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社會學的空間轉向使空間成為城市社會學研究的重點和前沿,空間研究成為了城市社會學的重要分支??臻g不只是一種自然空間,更是一種社會空間,具有豐富的社會內涵。近半世紀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突出的城市問題也越來越多,更需要社會空間在理論和實踐上對城市治理和城市運動有較強的解釋力。而近幾年興起的城市生活圈規劃是以城市治理為主題的城市規劃,為城市治理提供了基礎,使人們的行為和空間緊密結合、相互作用。本文以長春市吉柴社區15分鐘生活圈為例,解讀生活圈是居民日?;顒铀鶚嫵傻目臻g范圍,進一步指出社區生活圈與城市空間發展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城市社會學;空間研究;15分鐘生活圈
一、城市社會學的空間研究
時間和空間作為社會發展中的兩個維度,整合在同一個社會過程中。但是在研究過程中,空間研究逐漸被人們所忽視。空間,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空間、地理空間,它對于社會學研究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社會空間,具有豐富的社會內涵和社會意義。從城市社會學的學科歷史發展來看,它一直離不開對空間的研究。社會空間視角由城市社會學家高特第納和享切森在《新城市社會學》一書中首次提出。自此空間研究成為了城市社會學的重要分支,社會空間的范式成為了城市社會學研究的重要取向。[8]吉登斯在《社會的構成》的著作中強烈批評西方社會理論對時空問題的忽視,他認為大多數社會分析學者僅將時間和空間看作行動的環境,社會系統的時空才是社會理論的核心。[1]20世紀中期以來,社會學的空間轉向使空間具有了豐富的社會內涵和社會意義,空間成為了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跨學科的重要研究議題。[6]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空間在理論和實踐上對城市治理和城市規劃有著較強的解釋力。城市生活圈的規劃為城市治理提供了基礎,使人們的行為和空間緊密結合。生活圈是居民日常活動所構成的空間范圍,生活圈的規劃有利于反映空間的社會屬性,精準對接居民的需求,提升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與滿意度。本文基于此以長春市吉柴社區的15分鐘生活圈為例,進一步闡釋社區、空間與城市社會學的關系。
二、吉柴社區的15分鐘生活圈
吉柴社區位于吉林省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東盛大街以西,和順街以東,榮光路以北,東新路以南,轄區面積0.95平方公里。區域內有94棟樓房、5棟平房,多為上世紀50年代初興建的“蘇式”建筑;有215個居民組、5222戶居民,人口15375人,其中80%為原吉林柴油機廠的職工和家屬,吉柴社區也因此而得名。吉柴社區現有居民樓94棟,全部為開放式生活小區,社區承擔的社會管理任務繁重。經作者調查發現吉柴社區的網格化管理使社區規劃突破了傳統的物理空間,實現了社區服務的精細化管理,也實現了行為空間與社會空間的聯系。
為了進一步加強社區的管理和服務,社區實行了15分鐘生活圈計劃,在社區大門展示15分鐘生活圈的示意圖(見圖一)。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居民區的規劃顯然已經跟不上城市過快的腳步,15分鐘生活圈成為了社區規劃建設關注的熱點。劉云剛認為城鄉治理的空間基礎是對城市進行生活圈規劃,這有利于城市社會的進步并發揮城鄉管制中的各個主題的作用。[12]所以從居民設施需求在社區周邊日?;顒映霭l,以時空行為揭示的居民需求為核心,是城市規劃的重中之重。[13]因此住房城鄉建設部2018年發布的新版《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中將15分鐘生活圈居住區作為居民區規劃和設施配置的核心對象。[4]
關于城市生活圈概念的界定,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一些解讀。袁家冬等人認為日常生活圈指城市居民的各種日常生活所涉及的空間范圍,它是一個城市的實質性城市化區域,也是一種功能性的城市地域系統。[14]程蓉認為應該涉及到社區層面,生活圈應該包括社區,指出居民以家為中心,居民一日開展包括購物、休閑、通勤(學)、社會交往等各種活動所構成的行為和空間范圍。[16]這也突出了作為主體的人的行為與社區空間的相互作用。柴彥威指出城市生活圈一般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滿足居民日?;净顒有枨蟮纳鐓^生活圈,特點在于涉及的活動頻率高發、持續時間較短,僅圍繞居住空間及周邊展開。我們看圖1就可以看出,吉柴社區15分鐘生活圈以社區為中心,包括了步行行為空間的基本需求,包括診所、銀行、學校、公共衛生間等基本的需要。第二類是包含居民通勤及工作的通勤生活圈。第三類包含了滿足居民偶發性活動的擴展生活圈,并以都市圈為生活圈的空間范圍,從社區的15分鐘示意圖也可以發現有社區小廣場、農貿市場、城市避難所等的存在。吉柴社區的15分鐘生活圈示意圖展示了社區居民行為空間的基本需求,在規劃的基礎上利于展開空間的實踐,也利于城市空間的發展和治理整合。
三、總結:從社區生活圈來看城市空間發展
空間具有社會性和物質性,對于物質性來說,它可能指一些實體物質,如高樓大廈等等,但從社會性來說,城市空間結構與社會結構是同一的。社會中不同的功能和要素生產出各種具有實質性內容的空間,它們一起構成了城市空間。[18]15分鐘社區生活圈以時空對城市社會空間進行一種規劃,利于社區空間要素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進一步推動城市社會的治理和實踐。
生活圈規劃的對象是居民日常生活空間,較多的是居民的行為空間,而生活就是參與空間的社會生產。通過對社區生活圈的規劃,一方面是為了提升城市治理的空間,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另一方面是通過行為與空間的結合,優化城市空間的規劃,通過對一些基礎設施的考察來滿足居民在城市中的各種需求,提高對城市包括對社區的歸屬感和滿意度。從社區生活圈的規劃來看整個城市的空間發展,才會利于城市在過快的進程中發展,不會出現過多的城市問題,也利于城市治理和改革。
李萌指出,城市生活圈體系的劃分是以行為作為基礎的,所以空間的劃分的標準是相對的、有彈性的,它是會隨著人群的性質和社區的性質發生變化,因此將以社區為中心的15分鐘步行的可達范圍作為社區生活圈的邊界不應該是所以社區統一的標準。[15]雖然城市社會中以中青年人群為主體,但是隨著城鎮化的持續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要在城市社區生活圈的空間規劃中考慮一些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的需要,使空間范圍的劃分有彈性。其次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普及,虛擬社區興起并作用于現實社區,在此背景下的城市空間發展和規劃應該重視虛擬社區的作用。隨著城市和社會的發展,未來的空間發展的形式也會隨之變化,這對于城市治理和城市規劃方面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可以發現社會學的空間轉向使空間成為城市社會學研究的重點和前沿,空間研究成為了城市社會學的重要分支??臻g不只是一種自然空間,更是一種社會空間,具有豐富的社會內涵。近半世紀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突出的城市問題也越來越多,更需要社會空間在理論和實踐上對城市治理和城市運動有較強的解釋力。而近幾年興起的城市生活圈規劃是以城市治理為主題的城市規劃,為城市治理提供了基礎,使人們的行為和空間緊密結合、相互作用。通過社區生活圈與居民行為及空間的結合,我們可以看到未來城市治理和城市規劃會展示出新的活力,社會空間視角在城市社會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英)格利高里,厄里. 社會關系與空間結構[M].北京師范大學,2011:1.
[2]齊美爾.社會學---關于社會化形式的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463.
[3]鄭也夫.城市社會學[M].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78.
[4]中華人民共和國住居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50180-2018 )[S]. 2018.
[5]帕克等著.城市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文集[C].華夏出版社,1987:03
[6]謝熠,羅瑋. 城市空間社會學:溯源與拓展[J]. 荊楚學刊,2015(08).
[7]張品. 社區、空間與城市社會學 ——再議城市社會學的研究對象[J].理論月刊,2016(11).
[8]司敏.”社會空間視角”:當代城市社會學研究的新視角[J]社會,2004 (05).
[9]李秀玲,秦龍.“空間生產”思想:從馬克思經列斐伏爾到哈維[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5).
[10]魏偉.都市運動研究:理論傳統的界定和中國經驗的嵌入[J].社會,2008(01).
[12]劉云剛,侯璐璐.基于生活圈的城鄉管治理論研究[J].上海城市規化,2016(02).
[13]柴彥威,李春江. 城市生活圈規劃:從研究到實踐[J].城市規劃,2019(05).
[14]袁家冬,孫振杰,張娜等.基于“日常生活圈”的我國城市地域系統的重建[J].地理科學,2005(1).
[15]李萌.基于居民行為需求特征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對策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17(01).
[16]程蓉.以提品質促實施為導向的上海巧分鐘社區生活圈的規劃和實踐[J].上海城市規劃,2018(02).
[17]柴彥威,譚一治,申悅路等.行為互動理論構建的基本思路[J].2017,36(1 0).
[18]張品.何謂“空間”---一種來自城市社會學學科的考慮[J].前沿,2011(15).
作者簡介 吳姍,女,漢族,黑龍江省牡丹江人,碩士在讀,單位: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研究方向:文化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