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飚
(清水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甘肅 清水 741400)
甘肅省屬于特征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交接地帶,干旱、半干旱區域面積廣闊,整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每上升100m可供作物生長的總日期縮短5d,積溫減少107℃,且將于多集中在第三季度。大豆在甘肅省境內的種植多以復種、間套種、純種為主,種植方法多樣,需依據當地實際氣候、地形、土壤情況進行選擇。
在大豆種植過程中,食心蟲、根腐病、紅蜘蛛、蚜蟲等病蟲害都是影響大豆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且由于病蟲害問題一旦爆發,造成的影響范圍廣、程度深,對當地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病蟲害的治理重在預防和治療,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控制其擴散規模,是降低病蟲害影響、保護農作物產量的主要方式。在大豆實際種植過程中,農民群眾普遍存在防治意識薄弱、防治知識缺乏等問題,導致大豆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成效有限。比如農民知道要在固定時間噴灑農藥,但農藥的種類和對應的濃度、噴灑手法、噴灑位置則知之甚少,導致農民群眾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成本支出不少,效果卻遠低于預期。再加上農業市場上不正規廠家生產的農藥價格低廉,每年都有不少農民貪圖便宜而上當受騙,嚴重影響了大豆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開展,造成大豆減產、農民經濟利益受損嚴重。
在農業種植過程中,農業生產本身的處理環節是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抓手,做好地塊選擇、翻地除草、科學選種等工作能夠有效降低病蟲害對于農作物的負面影響。基層農業部門要充分利用農閑季節進行農民的技術普及和培訓工作,技術人員要走入田間地頭開展培訓工作,針對性解決農民在種植生產過程中的疑問,改善錯誤操作。
2.1.1 地塊選擇
在大豆正式種植前,農民群眾要做好地塊的選擇。選擇地塊過程中不僅要將土地的肥沃程度作為參考標準,還要將前茬種植的作物作為參考依照,盡量選擇有機含量超過3%的洼地,盡量避免大豆連種或隔年種植地塊,降低地塊中殘留病菌、蟲卵對大豆種植的影響。
2.1.2 翻地除草
選好今年種植大豆的地塊后,農民群眾可以進行相應的翻地工作,一方面可以將深埋地下的蟲卵翻到地面,借助冬季的寒冷低溫降低其密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抑制雜草的生長,降低病害、蟲害的隱藏范圍,減低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通常情況下,為了保證土壤的通透性,打破犁底層,翻地的深度應控制在18~22cm。
2.1.3 科學選種、育種
農民群眾應當重視對大豆品種的選擇,根據氣候、土壤條件和往年病蟲害情況選擇抗病性、抗逆性都較為優秀的大豆品種,從根源上提高大豆作物對病蟲害的抗性,降低病蟲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負面影響。在下種前,農民不可省略種子篩查、消毒等環節,這是保證種子發芽率的重要途徑。首先在篩查過程中,干癟、有蟲蛀痕跡、有病害痕跡的缺陷種子需要剔除;其次應盡量選擇重量大的種子進行下種;然后如果不可避免在同一塊地塊上進行連年種植,至少要選擇不同的品種;最后,農民群眾應做好冷水浸泡、消毒等種子處理工作,促進種子發芽,降低土壤內蟲卵、病菌對種子的影響,保證發芽率。比如用甲霜靈拌種可以有效降低大豆霜病毒的影響。
2.1.4 合理密植
密植是提高農作物產量的重要手段,但過度密植會影響農作物根系的伸展,影響作物植株之間的通風效果、光照效果,不利于植株做光合作用。而且,土壤相對貧瘠的地塊上,密植會使得作物之間爭搶營養,影響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因此,大豆種植過程中應根據土壤肥沃程度、通風光照情況等因素進行合理密植,促進大豆的快速生長,保證大豆的產量和質量。
2.1.5 科學施肥
氮肥、磷肥、鉀肥都是作物生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營養來源,科學施肥能夠有效提高作物對肥料的吸收和利用率,促進作物植株茁壯成長的同時可降低肥料對于土壤原有營養結構的影響。農民使用農家肥時要注意腐熟程度,避免未消滅的蟲卵、病菌重新進入地塊。化肥的使用需要根據大豆作物的生長階段和具體表現進行使用,不給作物表現出虛弱的機會。
深入田間地頭的技術人員還肩負著收集不正當廠家生產產品信息的責任,為農業市場監管部門的工作提供輔助,從源頭和消費者兩端共同打擊不法商販,保護農民群眾的利益。
解決大豆病蟲害防治技術問題,需要從農民群眾角度入手,針對性解決農民群眾在應用技術中遇到的疑問和問題,改善大豆種植的現狀,為實現大豆產量、質量提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