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錦凱,張立杰,2
(1.新疆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2.新疆大學 紡織與服裝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紡織產業是我國傳統優勢產業,自古以來扮演著提高國際競爭力、穩定民生、改善經濟等重要角色[1]。2005年紡織品配額制度的取消給中國紡織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中國紡織產業發展潛能不斷釋放,國際競爭力日益提高。2018年,我國紡織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91 萬,平均用工人數331.8 萬人次,占工業總人數4.2%,累計實現利潤1 265.3 億元,占工業利潤總額1.9%[2],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宏觀經濟“穩增長”持續發力。
當前,我國紡織產業發展環境逐步嚴峻,國內生產成本不斷攀升,減污壓力持續加大,國際貿易摩擦、貨幣流動性收縮等不穩定因素仍然存在,紡織產業依靠要素驅動發展的傳統方式亟待轉變,提高生產率成為紡織產業做優做強的著力點。
本文以我國大部分地區紡織產業為研究對象,利用三階段DEA-Malmquist指數模型及Tobit模型對我國紡織產業生產率增長因素進行分析,從紡織產業外部環境因素、產業內部因素兩方面考察各類因素對紡織產業生產率的影響機制,從而推動我國紡織產業持續優化。
國外對“生產率”的研究起步較早,最初Solow[3]基于C-D 生產函數提出索羅余值,即產出增長中非要素增長帶來的部分。在“要素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市場”假設前提下,索羅余值由我們無法測算的影響因素構成,可以近似理解為“技術進步”。隨著研究深入,生產率[4]一詞被提出,其反映每單位生產要素的生產能力,體現了資源配置狀況、勞動者素質、技術水平等因素對生產活動的影響程度。基于算法得出的生產率不能包含所有與生產有關的因素,函數本身也依賴于各種前提假設,這均會造成誤差,若要減小這種誤差,必然要從影響因素和測度方法兩方面不斷優化。隨后眾多學者基于這個思路對生產率的研究進行不斷拓展。Aigner等[5]提出的參數方法(SFA)構建了隨機前沿面,將更多的影響因素考慮在內。Banker[6]構建的非參數DEA(BCC)模型考慮了多產出及要素規模可變性等問題。Fare等[7]將DEA與Malmquist指數結合起來測度生產率的動態變化(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并進一步將其分解為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變化兩部分。Fried等[8]提出三階段DEA模型,剔除了環境因素和隨機干擾因素的影響,進而測得更加客觀的生產率。
綜上所述,對生產率影響因素的處理是估算的重點,也是各種方法依賴的前提假設。產業發展既依賴于經濟、政治、地緣等外部環境因素,又取決于產業屬性、企業發展等內部因素,因此對產業生產率的研究必須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白重恩等[9]認為各因素對生產率的影響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表現為“名義”產出量不變情況下各因素對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或降低的影響。另一方面表現為各因素對投入要素生產力的增加或降低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可能源于技術進步對單位要素生產能力的提升,也可能來自技術效率提高對單位要素生產力的釋放。基于以上兩方面,通過對產業生產率影響因素進行有效處理,更能客觀分析各地產業生產率差異,深入探討各因素對生產率的影響機制。
紡織產業生產率的穩步提高是產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為此眾多學者對紡織生產率進行了測度。Bhaskaran[10]利用DEA模型對印度紡織產業生產率進行測度分析,并進一步探討了印度4個紡織集群地區技術水平差異性。Kapelko等[11]利用Bootstrapped-Malmquist指數方法研究了1995—2004年全球紡織服裝業的生產率變化,并進一步分解了技術進步、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對生產率的貢獻。隨著研究深入,國內外學者逐步把影響因素納入到紡織產業生產率研究體系中。Kouliavtsev等[12]基于39 年數據對美國紡織產業績效和生產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研究了要素替代彈性。Chaffai等[13]利用隨機前沿模型對8個發展中國家的紡織產業技術效率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發現有利的商業環境對紡織產業技術效率存在顯著促進作用。付韶軍[14]研究了出口、FDI對我國紡織服裝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效應,認為二者存在正向技術溢出效應,對全要素生產率的促進作用顯著。呂明元等[15]運用DEA-Tobit 二階段模型研究了紡織產業生態效率及影響因素,認為能源結構和環境規制對紡織產業生態效率存在顯著影響。張建磊等[16]則對產業集聚和紡織產業全要素生產率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產業集聚水平對紡織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有正向作用,但是過度集聚會產生負向作用。
綜上所述,紡織產業生產率的研究不斷豐富,但仍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首先紡織產業生產率的測度往往缺乏對外部環境因素的考慮,這顯然存在一定偏頗。其次研究多局限于紡織產業生產率單一影響因素的分析,缺乏對生產率影響因素的系統討論,各因素的影響機制有待探討。基于此,參考白重恩等[9]的研究,本文從生產率影響因素分類角度出發,將紡織產業生產率影響因素分為外部環境因素和產業內部因素,結合各研究方法假設,選擇三階段DEA-Malmquist指數模型及Tobit模型對我國紡織產業生產率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2.1.1 三階段DEA模型
鑒于經濟、政策等外部環境因素對紡織產業生產率存在較大影響,本文參考Fried等[8]的研究,利用三階段DEA模型對干擾項進行剝離,模型構建如下:
第一階段:傳統DEA模型。考慮投入要素約束和環境保護等因素,本文構建投入導向DEA(BCC)模型對紡織產業生產率進行測度。DEA(BCC)模型十分成熟且比較常見,此處不再敘述。基于模型結果,本文求得各地紡織產業的目標(最佳)投入量,進一步計算得到實際投入量與目標投入量之差,即各地紡織產業投入松弛變量。
第二階段:類似SFA模型。對紡織產業外部環境因素和隨機干擾項的影響進行分析,模型見式(1)。
(1)

(2)

第三階段:變量調整后的DEA模型。經過第二階段調整,可以得出調整后的投入數據。再次利用DEA(BCC)模型對紡織產業進行效率測度。
2.1.2 Malmquist指數模型
為研究紡織產業生產率動態變化過程中的增長因素,本文結合Malmquist指數模型進行動態分析,模型見式(3)。
(3)
式中:Dt為決策單元參照t期技術水平的相對生產效率;M為生產率變動指數,當M>1時,決策單元生產率在t到t+1時期出現增長;當M=1時,保持不變;當M<1時,則出現下降。MEFFCH為技術效率變動指數,表示決策單元在t到t+1時期對生產可能性邊界的追趕程度,當MEFFCH>1時,技術效率出現增長,即產生追趕效應。其中MEFFCH可以進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變動指數和規模效率變動指數。MTECH為技術進步指數,表示t到t+1時期生產前沿面的移動程度,當MTECH>1時,則出現技術進步,即產生增長效應。
2.1.3 Tobit模型
考慮三階段DEA模型測算的紡織生產率值介于0~1之間,本文構建Tobit模型對紡織產業生產率的影響因素進行回歸分析,模型見式(4)。
(4)

2.2.1 投入產出指標
作為傳統制造業,紡織產業生產率依賴于資本和勞動要素的優化配置。本文在文獻[17]的基礎上,選取紡織產業固定資產凈值、從業人員作為投入指標,選取紡織產業銷售產值作為工業產出指標。紡織產業投入產出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紡織產業投入產出指標體系
2.2.2 生產率影響因素指標
2.2.2.1外部環境影響因素
不同因素對紡織產業生產率的影響機制不同。紡織產業外部環境因素需滿足“分離假設”[17-18],即這些因素會對紡織產業生產率產生顯著影響,但是其不在紡織產業主觀可控范圍內,其主要通過對紡織產業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進行干擾,間接地對紡織產業生產率產生影響。分析紡織產業發展環境及生產特點[19],紡織產業生產率外部環境影響因素指標體系見表2。

表2 紡織產業生產率外部環境影響因素指標體系
①經濟發展以人均生產總值來表示。地區經濟越發達,金融市場越活躍,產業發展更易得到資本支持。另一方面,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人力資本流動加速,產業競爭力將成為勞動力流入的主導因素。
②工業結構用第二產業生產總值與生產總值比值表示。地區發展對工業的依賴度越高,工業資本所占比重越大,工業發展更易受到資本青睞。另一方面,工業發達的地區對勞動力的容納能力較強,工業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的投入相對容易。
③對外開放以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占生產總值比值來表示。隨著外商直接投資增加,資本市場逐步規范,資本投入將更加依賴于行業屬性。另一方面,全球化深入給行業擴大規模提供機遇,勞動力投入狀況將取決于規模擴張程度。
④環境規制以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生產總值比值來表示。政府環境規制會對產業發展提出更高要求,促使產業結構優化,資本投入將更具針對性。另一方面,環境規制會在短期內加大企業生產成本,倒逼企業精簡人員,勞動力投入將會更加合理。
2.2.2.2產業內部影響因素
紡織產業內部因素聚焦企業層面,主要通過企業管理和技術應用對生產率產生影響,紡織產業生產率產業內部影響因素指標體系見表3。

表3 紡織產業生產率產業內部影響因素指標體系
①行業競爭以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個數表示。企業個數反映了產業集聚程度,又能反映行業進出難易程度,能夠很好地反映行業市場競爭程度[20]。根據有效競爭理論,行業內充分的競爭有助于刺激企業加強管理和技術應用,從而提高技術效率。然而,因為地區和工業類型不同,市場競爭對資源配置效率及技術效率的提高作用必然存在顯著差異。
②企業規模以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固定資產凈值與企業個數比值表示。企業規模對生產率的影響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工業生產存在顯著的規模經濟,擴大企業規模必然有利于發揮生產要素的邊際效用,降低生產成本[21]。另一方面,當企業規模過大,會造成生產資源閑置,不利于生產率的提高。
③政府支持以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收資本中政府資本所占比重表示。政府資本投入直接反映了政府對行業的金融支持,也間接反映了政府對行業的政策支持。考慮市場化程度和政府效率,地方政府產業政策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程度不一[22],政府支持對產業生產率的影響會存在明顯差異。
④績效水平以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利潤總額與資產總計比值表示。績效水平反映了企業的盈利能力,企業盈利愈多,愈有能力進行技術更新,從而提高企業生產率,但行業存在異質性,績效水平較高的企業將通過多種方式提高企業競爭力,壟斷和盲目擴大生產規模會降低生產率。
⑤技術裝備以規模以上紡織企業流動資產與固定資產比值表示。工業生產依賴于投入要素與技術裝備,技術裝備水平越高,生產率越高[23]。考慮行業屬性和產業生命周期,技術裝備對產業生產率的促進作用會存在差異,流動資產與固定資產發揮的作用也必然存在差異。
⑥技術積累以各地區紡織產業滯后一年生產率表示。技術積累反映了該地區技術追趕的過程,技術積累愈佳,愈能實現高效生產。然而,技術追趕需要從技術和市場2個維度分析,不同地區技術積累對生產率的影響效應必然存在差異。
2.2.3 指標數據來源及處理
鑒于西藏地區數據缺失嚴重,本文對我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西藏除外)紡織產業生產率進行研究,其中紡織產業(不含紡織服裝、服飾業)投入產出、內部影響因素數據來自《中國工業統計年鑒》(2006—2017)和部分地方年鑒。外部環境影響因素數據來自《中國環境統計年鑒》(2006—2017)和《中國統計年鑒》(2006—2017)。部分數據處理如下:以2005年為基期,利用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對紡織產業固定資產凈值進行平減,利用紡織產業出廠價格指數對紡織產業銷售產值進行平減,分別得到紡織產業固定資產存量和產出數據。
為分析紡織產業生產率增長的主導因素,本文基于調整后的投入變量和原始產出變量,利用三階段DEA-Malmquist指數方法對紡織產業生產率進行動態分析[24]。
時間方面,我國紡織產業各年份Malmquist指數及其分解見表4。

表4 我國紡織產業各年份Malmquist指數及其分解
12年間生產率平均增長9.6%,說明我國紡織產業整體發展日趨穩定,生產率逐步提高。分解可知紡織產業技術進步明顯,年均增長11.1%,成為生產率增長的主導因素,表明我國紡織產業調整逐步發力,技術改造不斷加速,增長效應顯著。紡織產業技術效率年均下降1.4%,其中規模效率年均下降1.6%,導致技術效率的降低和波動,純技術效率對綜合技術效率的提高作用乏力。說明我國紡織產業發展不穩定性仍然存在,提高資源配置水平成為紡織產業發展的主要著力點。
地區方面,2005—2016年我國紡織產業Malmquist指數及其分解見表5。2005—2016年間,我國東部地區紡織產業生產率實現穩定增長,除北京、海南2地外其他東部地區生產率均出現增長。進一步分解可知,東部各地紡織產業均出現技術進步,年均增長多達11.3%,然而規模效率出現嚴重下降,進而導致技術效率年均下降3.4%。說明東部地區技術進步明顯,規模效率不佳成為該地紡織產業生產率提高的主要障礙。中部地區12年間生產率平均增長9.6%,略高于東部地區,其中技術進步增幅略低于東部地區,規模效率相對東部地區較優,除山西、黑龍江、河南等地外其他地區技術效率均實現不同程度增長。說明中部地區紡織產業正在穩定發展,技術進步是該地紡織產業生產率提高的主導因素。西部地區生產率增長最快,平均每年增長高達14.1%,其中技術進步顯著,年均增長多達11.1%,技術效率年均增長2.7%,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出現不同程度提升。具體來看,只有甘肅省各方面效率出現輕微下降,其他地區各方面效率均呈現增長趨勢,說明西部地區紡織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管理水平和資源配置水平出現不同程度提高,技術進步仍是生產率提高的主要動力。

表5 2005—2016年我國紡織產業Malmquist指數及其分解
3.2.1 外部環境因素分析
三階段DEA模型中的第二階段類似SFA模型分析了環境因素對投入松弛變量的影響,環境變量系數為正,說明環境變量會增加投入松弛,不利于生產率的提高;反之,環境變量會減少投入松弛,有助于生產率的提高。為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本文分別構建12個截面SFA方程進行分析,所得各年環境變量系數同向,以下僅以2016年結果為例進行分析,紡織產業生產率外部環境因素實證結果見表6。

表6 紡織產業生產率外部環境因素實證結果

①經濟發展對紡織產業資本投入松弛量的影響顯著為正,對勞動力投入松弛量的影響為負,但不顯著。說明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更易受到資本青睞,紡織產業作為傳統產業,市場比較穩定,資本投入也會相對容易,但會造成資本冗余。另一方面,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居民對工作的期望會日益增加。紡織產業的工作環境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對勞動力吸引力日益減弱,從而造成勞動力投入冗余較小,勞動要素更能發揮邊際效應。
②工業結構對紡織產業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松弛量存在正向影響,且均通過1%的顯著水平。說明工業產值占比越高,地區發展對工業的依賴性越強,政府和市場更加青睞為工業發展提供服務。紡織產業作為我國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較強,更易得到資本、勞動力的投入,但是生產資源將會存在浪費和閑置,不利于紡織產業生產率的提高。
③對外開放對紡織產業資本投入松弛量的影響顯著為負,對勞動力投入松弛量的影響顯著為正。說明在對外開放水平較高的地區,紡織產業資本投入要求更高的回報率,資本冗余相對較小。另一方面,地區對外開放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學習先進的知識和技術。紡織產業技術水平也會相應提高,其對勞動力的需求會逐步減小,勞動力要素將會出現冗余。
④環境規制對紡織產業資本、勞動力投入松弛量存在負向影響,且均通過1%的顯著水平。說明紡織發展對環境的依賴性較強,環境規制程度越高,地區紡織產業發展愈加規范,紡織產業結構更加科學合理,資本、勞動力投入將會更加高效,生產要素冗余會逐步減小,有助于紡織產業生產率提高。
3.2.2 產業內部因素分析
鑒于東、中、西部地區異質性,產業內部因素對紡織產業生產率的影響必然存在差異,本文采用Stata15.1軟件分別對上述地區紡織產業生產率進行截斷回歸,其中紡織產業生產率為被解釋變量,紡織產業內部因素為解釋變量,經檢驗各地區均采用混合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紡織產業生產率產業內部因素回歸結果見表7。

表7 紡織產業生產率產業內部因素回歸結果
①行業競爭對中、西部地區紡織產業生產率在1%的顯著水平下有明顯提升作用,提升效果依次遞增。中、西部地區紡織企業相對較少,盡管承接東部地區紡織產業轉移,但是市場單一,行業競爭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增加企業危機意識,迫使企業加大新技術應用,從而提高紡織產業生產率。
②企業規模對不同地區紡織產業生產率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企業規模對東、中部地區紡織產業生產率提升存在顯著阻礙作用,對西部地區生產率在5%顯著水平下有提升作用。東、中部地區紡織企業發展迅速,但是企業規模過大反而存在資源浪費情況,不利于紡織產業生產率的提高。西部地區紡織產業起步較晚,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加大企業規模可以實現規模經濟,從而有助于生產率提高。
③政府支持對中部地區紡織產業生產率提升在1%的顯著水平下有抑制作用;對西部地區紡織產業生產率存在顯著提升作用。中部地區紡織市場逐步成熟,地方政府給予大量支持,但是效率不高和過度支持產生部分負面影響,不利于紡織產業生產率的提高。西部地區紡織產業基礎相對薄弱,政府支持能夠明顯優化紡織環境、增強產業配套能力,進而對紡織產業生產率起到顯著提升作用。
④績效水平對紡織產業生產率有顯著提升作用。績效水平對中部地區紡織產業生產率的提高作用最大,東、西部地區依次遞減。東部地區紡織產業技術水平較高,企業盈利被更多的投入到研發創新方面,對生產率的促進作用存在滯后效果。中部地區紡織產業基礎設施健全,勞動力優勢尚且存在,企業盈利多用于加強管理和技術更新,對生產率的提升作用更加直接快速。西部地區紡織產業以粗加工為主,核心技術對外依賴性強,企業盈利多用于擴大規模,對生產率的提升作用相對較弱。
⑤技術裝備對東部地區紡織產業生產率提升在1%的顯著水平下存在抑制作用,對西部地區紡織產業生產率存在顯著提升作用。東部地區紡織產業位于產業升級前沿,技術更新成為核心路徑,固定資產更能發揮對生產率的促進作用。西部地區紡織產業起步較晚,技術應用和管理水平亟需提高,流動資產多用于新技術消化吸收,對生產率的提升作用更加顯著。
⑥技術積累對紡織產業生產率提升作用顯著,且明顯高于其他因素。隨著科技發展提速,紡織產業技術裝備更新加快,新材料應用不斷推廣,紡織產業技術積累日益重要。當前,我國紡織產業技術水平達到新的高度,無論是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或是中、西部地區產業承接,穩定生產成為產業升級的根本保證,技術積累成為紡織產業生產率穩步提高的主導因素。
本文利用三階段DEA-Malmqusit指數模型及Tobit模型對我國紡織產業生產率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①我國紡織產業生產率呈現增長趨勢,其中東、中部地區紡織產業穩定發展,西部地區追趕效應明顯,技術進步能夠顯著提升紡織產業生產率,規模效率下降會阻礙紡織產業生產率的提升。
②紡織產業外部環境因素方面,經濟發展、工業結構、對外開放、環境規制會影響紡織產業生產過程中勞動力、資本的投入量,進而對生產率產生間接影響,各因素對不同投入要素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
③紡織產業內部因素方面,行業競爭、企業規模、政府支持、績效水平、技術裝備、技術積累能夠直接影響紡織產業生產率,其中行業競爭、績效水平、技術積累能夠顯著提高紡織產業生產率。企業規模、政府支持、技術裝備對東、中部地區紡織產業生產率提升存在抑制作用,對西部地區紡織產業生產率存在提升作用。
綜上所述,不同因素對我國紡織產業生產率的影響效應存在差異。我國紡織產業生產率的提高應以加快技術進步為主。不同地區可以根據各因素影響效應差異制定針對性策略,穩步提高紡織產業生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