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愷 程善峰
【摘要】江蘇省沛縣正陽小學近年來始終按照“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解決即成長”的思路,堅持研究真問題和真研究問題的課程導向,建構起彼此連接、相互滲透、深度呼應的“陽光娃‘讀寫繪母語課程群探究”連環式課程,以學科專業素養和兒童研究素養提升為基點,積極開展讀書研修、“抱團取暖”、成果路演、教學論壇、家校共育等活動,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關鍵詞】讀寫繪;課程實踐;教師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78—0065—04
【作者簡介】1.姚愷,江蘇省沛縣實驗小學(江蘇沛縣,221600)校長,高級教師;2.程善峰,江蘇省沛縣正陽小學(江蘇沛縣,221600)副校長,高級教師。
對教師來說,課程建設就是一面無形的旗幟,離開旗幟的引領,教師群體就會成為一潭死水。美國現代建筑師路易斯·康曾說:學校是人們坐在大樹下一起交流思想的地方。大樹是生長的,人是生長的,思想也是生長的——學校,應該是一個萬物生長的地方。按照“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解決即成長”的思路,堅持研究真問題和真研究問題的課程導向,江蘇省沛縣正陽小學建構起“陽光娃‘讀寫繪母語課程群探究”連環式課程,以學科專業素養和兒童研究素養提升為基點,積極開展讀書研修、觀摩研討、示范引領、教學論壇、成果展示等活動,讓課程成為師生幸福快樂成長的家園。
一、回歸本真,讓教師“躬身入局”
當下,學生書面閱讀和思想表達的現狀令人擔憂,讀、寫質量不高。針對這些問題,我校找到了答案:一是學生讀寫效果不好的直接原因在于教師的讀寫質量不佳。二是“閱讀”和“寫作”之間,還缺少一個“繪(象)”,即思維。
1.在群體“并聯”中整體發展。
“讀寫繪”課程的起點學科是語文和英語,拓展學科為數學、科學,輻射學科乃美術、音樂與體育,實現全學科、全年段“讀”“寫”“繪”,將音體美等學科教師組成多學科研訓共同體,采取“三三四”行動策略。
第一個“三”即新教師“入格”培養“三大體系”。為工作前3年的新教師選配師傅,搭建評比展示的平臺,菜單式培訓解決新教師發展瓶頸,與師傅一起走出去交流學習,開闊眼界。3年期滿,每位新教師必須接受嚴格的系列考核才可獲得正陽小學“讀寫繪”教師資格證書。第二個“三”即骨干教師“風格”培養的“三yu策略”:授人以漁,授人以欲,授人以娛。依靠理論引領、任務驅動、鏈式傳動、交流分享、提煉升華,使骨干教師的專業發展實現從“學”到“創”的提升并輻射團隊成員共同發展。學校不斷地創造條件讓骨干教師在工作中充分體驗成就感和幸福感,從而進一步創造性地開展“讀寫繪”課程。“四”即名優教師“品格”培養的“四份菜單”:書香味、人情味、幸福味的“三味”教師;對事業有激情、對學生有真情、對生活有熱情的“三情”教師;有責任心、有榮譽心、有團隊心的“三心”教師;曬教學反思、曬教育敘事、曬聽課筆記的“三曬”教師。
這樣的“入局一升格”路徑,激發教師明確方向、融入團隊、展現特長,從而減少學科“獨來獨往”的隨意性,也造就了一支正陽“‘讀寫繪夢之隊”。
2.在學科“串聯”中融合提升。
我們把“基于問題、尋找路徑、研究分析、實踐提升”作為學科“串聯”的整合思路,一方面采取跨學科融合、多學科嫁接,培育“讀寫繪”結合點和增長點;另一方面,從學科隊伍、平臺資源、技術條件等多個方面支撐“讀寫繪”課程群建設,打造多學科相互滲透的若干優勢學科群。
“學科+”課程就是一種連接和融合“讀寫繪”的基本模式,強調學科始終是基礎,“+”也不是簡單相加,而是學科與“讀寫繪”不同關鍵要素的深度勾連。比如2019年4月20日在全國第二屆“讀寫繪”課程名師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祝珍艷老師的“朱自清+”主題“時光里匆匆的背影”課程群,創新語文課、數學課、美術課、思品課甚至小課題研究等項目學習。語文課上學習朱自清的《匆匆》,同時講朱自清的散文《游記》、繪本《背影》;數學自創課《荷塘里的丈量面積》上引導學生研究荷塘的面積,想象身材并不高的朱自清先生穿著平底鞋站在多遠的距離觀察荷塘……
“學科+”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學科串聯融合,立足“大課程”布局,以課程間的知識、方法、問題等邏輯聯系為結合點,使課程之間由相互獨立轉變為相互貫通,由相互重疊轉變為相互補充。這種做法有利于理順學科間的聯系,促進教師間研討、碰撞、提升。
3.在盟校“關聯”中協同進階。
學校之間結成聯盟,發揮各自優勢,本身就是一個各取所長、優勢互補、擴大影響的共贏過程。“正陽+”教育聯盟有7所學校,整合聚焦各自的課程資源,架構起主題相通、內容相近、技術相補的相互貫通的網狀體系,形成了盟區校的“yue文化”體系:閱,校校都讀書;越,人人能出色;悅,人人都快樂。
盟校組織一年一度的“教師讀書論壇”,其中的“主題聊書”環節被教師譽為“年度大餐”,也是青年教師最期待的環節。“主題聊書”通常圍繞學校學年度的教學熱點,選購相關書目,盟校所有教師在學年內進行“圍”讀。論壇前,分學校、分學科進行“沙龍”選優;論壇當天,采取搖號抽簽的形式,從各校申報上來的優秀選手中確定“主題聊書”的正式選手上臺“博弈”。比如在2020年的論壇上,“課堂大于天”成為熱點話題,選手從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聊起。教師提出的建議還被納入學校的工作計劃。
盟校間的“關聯”互促,能夠快速有效地培育教學名師,從而有力地助推區域教育均衡發展。
二、課程矩陣,勾畫出彩路徑
如果一個教師有了課程意識,“一切景語皆情語”“處處留心皆學問”。按照帕克·帕爾默的觀點,教師自身的完整,就是在認識學生、認識知識、認識自我三個方面實現內在統一。
1.課題研究從零散走向序列。
隨著“課程”研究的浸入,在學校主項目“讀寫繪”課程的引領下,教師重新設計課題進行專項主題研究,使零散的課題序列化。
(1)縱向進階。以精神發展為“經”的“文學”課程,設置每個年級的研究主題。一年級為“歌謠童畫”主題,包括古歌、聲律啟蒙、童謠、兒童詩等;二年級為“韻律童話”主題,包括笠翁對韻、經典童話等;三年級為“童詩對話”主題,包括幼學瓊林、古今中外兒童詩等;四年級為“唐詩書畫”主題,包括千家詩;五年級為“詞曲漫畫”主題,包括經典詞曲;六年級為“散文插畫”主題,包括小古文。
(2)橫向發展。以技能特長為“緯”的“書畫”課程,包括清彩神筆、水墨歡歌、紙韻正陽、妙趣簡筆、繽紛網花、畫說節日、話里畫外、漢畫像傳、繪畫日記、創意漢字、書畫同文、童心如鏡、游戲撲克等,讓師生隨興趣選擇,樂而為之,學有所長,適性揚才。
(3)橫縱交織。關注如何把年段打通、如何把學科打通、如何把課內與課外打通、如何把兒童與學科內在邏輯生長點打通等,以聚焦“STEM素養”教學評一體化項目研究。如德育處“星光燦爛”評價課程里的“學習之星”“文明之星”“勞動之星”“班務之星”“進步之星”,涉及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拍照、視頻記錄,師生宛如生活在“繪本故事”里,正心養性。
學校設立專門機構來統整實施教師申報的課題,讓習慣于“埋頭拉車”的教師樹立“抬頭看天”的意識,讓學習成為生活形態,讓研究成為工作狀態,讓反思成為教學常態。
2.課題從被動研究走向主動建構。
課程建設是歷練教師最好的“演武場”。“I+N”是正陽教師自我建構的裂變模式,“1”指專業能力,“N',指教師自我素養拓展提升的課程體系。
程善峰老師每天帶著“娃生長的N種方式”思考,走進教師,走進學生,走進教室,走進家長,迅速地發現問題并及時地解決問題,“行走”是更好的學習。他用相機追拍“現場”,用文字記錄“發現”,用聲音宣講“觀點”。他帶著問題“行走”,以“行走”逼迫自己“靜坐”“靜做”“勁做”,形成思想,帶著一位又一位教師去浙江、山東、云南、吉林開講座、做論壇、上新課、說科研,傳播“讀寫繪”課程理念和實踐成果,在更加廣闊的空間里實現著專業成長。
剛獲得縣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的尹浩天老師說:“‘讀寫繪課程是我教育人生的‘引橋。”高媛老師的玩轉魔方自課程、李琪賀老師的民國老課本自課程、程天敏老師的小古文自課程、王敏老師的趣味數學自課程、王慧老師的最強大腦自課程等,這些自課程基于學科而又超越學科,改進了“教育科研化、科研課題化、課題課程化、課程生命化”的生態教研路徑。敦促教師往前走,路越走越窄;引領教師往前走,路則越走越寬。
3.研究方式由個體走向群體。
“教育合伙人”是正陽小學課程行走路上的又一個風景。副校長王忠民帶領他的徒弟們開發出“你知道嗎?”數學閱讀課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數學資源。如“運動場上的圓周長問題”“漫畫二進制王國”“古代數學之三角形面積”等,讓學生利用圖像去解決數學的問題,在親近數學中擁有一個思維學習的心向。
張寨鎮中心小學(盟區學校之一)的張旭老師一直追尋著“讀寫繪”研究生活。他在“讀寫繪”課程第17次研討活動中發言說:“‘讀寫繪課程團隊是‘黃埔軍校,在這里我找到了師傅程善峰。一篇篇文章、一個個案例在與師傅的共同打磨下,我的‘圖畫轉向課程誕生了。”課程就是教師成長的軌跡,課程力是教師專業升級的核心能力。
三、成果博覽,強化教育磁場
在追問中做,在引領中做,在反思中做,在互助中做。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做”出了正陽的行動哲學,也“做”出了“讀寫繪”的累累碩果。如何讓成果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正陽人又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1.課程路演助轉化。
每年7月是正陽盟區學校每位教師的“成果高考日”,教師進行“讀寫繪”成果路演,講課程智慧、講研究姿態、講成長痛點……通過演繹和對話,推動教學成果轉化和輻射,激發課程研究內驅力,加快推進學校整體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打造在全縣、全市乃至全國有廣泛影響的科研成果轉化品牌。目前,已經有河南洛陽、山東臨朐、遼寧朝陽等地的20余所小學如火如荼地實施“讀寫繪”課程,形成教師團隊共同的價值認同。
2.家校共育促孵化。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
我們組織“家校讀書會”。生活在不同的語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共讀一本書,就是創造并擁有共同的語言密碼。“家校讀書會”聚焦家長成長和教師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學校、拉動上萬家庭共建閱讀共同體,點亮師生精神情感和愿望之光。
我們成立“文化研修院”。這是學校搭建的促進家校情感融合、達成教育共識的“文化行走”交流平臺,每次的研修主題有破冰游戲、文化聚餐、手繪游程、研學沙龍等,突出儀式感、教育感,更深層次地增強家校之間的情感聯系,形成了有效的教育影響力。
3.優秀吸引摧內化。
學校建構了“優秀吸引”平臺——“精彩益起讀”微信公眾號,引導教師突破瓶頸,向更深處邁進。“每日師說”是公眾號的“拳頭欄目”,既講自己的故事,也講別人的故事,挖掘本校優秀教師精彩的人生,尋找省內外優秀教師的成長經歷,在學中做、做中悟、悟中思、思中變。公眾號上的“每周精讀”欄目是教師自我修煉的“密碼”,“我愛朗讀”欄目是公眾號為有才情的師生建立的“生活秀”舞臺,這不僅意味著教師自身的成長,更承載著“讀寫繪”的興趣意識向專業發展過渡。
有共同價值追求的學校才是一所有思想生長的學校。“讀寫繪”課程文化就像一個“場”,每個人走進這個“場”都會被吸引、被同化,尋找到自己的生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