所學知識,因此題目設計均為應用型選擇題,題目會先描述當前態勢,例如答題人為 A 連第一排副排長,本排戰士現面臨什么狀況,你該采用哪種規定或計劃協調其矛盾,除了理解課程內容外還要會判斷,依據哪條規定或計劃來選擇答案。考題均為每個科目出10道選擇題。
(三)課程具體規劃為:
美國步兵士官高級班課程規劃概述
第一周學員報到、體能測試、情況摸底、領取教具、總士官長動員講話、團結家庭建立計劃(AFB)、體格管理計劃(ABCP)、士官專業發展(NCOPD)、地面導向、跨性別官兵相關議題研討;
第二周風險管控、單位輔導人機制研討、官兵升遷相關規定簡介;
第三周國有財產管理、各參謀崗位介紹、訓練管控措施、部隊指揮程序、指參作業程序;
第四周協同作戰;
第五周協同作戰、第三代虛擬戰場系統操作;
第六周第三代虛擬戰場系統操作;
第七周試講試教、戰爭簡報、綜合障礙訓練;
第八周畢業典禮。
職務分配:
區分為連長、各排排長、各班班長,每周一值班員交接,大部分學員都會擔任排長或班長的職務。
五、主要感受
本次集訓采用小班制教學,每個教學班約18-25人不等,每位學員配有筆記本一臺,電腦內有課程所需數據、準則和參考答案,教室內提供有線網絡,供學員查詢上課、隨堂作業、簡報等相關所需數據,教員上課以計算機投影儀搭配多媒體系統呈現多元活潑的上課方式,使學員較容易理解,且對課程印象較為深刻。每門課程結束后的第二天,均會通過筆記本電腦實施在線測驗。美軍軍事準則的性質比較像參考書,要用的時候再來翻找,準則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準則提供的是數據、思維、邏輯的原則,不該因為過度背誦而失去彈性,教員在課堂上提問學員的問題通常不會有標準答案或者只是參考案,確定的參考答案往往會抹殺學員的創新思維。隨堂測驗題型也多以應用題測驗學員,學員需將課程所學融會貫通活用到考題內容,若只是單單測驗學員默寫準則,成效并不大,因為會背準則并不代表能在戰場或日常工作上應用,畢竟戰場瞬息萬變,往往是靠指揮官或領導者的臨場反應,且最重要的是對準則的理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www.GymJones.com;
2.www.Crossfit.com;
3.www.MilitaryAthle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