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梅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00)
數字農業,1997年由美國科學院、工程院兩院士正式提出,是指在地學空間和信息技術支撐下的集約化和信息化的農業技術。數字農業將農學、植物生理學、生態學、土壤學和氣象學等基礎學科與計算機技術、通訊和網絡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遙感、自動化技術等高新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對農作物從規劃、投入、生產,到農產品收獲、加工、倉儲、運輸、營銷等全過程模擬、監測、判斷、預測和建議等,達到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
蒲江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區,其農業的發展經歷了從傳統農業到石油化農業的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前,以傳統農耕方式進行大田作物、蔬菜和普通家禽的種養。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在地方政府的引導下,逐漸開始石油化農業發展。自2000年以來蒲江特色水果產業健康、蓬勃發展,形成了以柑橘、獼猴桃為代表的成熟產業鏈體系,擁有顯著的戰略優勢。蒲江原產地水果產業鏈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供應鏈1.0:柑橘、獼猴桃新品種的引進、種植技術摸索及示范試驗;供應鏈2.0:柑橘、獼猴桃新品種與新技術的推廣普及;供應鏈3.0:塑造地理標志產品、構建成熟的產業鏈,引領全國。
目前,隨著科技的日益更新,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的變更以及經濟結構化調整的趨勢,蒲江原產地水果產業發展遇到了增長瓶頸。隨著水果新產區的崛起,在品種、市場、標準化等方面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精品水果生產信息、市場供需信息、物流運輸信息等產業環節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導致農產品產銷供應鏈不暢、最后一公里成本過高,已成為當前蒲江水果產業的重要問題。
蒲江原產地水果產業(獼猴桃、柑橘)種植、采摘、分選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基本成熟。但這一體系基本由傳統經驗來維系,缺乏精準度,面對突發的氣候和市場變動時應對能力已顯不足。而且,由于傳統經驗缺乏數據支持,傳承上不但會失真,種植技術的再提升也十分困難。另外,新品種引進時各項技術需要從頭摸索,極大的拖延了新品種應用的速度和效率。
蒲江原產地水果經過多年的發展沉淀,已經形成了如:“蒲江獼猴挑”、“蒲江耙耙柑(春見)”、“蒲江丑柑(不知火)”等多個蒲江區域公共品牌,在國內國際都有相當的知名度。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各級銷售商利益的需求,越來越多非產區的仿冒水果在市場上橫行卻沒有行之有效的手段來節制。加之這些仿冒品的口感和品質無法達標,導致蒲江區域品牌形象受損,市場對品牌的價格接受度逐年下降。
近幾年各省(包括四川)的水果種植面積都在激增,雖然整個中國電商高速發展,電商發貨量逐年增大,但是受網絡銷售競爭環境和監管方式的影響,導致網上的銷售的產品大小和品質參差不齊,價格亂,低價競爭激烈。而且各類水果逐年上升的產量也嚴重影響了蒲江原產地水果的品牌溢價。
種植技術、選品技術、品牌效益、電商銷售等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合作效率低,各自為戰,使得整個蒲江原產地水果產業效益遇到增長瓶頸。如果想從整個行業角度得到提升,急需新技術、新模式來打破傳統產業桎梏,形成新的產業增長驅動力。
鑒于以上幾點問題,本文提出以建設數字農業產業鏈為手段,升級再造“蒲江原產地水果全產業鏈4.0”。數字農業運用于蒲江原產地水果產業,可提升良種、農資、農技、農業社會化、信息、流通和休閑等服務的質量和效力。“蒲江原產地水果全產業鏈4.0”,立足蒲江,通過數字農業手段,量化水果產業鏈各環節管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區塊鏈、智慧氣象等信息科技與蒲江原產地水果產業鏈各環節實現有效融合,通過大數據分析、改善與提升果園種植管理與供應鏈環節運營效率,打造蒲江原產地水果產供銷全產業鏈 和“蒲江原產地水果”品牌。
2019年發布的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的要求。《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夯實數字農業基礎”和“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提出“推進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協調發展”和“建設公共服務平臺”。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依托現有資源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
蒲江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區,又是國家級農業示范區,蒲江原產地水果“數字農業供應鏈” 塑造,實現蒲江農特模式傳統的以“人”的經驗為驅動的發展模式,提升為以“數據”為驅動的數字經濟發展模式,為蒲江農特模式發展提供新的驅動力,實現柑橘和獼猴桃產業“質量”和“產量”雙豐收,重新站在全國柑橘、獼猴桃行業領導者的位置,引領全國的產業發展,從而實現蒲江水果產業的提質增效與高質量發展。推進蒲江原產地水果產業經濟效率變革,驅動原產地水果產業由生產導向轉向需求導向,借助四川成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蒲江縣積極開展以柑橘、獼猴桃為主的精品水果全產業鏈打造和蒲江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數字農業示點示范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蒲江原產地水果全產業鏈4.0塑造,將規范大田水果種植行業規范,樹立地域性品牌,推進水果行業標準的研究與制定,實現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蒲江原產地水果全產業鏈4.0的實施,一方面通過監控、傳感及信息化收集手段監控區域內的病蟲情況和作物長勢,為合理安排農事活動提供科技保障減少化學品的用量;另一方面將對區域內生產投入品做到全程監控和管理,實現精準追溯,杜絕高毒、高殘留化學品的施用。利用蒲江原產地水果供應鏈各環節產生的數據為依托,為政府、科研院校、企業、服務商、銷售商提供分析與決策所需的數據依據,便于為產供銷全產業鏈各環節提出優化改良措施,從而提升整個產業鏈的產能與效率。
結合大田水果種植、水果加工銷售和休閑農業旅游,一二三產業互動融合,可豐富當地旅游消費市場,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平,疏散城市擁擠人口,減輕城市人口壓力創造條件,擴大城鄉文化、信息交流,促進農村開放。蒲江原產地水果全產業鏈4.0塑造,將有利于加強全產業鏈體系建設,提高本地水果產品附加值;建立“物聯網+現代農業”發展體系,推動標準農業向精準農業轉變;打造科普示范基地,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建立一個科技先導型的現代農業科普示范基地。
近年來國內消費者,特別是城市消費者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動機發生了顯著變化,中國城市新消費者呈現新的趨勢。其一,健康升級。消費者更加關注產品的品質和質量,如綠色、無公害、口感多樣性等等。其二,購物無界。隨著電商、新零售的發展,消費者通過各種渠道產生購物,不在局限于傳統的水果店、網上商城等渠道。其三,消費市場對零售產品的高效流通 “多、快、好、省”的需求。
其一,物聯網——農業產業數據實時獲取,奠定農業數字化基礎。蒲江原產地水果全產業鏈4.0,通過智慧灌溉、病蟲害監測預警、土壤墑情、天氣監測與預警、智慧分選加工、智慧倉儲管理、智慧物流運輸、商品追溯和數字農情服務等系統基于物聯網的應用將推動農業流程改進,實現蒲江獼猴桃和柑橘產業質量和產量雙豐收。
其二,大數據平臺——依靠數據分析與決策,全面提升生產效率。蒲江原產地水果供應鏈4.0,利用大數據平臺,建立獼猴桃、柑橘科研專家系統、種植端、分選加工,智慧倉儲、智慧物流,銷售等大數據中心,提供產品標準、農技農資、倉儲、物流、農產品分揀加工、擔保、保險、金融、投資、電子合同、供應鏈結算清分、電子稅務、土地流轉、農產品交易等現代服務,形成產業鏈的數字化整合,賦能產業鏈各環節,依靠數據分析與決策,全面提升生產效率。
其三,人工智能——智慧農業服務。在獼猴桃產業、柑橘產業種植領域,通過人工智能建立社會化農服體系,獼猴桃、柑橘種植專家系統,獼猴挑、柑橘生長模型,實現農事操作智慧管理、產量品質預估、智慧調度管理和智慧運輸服務,有望提高產量、減少資源浪費。
目前,發展數字化農業還存在農業信息化人才缺乏的困境。依托蒲江縣政府在柑橘、獼猴桃等精品水果發展方面的資金、政策優勢,積極探索院企地合作模式,發揮科研院校在數字農業研究方面的人才、技術優勢,以及蒲江龍頭企業在精品水果產業打造及實體運作方面優勢,共同成立由蒲江縣政府平臺公司、蒲江龍頭企業、科研院校組成的“數字農業研究院”,建立資源共享和人才培育機制,可以根據不同業務需要進行各方資源的互補整合,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促使項目順利開展,以實現長期的合作戰略目標。
建立“政府+運營商+服務商”三位一體的運行機制,政府主導現代農業平臺運營,協調建好信息高速公路,負責公共管理體系構建,通過建立政府智慧行政大廳,提供公共資源配置、公共監督、公共服務、公益服務和數據展示等服務,重建農業的信用機制;社會運營商提供平臺工程服務,綜合利用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整合各類商業和公益服務,從服務商獲得利潤分成,為農民提供免費或低價服務;服務商包括農資、農機、倉儲物流、電商平臺等,負責提供各類服務和通道,通過參與平臺新經濟、新業態擴大市場規模獲得收益。
依托省級云平臺,構建縣域和村兩級平臺服務體系,縣域平臺提供業務運營、網點拓展、組織農產品加工、本地資源開發、組織創客空間、政務信息傳播、人才培養和物流調度等服務。村級平臺通過城區網點和鎮鄉網點,配備信息服務員,設立專家服務點,提供農業技物服務、農產品集散、工業品下行、農產品分銷、倉儲物流、便民服務、政務信息傳播和農村信息采集等服務,設立電商營銷點,配合倉儲物流,帶動產業大戶開展電商營銷及代購代賣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