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刑事責任年齡的爭論長期存在,但各方觀點時常偏離法學的軌跡,誤陷于價值觀的相互爭辯。究其原因,緣于我國法學長期以來對于邏輯分析的不夠重視,以及對科學的方法論缺乏足夠了解。
關鍵詞:刑事責任年齡;邏輯;方法論
現代意義的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產生于歐洲啟蒙運動,又隨19世紀心理學的產生不斷豐富。這往往令人產生錯覺:刑事責任年齡是近現代文明和法治社會的產物,其規定和理念具有天然的合法性、科學性和穩定性。受其影響,在刑事責任年齡的調整及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等問題上,爭論雙方時常陷入邏輯誤區,難以有效指導法治實踐。正確認識刑事責任年齡,首先應考查其研究方法,邏輯分析則是貫穿始終的基礎方法。
一、刑事責任年齡的發端
基于現有資料,刑事責任年齡在我國最早見于《周禮》中的三赦之法;在西方,一般認為最早見于古羅馬《十二銅表法》中適婚人的規定。若以此為起點至啟蒙運動前,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普遍存在于世界的不同文化區域。但因此認為刑事責任年齡的產生晚于刑事法律的產生,則缺乏足夠的邏輯根據。在進一步的考古學證據和人類學研究出現之前,我們仍可基于經驗與邏輯,對刑事責任年齡的發端做一些合理推斷。
首先應明確的是,成年與未成年的劃分,從來不存在普適的標準。因此,古代不同文化區域普遍存在的刑事責任年齡,不是出自各自獨特的價值標準,而是出自人類共同的生活經驗,即:受客觀因素的限制,未成年人與高齡老人等特殊人群,其智能與體能有限,預謀和實施能力有限,運用工具(武器)延伸的能力也有限,即便存在例外,總體而言對他人和社會的危險性偏小。因此,將未成年人、高齡老人等與一般人的作惡行為區別對待,易于為民眾理解和期待,也利于維護統治者形象。有刑事責任必有刑事責任的排除,而刑事責任年齡是最不易出現例外,也最容易首先考慮到的情況。綜上可以推斷,刑事責任年齡的產生,未必晚于刑事法律的產生,而是有可能同時產生。
二、正確辨別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
按科學的狹義定義,尤其按最嚴格的科學方法論的定義,法學不屬于科學范疇——這是常識,盡管時常有學者試圖否認這一點。但正如其他社會學科一樣,這并不妨礙法學在可能的范圍內合理運用科學方法。還有的學者將法學定義為社會科學,闡述的理由卻是在盡力向自然科學的方法和特征靠攏。這本為應然之事,但有的學者對科學方法論缺乏足夠的了解,或是片面借用科學概念,引申出似是而非的觀點。探討刑事責任年齡問題時常見此類情況,例如:調整刑事責任年齡會對青少年犯罪產生什么影響?這是一個實證問題,首先需要基于一定的標準確立對照的參數,可以是某種公認的標準,或是特定區域不同時期的參數組;其次設定時間間隔,選擇定量與定性觀察的方法步驟;還有對觀察獲得的數據和描述進行分析,排除不相關因素,或是考慮到必要參數獲取不全面而不得出結論等。但就現有的文獻來看并非如此,往往跳過實證,直接給出論點。有的學者引用國外的調查,但至少從引用的內容看,其科學性值得懷疑。如劉俊杰在《論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起點的不可行性》中所稱,“一項由賓夕法尼亞大學馬汶·沃爾夫岡教授主持的少年犯罪跟蹤調查……證明,逮捕和判刑都沒能對實施嚴重犯罪的少年成為累犯產生阻遏作用。事實上,愈是嚴厲的懲罰,愈有可能使他們再犯?!睆囊脙热轃o法得知: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這項調查,如何選取研究參數,如何證明逮捕和判刑對重罪少年再犯罪的作用是阻遏,促進還是毫無?跟蹤調查的對象是否跨性別、種族、階層?重罪少年再犯罪的情況差異有多大?原因分析是否準確?是否將家庭背景、受教育狀況、經濟狀況等作為必要因素全部涵蓋?等等。更遑論如何得出“愈是嚴厲的懲罰,愈有可能使他們再犯”的結論。也許調查者做到了充分全面的考量,但引用者并不清楚一項調查的科學性應如何體現??傊?,縱觀相關文獻,無論觀點如何,多將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混淆,用預設的價值判斷取代了科學性的事實判斷。
三、謹慎引用心理學觀點
與法學類似,心理學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精神活動,其中有些具有一定的模式,能夠運用包括統計學在內的方法進行研究,但更多的則難以通過現有科學方法確定。所以心理學有大量定性的描述,甚至假說。更不用說坊間充斥的所謂心理學觀點。作為法學研究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科學常識和素養,憑個人偏見引用一些所謂心理學的觀點,是令人尷尬的。在刑事責任年齡問題上的一個典型例子是:以某些關于心理成熟的說法為依據,判定調整刑事責任年齡的合理性。如前所述,成年與未成年的劃分包含諸多復雜的環境和文化因素,心理學從未對人的心理成熟給出統一的定義,更不可能提供任何科學的標準。用這種遠不成熟的學說去判斷當代未成年人的生理與心理發育狀況?這嚴重偏離了法學的嚴謹,近乎偽科學了。
四、合理區分刑事責任年齡與未成年人保護
如前所述,成年與未成年的區分,并非如液體的沸點般是某種確定的客觀規律,而是多因素作用下的文化現象,因此從原理上講,根據多方面因素的變化情況,適當調整刑事責任年齡以相適應,是可能且合理的。哪些因素決定一個國家的刑事責任年齡?這些因素是否已經有了顯著變化?這些問題屬于事實判斷;另一方面,對未成年人應當予以更多的保護,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普遍共識,這屬于價值判斷。兩者的性質截然不同。
從國家親權理論到少年司法制度,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已有不短的歷史,形成了相當的共識并體現于法律制度中。從邏輯上講,刑事責任年齡調整與未成年人保護分屬不同范疇,不存在重合(惡意補足年齡原則僅為特殊情況下的變通)。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刑事責任年齡的調整也許會影響對成年與否的區分,但不會影響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有的學者就此方面提出種種不合邏輯的觀點,值得我們注意。
參考文獻
[1]馬克昌主編:《刑法通論》,武漢大學出版。
[2]張明楷著:《刑法學》,法律出版社 第 2 版。
[3] 余茵竹:《刑事責任年齡的科學探究》,載《昆明民族干部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
[4]劉俊杰:《論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起點的不可行性》,載《青年法苑》2020年第7期。
[5]張寒玉、王英:《應對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問題之制度建構與完善》,載《青少年犯罪問題》2016年第 1 期。
作者簡介:
吳孟川,1979年10月,男,漢族,樂山市,研究生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攀枝花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