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艷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抓喜秀龍鎮農技農經站,甘肅 武威 733200)
近年來,我們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先破后立、集中整治,突出特色、建管并重,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努力探索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路子,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也積累了一些經驗。通過考察學習甘南“全域無垃圾”行動和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經驗,實施易地搬遷工程,大力推進全域無垃圾、拆違拆臨行動,農村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條件和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農牧民群眾生活衛生習慣得到較大轉變[1]。
一是認識上不深刻,思想上不統一。全縣廣大干部群眾沒有從心底里認識到現階段鄉鎮農民人居生活環境需要馬上改善,并建設美麗鄉村。鄉鎮和政府職能部門在具體工作中積極性和創造性未得到充分發揮,未達成整體聯動、資源整合、沒有形成合力,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
二是所參與部門太多,各部門的協調合作較差,工作重點有差距。改善和建設美麗鄉村是需要各縣、鄉、村形成合力、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完成這項工作是全社會共同努力,共同參與才能完成的一項持久項目我縣在協調指揮、政策指導、帶動社會力量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工作推進方式單一、力度不夠。
三是市場機制發揮不足,社會力量參與不夠。政府唱獨角戲的情況較多,美麗鄉村建設中沒有積極探索如何引入市場機制,導致一些農村設施(如垃圾處理場、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場等)高標準建成,卻難以維持長期運轉,缺乏長效機制。美麗鄉村建設中社會力量作用發揮明顯不足,群眾對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存在偏差,主動性、積極性不高,在整治工作上,依然存在“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導致政府既是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的主導者,又是環境衛生整治的主體。
四是注重硬件建設,“軟件”開發不夠。在農村基礎設施等硬件方面投入資金人力較多,保護農耕文化、培育文明新風方面措施不多,效果不夠明顯,沒有把鄉村“形象美”和“內在美”有機結合。
(1)切實轉變觀念,突出地域特色。政府要以美麗鄉村改善和建設做文章。按每個縣區的各自的特點,各村莊的獨特地理環境和地區文化特點,依托縣域內群山、草原、森林等自然景觀和藏土文化元素,注重村莊與環境、文化相互融合,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建設一批整體和諧、個性突出的示范村落,打造能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2)深化鄉村改革,激活發展動力。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好確權土地經營權頒證工作。在條件較好的村莊示范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盤活農村“三資”(資源、資產、資金),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創新農民財產性收入增加機制,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
(3)培育特色產業,筑牢振興根本。把產業培育當做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的根本。利用國家“三區三州”、省上“兩州一縣”政策扶持的大好機遇,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設施畜牧業、鄉村旅游業,不斷延伸產業鏈。依托藜麥、食用菌、中藥材等縣域新型產業,突出品牌優勢,開發旅游產品、旅游景觀,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業”的美麗鄉村新格局。
(4)突出生態優先,加強綜合治理。把農村垃圾、污水、綠化作為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環節抓實抓好。以村為單元,建立村書記為一級網格長和村民小組長為二級網格長的環衛網格區,并按戶分片劃區,明確村組、農戶“三包”責任制。同時,將村組巷道、文化廣場、道路沿線等重點區域劃片分段,確定保潔人員,明確工作責任,實行分片包干管理,引導農戶開展環境清掃、保潔、垃圾分類收儲,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探索制定農民群眾和社會量積極參與的村莊環境治理長效管理體制機制。
(5)堅持黨建引領,調動黨員力量。健全隊伍,明確責任,讓各級黨組織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戰斗堡壘。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實現“書記帶黨員、黨員帶群眾”的良好局面。通過黨組織有針對性地把村里德高望重的賢人、發展產業的能人、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匯集到鄉村振興隊伍中來,打造一支振興鄉村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