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潤昊 趙凌銳 師英杰
摘要:“海口朝陽近,青州春氣多”,美的地方都有故事,而最憶是鄉愁。青州,就是這樣一座令人神往而沉思的古城。從聲名顯赫的古九州之一,到蓬蓬勃發的未來之城,古城青州的當代綻放,是厚積而薄發的。而赤子之心,總有筆墨不可承受之重,沒有先人的厚德求是,就沒有青州的今天;沒有今人的載物篤行,就沒有青州的明天。
關鍵詞:青州;海岱;花都;天時地利;未來之城
滄海桑田,地覆天翻。海岱膏沃,水沛物繁。
東夷先人,耕獵其間。禹分九州,東土為先。
可以說,本人的全部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都源于我的家鄉,一座令人沉思的歷史文化名城——青州。
青州,作為古代中國行政研究無法回避的一顆“明珠”,其史學記錄卷帙浩繁,多說無益,便不再贅述。我們索性首尾相接,探一探青州史前之淵源,賞一賞青州傳世之“遺珠”,不亦樂乎?
一、大道之始
“海口朝陽近,青州春氣多”,因地處東海和泰山之間,位于中國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故名“青州”。凡是來過古城抑或有所耳聞的人們,都會將的印跡。那么,何謂海岱?
《書·禹貢》中記載“海岱惟青州。”孔傳:“東北據海,西南距岱。”唐代大詩人杜甫《登兗州城樓》詩云:“浮云連海岱,平野入青徐。”
青州云門山,5A級旅游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平原拔笏,松蔭蓋足,山雖不高而有千仞之勢,自古為魯中名山。夏秋時節,云霧繚繞,穿洞而過,如滾滾波濤,將山頂廟宇托于其上,若隱若現,虛無縹緲,宛若仙境,蔚為壯觀,謂之"云門",或稱"云門仙境"。
借地利之便,筆者從小數游云門山,百游不厭。山路攀緣,行至山腰,在一座隱蔽的洞窟旁,現一處四字石刻——“海岱雄風”,通體蔚藍,蒼勁有力。起初好奇,若按典籍考慮,“海岱”乃是古青州舊稱,為何要在這偏安一隅的云門山陰標榜呢?山里人說道,“山海為岱,海落山出”,我恍然大悟,這便是滄海桑田的意味了。
后尋訪古籍名家,果然得出一結論:青州(今山東全境),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經地質、天候等自然偉力之塑造,出海為山,風蝕為川,海岱山川,合為青州。
知曉了云門山脈之來由,古青州的大道之始,便可見一斑了:
南指江淮,北探渤海,
東控蓬瀛,西扼中原。
群峰巍峨,列岫參差,
疊山萬狀,負氣爭高。
泱泱乎大國之烈,
浩浩乎雄州之風。
二、大浪淘金
到這個環節諸君當猜到,大概要堆砌家鄉特色了,什么風土人情、古跡名勝、一代天驕、當世名流,可惜筆者不好按套路出牌,如數家珍卻不再嚼蠟。
竊以為,與其盤點青州歷史上出過多少名人,不如說說今天的青州記住了什么人:賈思勰、李清照、范仲淹、王曾、 雪蓑、朱佑楎(hui)、趙秉忠、馮溥。前面幾位如雷貫耳、無需多言,后幾位當著重介紹,雪蓑乃明代隱士,云門大壽便出自其手。朱佑楎是大明衡王,云門獻壽便是雪蓑給這位王爺的壽禮,二人私交甚好。趙秉忠是晚明狀元,單論功績,實難與王曾、范文正公比肩,中國歷史上有770余位狀元,這個青州人之所以力壓群芳、脫穎而出,是因為當世唯一留存的殿試狀元卷——《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大浪淘沙,去偽存金,這難道不令世人稱道嗎?青州人怎能不為之自豪。馮溥(馮國老)自然鼎鼎大名,偶園主人,康熙重臣。馮氏家族百代興旺、賢臣輩出,不愧被今天偶園街林立的牌坊所稱頌——柱國棟梁。1
不只“人杰”,而且“地靈”。來賞賞古城最鮮活的名片吧——花卉。
花博會,全稱中國花卉博覽會,始辦于1987年,是我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影響最廣的國家級花事盛會,被稱為中國花卉界的"奧林匹克"。自第七屆花博會起,青州作為特別展區,一年一度召開花博盛會,從規模、影響上都已大大加深,正在向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逐漸成為農業增收、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
從地理上看,青州坐落于膠州灣沿岸的濰坊腹地,順海岸線形成天然的“凹”字地形,坐西南朝東北,背山而面水,這種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勢,讓青州在寒冷的冬季,有效接受東北季風的吹拂,多地形雨,降水豐沛,讓青州發展花卉產業在自然條件上得天獨厚。2
從歷史上來說,青州城俗稱“臥牛城”。鳥瞰古城,那蜿蜒曲折十三華里有余的城墻所勾畫出的輪廓,極象一頭首朝西南、尾向東北、臥在南陽河與云門山之間雄健的大牦牛。這就是臥牛城的來歷,至今城內賣豆腐有不敲梆子的習慣,據說怕是驚擾了臥牛,可見青州作為臥牛城的文化風情是多么濃厚。3
說來也怪,青州文化底蘊豐厚,工業歷史卻不出彩,既然是“臥牛城”,不如順其自然以旅游業為主,發揮其自然地理優勢,尋找歷史文化與現代審美的最優接口,“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唯此忘憂物,疑是仙客來。仙客來便是青州的市花;東方花都,便是青州通達古今的最優方案。
三、大器晚成
我認為青州是座未來之城,不僅因為它的文化儲備豐厚多元,更由于它尚待挖掘且潛力巨大的文化產能。要知道文化或者文化產品的功用是有層次的,舉書畫一例來說:
青州書畫的第一步:發現文化。從云門山摩崖石刻,到龍興寺碑碣篆刻,再到潛藏民間的珍寶絕品,可以說書畫素材俯拾皆是,崇文尚墨的書畫氣息聞名遐邇;第二步,發掘文化。從一年一度的“翰墨青州”國際書畫展,到大明衡王府書畫交易市場,名家云集、群英薈萃,青州成為當代中國書畫人才走向市場的試金石;第三步,傳承文化。從根本上講,傳承依靠教育,而且是規范的納入考量的書畫教育。
青州,從一個地跨海岱的東方雄州,到如今的縣級市,的確令人嘆息沉思。而嘆息之后,是不是還要朝前看?我們不應該詛咒它的過去,因為它至少曾經美麗;我們必須負重前行,因為未來之城,往往大器晚成。
筆者不想做任何的旅游宣傳和自吹自擂,相比于錦上添花,我更看重雪中送炭:
朗朗乾坤,那天地大了去了;
百廢待興,我輩定大有可為。
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叫做: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參考文獻
[1]一畝三分地.青州云門山[R].360問答, 2013:9-10.
[2]成長路上你和我.東方海上絲綢之路—青州[R].百度論壇, 2019:3-5.
[3]華信頤養園.青州花卉[R].百度百科, 2016:1-4.
[4]佚名.山東濰坊青州市歷史沿革[J]小康,2019,11.
[5]紅三葉.青州地理發現(李守力)[J]風水,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