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桂留
(甘肅省成縣種子管理站,甘肅 成縣 742500)
馬鈴薯間作玉米、大蒜間作玉米曾是我縣九十年代以來發展高產高效農業實現雙千田、多千田的骨干立體種植模式,但由于馬鈴薯主栽品種克新2號退化嚴重、玉米主栽品種不抗矮花葉病毒和大小斑病,替代品種青黃不接,加之大量勞務輸出造成勞力不足、市場疲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產量、效益大幅度下落,應用面積銳減。近年隨著國家對農業的高度重視,新品種不斷引進和技術上不斷改進,這兩種模式應用又重新煥發生機。大蒜間作玉米效益好,但由于投資相對多、費工且主要適宜低海拔大蒜主產區,適宜范圍小,面積趨穩,發展空間小;地膜馬鈴薯間作玉米山川適宜,適應性廣且較省工,更宜大面積發展。下面我就地膜馬鈴薯間作玉米作一介紹。
成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位于東經105°23′~105°37′,北緯33°29′~34°21′?,F有總戶數6.22萬戶,總人口26.68萬人,耕地面積2.75萬hm2,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氣候為南北過渡性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兩年三熟。海拔高度介于750~2377m之間,年均氣溫11.7℃,無霜期200d,為寡日照區,年日照時數1625.5h,年降雨量620.8㎜,相對濕度75%。地貌特征南北為山地,中部為丘陵。成縣土壤多以褐土為主,占全縣土地面積的93%以上,養分表現氮少磷缺鉀夠用特點。
玉米、馬鈴薯長期深受群眾喜愛,我縣每年種植玉米6666.67hm2以上,馬鈴薯0.2~0.33萬多hm2。玉米主要銷售外調,馬鈴薯一部分作為喜食食品自用,一部分作為商品銷售增收。馬鈴薯在我縣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種植,但面積不大,生產水平低,產量不高,還不能滿足我縣市場需求。市面上超市里銷售的馬鈴薯主要靠外調武都區、西和縣和天水市、定西市商品,成本高、價格高。高價格、高需求也正是我們的發展商機。
(1)存在制約因素
①成縣川壩地冬暖無嚴冬、春季解凍早,一般每年1月底即過最冷時節。此時用地膜覆蓋栽培馬鈴薯(即冬播馬鈴薯),上市早、收益高,值得大面積推廣。但僅只用于鮮食,產量規模效益難有大的提高。
②馬鈴薯玉米間作曾是我縣雙千田主要模式之一,但由于馬鈴薯主栽品種克星2號退化嚴重產量低產不足1000kg/667m2、個頭小商品性差,市場價格低迷(0.3~0.6元/kg);玉米存在同樣問題,新型病蟲發生,主栽品種無論先前的中單2號還是之后推廣的豫玉22號都抗性弱、產量降低、收入減少。
③勞務輸出政策的頒布落實,大量壯勞力外出務工有了多倍的更高收益,為農民鋪出一條更高更好的增收之路。相比之下農村農業比較收益更顯低下,即便農業增效增收也因苦、累、災害風險大而受冷落。同時由于壯勞力外出、農業生產主要依靠留守老人和婦女維持,勞動力存在質量不高數量嚴重不足,農業投資投勞沒有保障,農業生產更為脆弱。
④缺乏抗病早熟優良加工型專用馬鈴薯品種,更沒有深加工企業。近些年我縣推廣隴薯、武薯、宕薯系列品種都屬于晚熟大株型品種,并不適于這種間套作栽培方式。推廣應用的克新2號、早大白,不耐儲藏、不適合加工,難以更大面積發展。
(2)栽培管理粗放
因為壯勞力不足、效益不可觀等大環境問題,農作物種植由以前精耕細作生產退變為粗放務作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大多數農戶不按栽培技術規范操作,耕作粗放,具體表現為:土壤不深耕深翻,種植時打點除草劑滅草并用旋耕機翻一下,以致土壤活土層淺薄、雜草叢生,農作物產量不高,據調查目前進行深耕深翻30cm的面積還不足三分之一,深耕二遍、三遍的更是少之又少,農作物生長先天不足。其次是重茬種植問題突出,土壤中潛伏病菌再次侵染,循環傳遞;馬鈴薯種薯選擇不仔細,切薯過程切刀不消毒使環腐病等病菌重復感染;再就是田間管理不科學,放任管理,玉米往往存在缺苗斷壟,馬鈴薯不能及時拔除病株、雜草,發生病蟲為害不盡早防蟲滅病,水肥過多或過少等。
(3)缺乏項目資金支持。
針對上述問題制定出合理的技術路線方案,不斷提高作物產量、效益和土地產出率。
3.1.1 搭配原理
馬鈴薯適于16~22℃氣溫生長,于1月底開始栽種并覆蓋地膜,3月上中旬出苗,塊莖至遲6月下旬收獲結束。玉米3月下旬播種于馬鈴薯膜側行間,4月上中旬出苗,8月下旬收獲。這種種植方式,從時間上看,馬鈴薯早播近2個月早收獲2個月,錯時播種,錯時收獲,共生期短,相互影響小。前期馬鈴薯充分利用土地空閑期,光照、養分充足;玉米清明節前種植于膜側,既利用地膜提溫作用又能集雨抗旱,有利于玉米高產。共生期低溫階段兩作物都矮爭光爭水肥矛盾不突出,高溫階段玉米植株變高大,由于玉米喜高溫馬鈴薯喜涼爽,玉米正好為馬鈴薯遮陰且有效延長馬鈴薯適生期;6月馬鈴薯相繼收獲,玉米生長進人大量需肥期,兩作不在爭水爭肥,有利玉米充分的生殖生長和實現高產。馬鈴薯收獲后還可種植夏大豆或蒜苗、大白菜等作物增加收入。
3.1.2 壟帶布局方法
我縣壟帶布局按玉米行型主要有兩種方式:“60-30每壟帶寬90cm稱‘等行距布局法’”和“60-50每壟帶寬110cm稱‘寬窄行布局法’”,當前以等行距布局應用最廣。
方式1:等行距布局法
此帶型先在要種植的田塊中按地形規劃好壟帶行向,并以90cm帶寬對全田劃平行線,每個帶中60cm丁字形種植馬鈴薯2行并蓋膜,另30cm中間待3月下旬至4月上旬種植1行玉米,其他壟帶同樣依此類推,玉米行就成等行距種植,行距即為90cm。該法的特點、優勢在于兩作中偏重馬鈴薯收益,適宜馬鈴薯價格高時更高產高效。
方式2:寬窄行布局法
此帶型壟帶規劃以110cm帶寬對全田等距劃平行線,每個帶中60cm丁字形種植馬鈴薯2行并蓋膜,另50cm空帶待3月下旬至4月上旬種植2行玉米,其他壟帶同樣依此類推,全田玉米行就成寬窄行距種植,即寬行距70cm,窄行距40cm,玉米馬鈴薯平均行距均為55cm。玉米種植于馬鈴薯壟膜兩側行間,兩壟膜間實有兩行玉米。該模式側重玉米,玉米需求趨旺時采用,玉米品種宜選用抗病大穗緊湊株型良種,實現密植高產。
使用更優良的新品種,兩作都可高產。馬鈴薯品種早大白是目前較好的適栽品種,早熟高產,較克新2號增產30%~50%,產馬鈴薯塊莖2000~3000kg/667m2,市場價格2.4~2.8元/kg,產值3000~4800元/667m2;新引進推廣玉米品種中金368等抗病性好,產達600kg/667m2以上,玉米粒1.8~2元/kg,玉米產值也達到1200元/667m2以上。
(1)播前要加強冬季土壤深耕30cm以上,深翻1~2次,加厚活土層,集蓄雨雪增墑保墑,確保播種時土綿墑足。結合最晚一次深翻,施入足量農家肥和適量磷鉀肥。
(2)等行距玉米帶型種植要點
此帶型按前述方法規劃好壟帶行向并劃線后,要按株距40cm、深度15cm穴播馬鈴薯,每壟兩行,每穴放一個小整薯或種薯塊,薯種旁邊5~10cm施入5g磷酸二銨和1g硫酸鉀,埋嚴薯種肥料,每種完一壟即蓋膜壓實。密度3700穴(窩)/667m2。馬鈴薯1月底至2月上旬播種約35~45d出苗。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馬鈴薯兩壟膜間30cm空帶中間種植玉米1行,按株距24cm點播玉米種子,連續進行直到播種結束為止,玉米等行距分布,密度3000株/667m2。玉米播種后,大約6月中下旬馬鈴薯收獲,僅有玉米生長。在馬鈴薯收獲前2~3d備足氮素化肥(尿素),于馬鈴薯收獲時給玉米追肥,施于苗旁3~5cm處,在挖薯時將翻起的土深埋肥料。
(3)寬窄行玉米帶型種植要點
馬鈴薯覆膜種植同上,每壟仍種兩行,壟行距不變,穴株距35cm,密度3463株/667m2。清明前于馬鈴薯壟膜兩側行間種植玉米,按小行距40cm、株距33.3cm點種玉米,玉米密度3640株/667m2。馬鈴薯收獲前兩天,給玉米追施尿素每株5~6g,挖薯時覆土深埋所施肥料。該模式側重玉米,玉米品種宜選用大穗緊湊型良種,以實現高產。
(4)加強生長期田間管理
不論那種帶型模式,馬鈴薯都要堅持按期播種,以爭取更長時段薯塊膨大的有利時機,于1月底至2月上旬栽種馬鈴薯并覆膜,出苗期及時放苗防燒苗和霜凍;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玉米,確保一播全苗和培育壯苗。要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播前施足底肥,合理追肥,做好地下害蟲和生長期病蟲草綜合防治等管理工作。
更新品種,開展試驗示范,馬鈴薯選用早大白,玉米選用中金368。2014年在成縣拋沙鎮廣化村采用模式1示范3.33hm2,馬鈴薯產1864kg/667m2,玉米產518kg/667m2,兩作合計2382kg;不套種玉米單作露地馬鈴薯收獲1274kg/667m2。兩作間作套種比單種馬鈴薯增產1108kg/667m2,增長約87%。
2016年在成縣拋沙鎮任灣村示范應用33.67hm2,馬鈴薯產2186kg/667m2,玉米收456kg/667m2,兩作合計2642kg;露地單作馬鈴薯收塊莖1160kg/667m2。兩作間作套種比單種馬鈴薯增產1482kg/667m2,增長約127.8%。
2019年在成縣店村鎮新村示范,馬鈴薯收獲2130.5kg/667m2,玉米收入691.5kg/667m2,兩作合計2822kg;露地單作馬鈴薯收塊莖1411kg/667m2。兩作間作套種比單種馬鈴薯增產1411kg/667m2,增產100%。
試驗示范結果表明,技術成熟完善,增產增收效果明顯。
馬鈴薯間套作玉米栽培是一種優良的立體種植模式,應加大宣傳力度,多管齊下,克服不利因素,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首先,加大宣傳力度,爭取立項,補助資金,以項目為突破口擴大應用面積,促進成縣農業發展。其次,在全縣17鄉鎮興辦示范點,創建活教材,用事實教育引導周圍群眾開展大面積應用。其三,繼續加強玉米、馬鈴薯新品種引進篩選工作,并針對馬鈴薯易退化問題,建立種薯繁育基地,提純復壯,保持種性。第四,發揮冷庫作用,延長產品保鮮周期,增值增效。早熟馬鈴薯在我縣產一般2000kg/667m2,隨著技術提升、種植規模的擴大,產量增加,以防豐收后群眾賣出難的問題,必須在利用好現有冷庫基礎上,建立足夠容納富余產品的冷庫,以收藏產品并在冬春保障市場需求供應,對多余產品還可通過市場外銷,滿足國內其他市場需求,增加農戶收入,實現產業脫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