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當前社會在發展,生活水平在提高,越來越多的婚戀問題也逐漸凸現出來,在電視熒屏中,婚姻生活及婚姻問題成為了經久不衰的話題,這也導致更多的年輕人在觀看后越發的不敢結婚、不敢嘗試婚姻生活。
一、婚戀問題原因
(一)婚姻年齡越來越大
當下不少年輕人讀完大學,還要繼續讀研、讀博,等到畢業時將近30歲,然后緊接著就要考慮到進行工作,謀劃個人事業發展道路,事業有了一定起色后,還要競爭職位,爭取更高的收入,穩定工作崗位,因為工作壓力,當考慮到婚姻時已經33左右,條件好的,尋找異性還相對容易,但是生活起色不大的,尋找異性伴侶不易,找到后又要面對彩禮、買房、買車等各類硬實力開銷,就像大浪淘沙,往往會嚇退很多人,真正找到合適的伴侶,開始婚姻生活,有的已經接近中年。
(二)“交際圈”太小
從社會層面來看,普遍的大齡青年通過婚戀網站或社會婚戀服務機構尋求異性,設計到各類生活問題成功了較低,從家庭角度來看,受傳統婚姻觀念的阻礙較多,經濟實力不足,在擇偶時,因“談戀愛、結婚經濟成本高,自己的收入、居住等不能支持”等方面原因受到束縛較大;從個人角度來看,擇偶觀念發生變化,交往戀愛能力不足,受到工作干擾等也是造成婚戀問題的一大因素,在戀愛過程中要考慮性格人品、雙方的感情緣分、外貌形象、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多種因素,并有一部分人不懂得接納他人,不愿意承擔家庭責任,還不具備婚戀能力,或是因工作壓力太大,難以抽出時間來交際等,造成了當代婚戀問題。
(三)婚戀教育出現了偏差
當代青年的擇偶標準越來越多,要注重配偶的性格人品等內涵性的標準,同時還要注重對方學歷、身體狀況、年齡等因素,一些非理性的標準如“以貌取人、選擇配偶猶豫不決“等,同時在現實生活中,青年工作時間長,職業壓力大,沒有足夠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尋找對象、經營感情、維護關系,從而陷入“婚戀難”的窘境。此外,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往往有不同的習慣和規則。長大后,小時候形成的“隱形的內在誓言”,有時會讓部分青年在與人交往時,產生不適甚至矛盾。
二、解決婚戀問題的方法
(一)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念
類似“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婚姻是可有可無的”之類的認知偏差是需要糾正的,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愛情需要共同經營、幸福需要雙方努力等,更應成為婚戀規劃的“指導原則”。婚戀自由也不代表自己可以任性所為,常言道,戀愛是兩個人的事,婚姻則是兩家人的事,兩代人之間婚戀觀念存在差異是必然,保證家庭關系和諧,父母的經驗和建議也需要認真參考,除非你已決定固執己見,以強勢和父母“斗爭”一番,并做好收拾“殘局”的準備。
(二)認識自己,提高和異性交往的能力。
認識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性格,清楚自己的“三觀”,在和異性朋友交流時,才能提高溝通效率,快速匹配目標人選,最怕毫無主見,迷迷糊糊去相親,不知道什么叫“適合”,又或者高估自己,高不成低不就,錯過最佳擇偶時間。對于性格內向的人來說,更要走出心理“舒適區”,改變自己的習慣,主動認識新朋友,學習和提升同異性交往的能力。所謂“出路”,即走出家門主動找路,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在發展興趣愛好、拓寬交際范圍中,尋找和結識更多的異性。
(三)提高社會支持的力度。
加快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簡化遷戶、落戶手續,如推行戶口遷移一站式辦理;完善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加強對青年生育、撫育的經濟支持;加大對女性青年在孕期、育期和哺乳期的保障。積極創辦免費培訓課程,為青年就業創業開展培訓,加大對青年創業資金扶持,提高青年婚戀必備的能力素質和經濟基礎。組織單身青年參加各類集體活動,拓展社交圈。依托民政、衛生計生、司法等專業力量,向青年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婚戀能力咨詢、婚戀調解等服務;依托行業協會、高校、社會機構等力量,組建專家團隊,為青年婚戀工作發揮“智庫”作用。積極開展婚育文化教育。相關部門積極開展青年性健康、婚前保健、生育知識等宣傳活動,引導青年主動做好婚前、孕前和產前醫學檢查。
(四)擺脫“完美主義”的魔咒,告別“外貌協會會員”的身份
在更多的交流和相處中,增進對彼此性格合適與否的了解,果斷、及時作出合理的決策,否則,就會落入“選擇困難”“選擇無能”的狀態中,讓本屬于自己的緣分一再錯過。年輕人只有對自己的婚姻負責,主動尋找、學習和提升,那個對的人才會及早出現。
老話常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其實,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婚姻更是一種戰略投資,婚姻失敗,離婚就直接意味著財產的分割,不管是對男性,還是對女性而言,都是如此。當然,婚姻也是一種超經濟的行為,不是單一的投資與收益這么簡單,還需要進行多維度、多方面的考量。畢竟,兩個人談戀愛的時候是單點對單點的溝通,彼此的關系比較簡單,而一旦決定結婚,兩個人在一起生活,其實就成了兩家人之間的并購。因為關起門來,回歸家庭生活,雙方都會裹挾著彼此家庭的基因、習慣,乃至思維模式。它應該形成一套融合相親、戀愛、結婚、感情維系和法律援助等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并且在直面批評和修正中不斷地完善,從而給年輕人提供一些引導和啟示。或許整個教育系統對于婚姻幸福的關注、研究和把握還不夠,無法形成有針對性、切合實際需要的課程體系,自然缺乏講授這門課的自信,又或者主觀上認為,婚姻幸福只是家庭和個人的事情,不必作為一門正規的課程系統來教授。但從提高社會總體幸福指數上來,教育不應該對此視而不見。我們在爭論法律規定是否對離婚自由產生限制的同時,也不妨從源頭上反思一下,教育對于年輕人的婚戀規劃究竟還能夠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