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王藝晗
摘要:隨著海洋開發活動的縱深發展,隨之而來的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愈演愈烈。海洋生態補償制度是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但我國相關立法嚴重缺失,導致實踐缺乏法律依據而無法順利開展。擁有著200萬平方公里海域的海南省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應當響應《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的號召,率先出臺海洋生態補償地方性法規,助推海南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為海洋生態補償的實踐提供法律依據,為國家層面的海洋生態補償立法探明道路。
關鍵詞:海洋生態補償;生態文明試驗區;法律制度
一、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定義
生態文明的實質是社會文明的一種,是社會文明在生態領域的具體化。人類文明進步的過程必然會導致生態環境受到負面影響。人類必須積極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建立一個良好的正、負面影響平衡機制,不以生態環境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犧牲品。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是堅持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和保護相統一”“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等重要理念,開創一條符合生態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發展戰略道路。
尊重生態規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內在要求。人類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在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下發展人類文明,而生態文明又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所以生態文明不僅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保障,也是人類文明所追求的結果。
二、海洋生態補償在生態文明試驗區中的重要地位
2019年5月1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要求通過建設生態文明試驗區優化海南的生態環境質量,同時提高大眾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切實可行的法治作為基石。法治是規制人們行為的手段,只有在法治的保障下,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才會變強,才能徹底地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建設是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思路具體化。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學科多、領域廣,需要各方面的專業人才齊心協力,大膽闖、大膽試,在生態文明試驗區的背景下建立起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
從戰略定位而言,生態文明試驗區應當體現出貫徹綠色原則、開展生態制度建設及實現生態價值等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試驗”顧名思義應理解為走在前面,海南省作為生態文明試驗區還應當結合自身的特色(擁有200萬平方公里海域)率先構建對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起著重要作用的海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為國家層面的海洋生態補償立法探明道路。
三、如何構建生態文明試驗區中的海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
(一)厘清海洋生態補償的概念
我國對于海洋生態補償的理論研究還在起步階段,對其基本概念的認識和理解還不到位。要明確海洋生態補償主體、客體之間的權力義務關系,厘清海洋生態補償的概念是關鍵。海洋生態補償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概念,在不同的學科領域有著不同的理解。在法學領域,主要是從公平正義理論、權利義務相一致原理、功能目的論等角度來研究,強調生態補償是一種合法且合理的利益調整機制。①
(二)明確海洋生態補償的主體和受償對象
海洋生態補償的主要目的是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其方式主要是明確權利義務關系,并通過一定規則實現權利人和義務人經濟利益的調節。因此,明確海洋生態補償的主體和受償對象是實現以生態補償方式保護海洋生態化環境的關鍵。對于海洋生態補償的責任負擔與付費主體而言,海洋生態保有及改善的受益者(海洋生態環境負外部性產生者)、海洋污染者、海洋生態破壞者是其中的特定主體。②但海洋生態保有及改善的受益者的范圍難以界定,需要建立合理的規則體系來確定。例如改善一片海域的生態環境,距離海岸線多遠的居民應當屬于受益者?這就需要結合其他學科研究制定出合理的法律規則作為指引。
(三)制定海洋生態補償標準
科學、合理的生態補償標準是海洋生態補償得以有效實施的前提。③但是,海洋生態功能復雜多樣,補償標準很難直接量化。所以,這就需要利用科學的方法形成完善的法律體系來確定切實可行的補償標準,從而實現補償主體和補償對象之間的公平。《海洋環境保護法》中對于海洋生態補償的規定比較寬泛,補償標準不明確,所以在實踐中操作性不強,導致海洋生態補償制度難以發揮其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作用。
(四)多元化海洋生態補償方式
民法中的補償主要指經濟補償。但對于海洋生態補償來說,單純的經濟補償過于局限。需要更多靈活多樣的補償方式才能適應海洋生態補償的制度需求。多樣化的補償方式是實現這一制度的具體表現,對于落實這項制度來說至關重要。但在這項制度的探索初期,經濟補償應當作為主要補償方式。例如,游客購買海洋景區的門票,實則是對海洋生態環境的一種經濟補償。在經濟補償之外,我們應當積極探索其他補償方式。例如,政策補償、智力補償、資源補償、生境補償等。筆者認為資源補償是一種非常適合海洋生態的補償方式,保有及改善海洋生態的價值往往難以用金錢衡量,資源補償即直接用資源彌補保有者或改善者的資源損失,省去了換算成金錢的難度和成本,同時也避免了換算成經濟補償的過量或短缺,更能體現出海洋生態補償制度的公平性。政策補償往往具有很強的指引作用,例如政府對環境友好型產業出臺稅收優惠的政策,在主動踐行生態補償制度的同時也在鼓勵環境友好型產業的發展。
(五)海南省海洋生態補償法規的構建
我國對于海洋生態補償的探索仍屬于初級階段。沒有具體完善的法律制度來保障海洋生態補償的實施。作為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海南應當“大膽闖、大膽試”,響應《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建立生態保護補償地方性法規的號召。在明確海洋生態保護補償的概念、補償主體、受償對象、補償標準、補償方式等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海南自身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情況等因素建立起適合海南的并且切實可行的法律制度。海洋生態補償制度是公平、正義、和諧、科學、法治的體現,將有效地實現人類與海洋生態環境的和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程功舜:《海洋生態補償的法律內涵及制度構建》,載《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2]黃秀蓉、鈄曉東:《海洋生態補償概念及其內涵辨析》,載《生態經濟》2016年第11期。
[3]唐俐:《南海海洋生態補償法律問題探析》,載《法學雜志》2010年第1期。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田野(1994年),男,漢族,山西太原,碩士在讀。民商法方向,海南大學法學院,海南省海口市,570208
第二作者:王藝晗(1995年),女,漢族,山東威海,碩士在讀。經濟法方向,海南大學法學院,海南省海口市,570228
1程功舜:《海洋生態補償的法律內涵及制度構建》,載《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第123頁。
2黃秀蓉、鈄曉東:《海洋生態補償概念及其內涵辨析》,載《生態經濟》2016年第11期,第172頁。
[]3唐俐:《南海海洋生態補償法律問題探析》,載《法學雜志》2010年第1期,第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