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承
摘要:近年來,農民收入提高遲緩的問題始終困擾著我國新農村的建設,也是我國國民經濟工作的一個焦點問題。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關于農民增收問題的一點思考分析影響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并探討在未來經濟發展過程當中,通過財稅政策的調整以及相關土地流轉政策的推進,推動農民的增產增收。
關鍵詞:農民增收;土地流轉;農民收入
引言: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村經濟的基礎,這一種承包方式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對于農民的增產增收帶來了長期的刺激作用。但是進入到新時代以來,農民的增產增收持續下降,從1996年農民人均收入增幅90%下降到2015年的人均增幅1.5%,只有進行持續的相關政策的調整,探討影響農民增產增收的主要因素,才能夠對癥下藥,提高增產增收的實際效果。
一、影響農民增產增收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國的農村市場與城市的市場上沒有形成完善的對接體系,尤其是農村的市場發展非常不健全,農產品在流通的過程當中,受到庫存、物流、消費、中間商等多方面的影響,實際的收益比較差。尤其是我國大部分的農業經營方式為小規模的家庭經濟沒有進行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的作業,經營方式較為分散,無法提供市場青睞的大宗型商品。在對市場進行對接的過程當中,議價權比較小,不能夠根據市場的動態,靈活地進行成本方面和生產方式方面的調整,因此獲得的主動性比較差。大部分農民只能被動地接受中間商或者是采購者給出的采購價格,而不能夠主動地對自己的農產品進行定價,還有一些地區由于交通不方便,信息不夠發達,農民不僅要承受著農業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還要負擔著比較大的自然風險。市場當中的第三方組織并沒有充分的被調動起來,市場當中的各個主體也沒有充分的發揮在農業經濟發展當中的橋梁力量。
當前我國農業制度也不夠健全,非農產業的發展對于農民的增產增收,反而帶來了負面的影響,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持續向非農產業轉移,這影響了農民生產素質的提升,大多數都農民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在外部就業空間內進行嘗試。但是這些農民卻沒有辦法在城市當中獲得相應的戶籍,也就無法獲得對應的社會福利保障以及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支持。很多農民面對城市的高房價并沒有一個良好的發展,未來只能在打工三四年之后又回到農村,但是這些農民有可能會成為失地農民,反而無法在農村生存。除此之外,鄉鎮企業的發展不良也影響了農民生產生活能力的提升,鄉鎮企業破產,這進一步加劇了農民收入的下降。
二、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
(一)培育農民的市場導向意識
經過多輪的農業發展改革,市場目前已經成為配置農村資源的第一要素,因此要培育農民的市場意識,提高農民的整體靈活手段。首先,在發展過程當中,要引導農民接受市場的配置,實現產品的價值與價格的對接,從而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商品化率,進一步引導農民進行大規模的合作化經營。其次,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進一步地推進土地流轉政策,使得農民手中的土地資源可以集中的整合在一起,提高農民對于市場風險的抵抗能力,讓農民通過家庭和做大規模農場的方式,更準確地掌握商品供應的變化以及市場行情的發展。從而根據市場的要素調節自己的資金投入,種植方向以及培育意識。再次,在農產品發展的過程當中,還要引導農民形成良好的品牌意識,減少投資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學習更多的農業技術手段,將農機和農藝有效的結合在一起,科學地配置資源,避免農村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充分利用國家給出的經濟利好政策和科技方面的利好政策,不斷提高農業的種植水平和發展水平。
(二)完善農業發展制度
目前,針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要采取多渠道共同入手,拓展農民的收入空間。一要為農民開綠燈,尤其是解決戶籍的問題,住房,醫療保障,教育等問題,取消城鄉二元對立的戶籍制度,進一步的為農民的增收創造條件,鼓勵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通過自由選擇職業和工種的方式來獲得收入。第二,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注意因勢利導,鼓勵先富帶動后富,尤其是通過務農,經商等方式獲得第一桶金的農民,可以發揮自己的力量投入到農村的進一步建設當中,依靠農民自身的力量來拓展多渠道的城鄉建設模式,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當中資金籌措的問題。第三,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對農村目前的經濟結構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引導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通過創新發展方式,提高科學技術等手段,切實地降低農民的負擔,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并且制定相應的農產品保護政策,以推動農民的增產增收。
(三)加強農業技術培訓
第一,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發揮農業技術科學展的導向作用,使農民建立技術化農業發展的信息,提升農民的科學種植,從而提升單位面積的種植產量以及單位出欄率,提升農民的投資收入與勞動收入。
第二,加快農機農藝的結合,使機械生產作業的觀念深入人心,使農民樹立終身學習意識,提升對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掌握水平。利用土地流轉制度的利好政策,加深農民對于土地集中經營的認識水平,引導農民加入到當地的龍頭企業種植加工當中去。鼓勵農村具有先進種植養殖水平的“大戶”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帶動更多農民致富。
第三,建設“電商+龍頭企業+農戶”的合作發展形勢,鼓勵電商直播、電商物流等新形勢在農村發展,提升農民的收入形勢,發展多樣化的種植養殖和經營,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發展體系。
結論:綜上所述,我國農民增產增收問題是一項復雜的問題,涉及到農業的制度保障問題,市場的調整問題以及農產品的價格定價問題,因而在未來的過程當中,政府的管理人員要從復雜的環境入手。引導農民適應市場的變化,樹立導向意識和靈活意識,并且依據市場的風險,建立相映的合作組織,成立農業發展的品牌,以應對市場的沖擊。進一步健全和保障農業的發展空間,拓展農民的收入,制定合適的價格機制,解決城鄉二元制的沖突性問題,為農民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政策保障。
參考文獻
[1]張小青,儲亮,張和蘭,許海霞,闕海燕.海安市省級綠色優質農產品小麥基地建設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農家參謀,2020(24):20+42.
[2]馬萍.米東區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新舉措[J].農家參謀,2020(20):3.
[3]王良健,劉貞,張薇,李晗,劉炎.限制開發區政策調整對農民增產增收的影響研究[J].地理研究,2020,39(10):2268-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