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彩燕
最近,筆者閱讀了姚衛偉的專著——《師道》,該書生動地描述了16位教育大師的人生經歷和生命品格。他們集學問好和人格美于一體,通過“小我”實現“大我”,在中國百年教育史上留下了精彩輝煌的一筆。我讀完此書受益匪淺,感慨良多。
汲取大師之精華,萃集“三樣”于一身
遇見大師,致敬師道。閱讀大師的生命品格,學習大師的教育思想,我從中提取了3個關鍵字:“愛”“真”“智”。
“愛”是教育前提。有愛,才有教育。書寫“愛滿天下”的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愛是教育的生命,愛是教育的潤滑劑,愛是教育的春風化雨。愛需要教師平等地看待學生,智慧藝術地教育學生,讓學生獲得最大的發展。
“真”是教育原則。主張“求是”的科學家竺可楨任浙江大學校長時有自己較真的原則,他說:“科學家的態度應該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絲毫不能茍且。”可見無論研究、教育還是做人,都要講究“真”。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用“真”作為教育之本,教好書、育好人。
“智”是教育智慧。北京大學前校長蔡元培采用“兼容并包”,智慧地召集了天下英才;新文化運動的開創者胡適有“容”“忍”智慧,在各種紛爭中始終保持理性、寬容和溫和,這讓他的一生達到清明高遠的境界。教師只有豐富自己的人生智慧和教育智慧,找到屬于自己的那套智慧方法,才能以智慧引領學生,提升學生的智慧和生命質量。
既要“仰望星空”,更須“腳踏實地”
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正如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理想要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否則就是空想。同時,實現理想要腳踏實地,否則就是空中樓閣。著名教育家馬相伯追求他的理想——用教育喚醒國人。他用一生的行動實踐,傾其知識教學,傾其家產興學,傾其精力愛國,一心為教育。教育家梁啟超始終憂國憂民,一直懷有改造中國社會、改變中國落后的“大教育”理想,在新式教育、國學教育、家庭教育和大眾傳播教育上均有開創性的貢獻,他開啟民智,喚醒民眾。教育家李吉林熱愛兒童、熱愛學生,懷有“一切為了兒童發展”的理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教育的實驗和研究中。“人民教育家”于漪曾指出:“教師心中要有一盞明燈,那就是理想信念。”理想是指路燈,指引教師踏實教書、精心育人,教師在教育的路上要感悟教育真諦,堅守教育初心,不斷地充實學識,掌握教育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