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納宇,張雯婷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5)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地各級政府相繼出臺各項發展政策。為此,原有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與當前經濟發展存在極大的不合時宜性。在新經濟形勢下,應著力于完善農經管理體系、優化農經管理模式,有效整合農業經濟與市場經濟,調動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動力,確保農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農村建設的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把手,是突破當前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瓶頸的關鍵。為此,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應重塑新目標和任務,以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大布局。
現今中國的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差距。在工業反哺農業的關鍵期,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之勢,應注意緊抓機遇,優化發展農業農村,健全完善農業基礎設施,補齊農業發展短板,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的均衡發展。就此,優化農業經濟管理,應積極整合城鄉關系,完善城鄉治理體系,資源優化配置方面,始終滿足農村發展需求,促進農業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
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創新創業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這一過程漫長而不能急于求成。就此,優化農業經濟管理,要依據經濟態勢而定,要綜合市場調查結果判斷,應著力于創新驅動,著力于培育新的科技力量。2應始終體現創新的價值,不斷融合新媒體,發掘農業的多價值功能,注意保住非糧化、耕地這一“紅線”,實現由農業大國向強國的邁進。
踐行綠色經營理念,是引領農業經濟健康發展的航標,是實現生態文明與脫貧致富的雙贏渠道,更是今后農業經濟管理的指引。綠色經營發展理念,體現了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統一性。在實踐過程中,要遵循綠色經濟發展特點,推進綠色化生產方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確保農業經濟高質量優化發展。
優化農業經濟管理,離不開各項制度體系的完善,根本上應體現土地經營體制的創新。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中,關于土地經營制度的完善,根本上應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切實做好“三權分置”,明晰土地所有權、穩定土地承包權、保障農民的經營權收益,為優化農業經濟管理解決后顧之憂。3
據此,走經濟路線,不能觸及保住耕地這一“紅線”,要始終明白土地是農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優化農經管理,根本上,要能確保民眾土地收益權。始終保證承包用戶的土地經營權流轉主體地位,土地是否流轉,何時流轉,以什么方式、價格流轉,最終權利都應該集中在老百姓手里。最后,農經管理要始終服務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中經濟管理唯一的資本要素,以經濟效益訴求下的土地經營,勢必會向高經濟體流轉。不加以規范引導,農業經濟管理有流向“非農化”的危險。為此,優化農業經濟管理,“非農化”、流失耕地這些紅線不能觸及,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實現“非糧化”,靠各種途徑提升種糧效益,做好利益引導,而杜絕“非農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優化農業經濟管理,離不開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當前,隨城鎮一體化進程的發展,逐級優化農業經濟管理,在穩固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積極培育種養大戶、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組織化、集約化、社會化的社會經營體系,以滿足新農村建設基礎上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需要。
家庭農場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提及。當前,國內家庭農場的培育發展,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各地均在積極培育挖掘典型。處于發展初期的家庭農場,還得益于國家專門的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發展,得力于研究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的基本原則和實現途徑,指導地方穩步培育家庭農場。
農民合作社也是新詞、新概念。不同于以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合作社至少涵蓋三種合作社。一是社區的合作社,如集體經濟組織的合作社,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三是聯合的合作社,是一種股份合作社。所以,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來,要發展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多種形式、多元化的農民合作社。并且認為農民合作社是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經濟管理領域的科技創新,更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關鍵一環。為此,其一,健全農業科研創新激勵機制,持續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快農業科研與高校技術的深度融合,形成全社會范圍的產學研合力。同時,健全農業科技人員的工薪酬勞分配,加大農業科研創新的后補力度。其二,健全農業科研創新服務體系,構建以政府為引導、社會諸方參與為主體的農經管理服務體系。要自上而下疏通農經管理服務網絡,近基層,通民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創新農經服務模式,整合各類優質資源,不斷滿足老百姓創業的個性化需求。其三,加大農經管理人才培養力度。一方面,依靠高校,走精準人才培養渠道,打通專人人才培養路徑。另一方面,需求企業、社會團體的幫助,以合作的形式委托高校,為農經管理輸送人才。在此,政府應發揮好宏觀引導,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不斷穩定農經管理人才隊伍。
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為農業經濟管理提供便捷。當前,以信息為把手,助推農經管理不可替代。
其一,搭建信息化管理平臺,構建多元化信息服務模式。順應變化莫測的信息化市場,嘗試數字網絡、語音服務等多種服務模式,不斷便捷農經管理路徑,提升農經管理實踐能力。
其二,完善通信網絡體系,做好資源、信息等的共享。擴大網絡信號覆蓋面,利用好網絡新媒體,構建網絡互通農經管理的結合體,及時公布農經信息咨詢,準確對接農經市場需求,做好農業產品需求動態更新,以確保經營產品的市場滿意度,實現農民的增收增產。
其三,科學規劃管理,分步組織實施。提升農經管理信息化水平,原則上,應體現科學規劃、分步實施,逐級推進實現信息化管理。據此,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利用好國家交流平臺,積極推廣先進示范典型,實現優質資源向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轉化。同時,要借力于政府、農民、社會等諸多力量,形成推廣合力,促進農經管理信息化的有序運轉。
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不竭的動力,務必要重視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要能始終跟隨技術發展、市場改變、時代前進的步伐,不斷做出調整,確保農業經濟管理匹配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