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偉,楊 玲
(承德市御道口農墾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運營部,河北 承德 067000)
林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可保障林木供應的充足性,對恢復森林環境,構建完善生態系統有著積極意義。為此,在林業生產中,應了解造林技術要點,結合現狀,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擴展林木覆蓋面積,進而為我國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林業造林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據環境和所處區域特征,科學選擇栽植樹種,規劃栽植范圍,以此恢復原有的森林面貌,提高造林效率,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做到林木的科學供應,營造良好林業發展環境。
整體造林中需要注意三方面內容:一是科學整體。利用機械設備或化學藥劑,將造林土地內的雜草、垃圾、無用生長物等清除干凈,翻地并確保土壤肥力。二是科學選種。根據栽植區域環境、土壤特征等選擇成活率較高的樹種參與栽植。三是科學播種。按照樹種特征、生長習性及種子大小選用不同的播種方式,如點播、條播或散播等。一般情況下,征地造林中會選擇種粒比較大的種子進行播種。
該方法是直接將種子播散在林地中的簡單操作方式,多被應用在人煙稀少、土壤質量高、災害發生率低的地區內。該方法作簡便,省略了育苗時間,播種效率快。不過因其對林地要求較高,后期的育苗管理存在較大難度,需相關人員加以重視。另外,在播種造林前,要先對選取種子實行殺菌、消毒,以免引發其他病害問題,降低造林質量。播種造林中最常采用的方式有塊狀播種、穴播、撒播這幾種。
植苗造林是目前林業造林中適應性最廣的一種方式。植苗造林會先在苗圃內對苗木進行栽培,使其成長到一定程度,并具備良好的抵抗能力,之后再將苗木移植到栽植區域。這樣栽植后的苗木生命力頑強、抵抗外界能力高,可很好的維持成長環節的穩定性。不過在栽植前,需要對苗木根系及水分情況加以檢查,選擇根系發達、水分吸收較大的苗木參與栽植,以提高成林效率,減少成本支出,維護林業企業的經濟效益。雖然該方法栽植苗木成活率高,但也需要實行后期管理和維護,以促進苗木健康成長,加強造林效果。
分殖造林是將枝干、枝葉作為材料開展植樹造林的一種方式,具有育苗時間短、操作簡單、經濟性高、初期幼苗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等特征。不過分殖造林在實際應用中,選擇的枝干、枝葉質量很容易受母樹品種的影響,所以一般在栽植中,都會以松鼠、柳樹、楊樹等成活率高、品質好的樹種為主,這就對林木栽植帶來限制性,該方法使用受限,難以大面積推廣。
植樹造林離不開優良土壤的供應。所以要想推動林業發展,落實植樹造林要求,需先解決現存土地問題,為樹木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首先,改良土壤性能,對栽植地區土壤情況實行勘察監測,了解土壤組成結構,掌握其中各元素含量系數,根據栽植樹種要求,對土壤予以改良和調整,營造良好生存空間。在土壤調整中,可通過添加有機肥料來增大土壤養分含量,確保樹種栽植后有充足的養料供應。其次,做好灌溉工作,對缺水土壤實施補水處理,保持器濕潤度,增加土壤中的含水率。
水是生命之源,是植物良好生長的基礎。植樹造林中,水分供應的充足性與否,會直接決定林木生長質量,及林木成活率的高低。在水資源供應上,一方面可借助雨水收集系統或河湖水源調取系統的設置,為林木生長提供充足水源。一方面可通過噴灌、滴管等工程的建設,保證林木生長用水,控制水資源使用量,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同時,還應加大節水宣傳力度,不斷展開技術創新,注重自然水源存儲和調度。或者還可應用覆膜技術,降低土壤中水分蒸發和流失率,確保土壤濕度和養分,為林木生長提供充足水分和養分供應。
為達到林木發展、植樹造林目標,首要工作就是科學選擇苗木樹種,增大苗木成活率,以此改善林業工程建設質量,解決林木供應與森林破壞間的矛盾,促進經濟的良好發展。在苗木選擇中,需結合區域地質土壤條件、氣候特征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選取苗木需適應區域栽植要求,以促進苗木健康生長,降低死亡率。其次,做到因地制宜的栽植苗木,調整和優化樹木結構,從而改善林業工程建設質量,擴展林木覆蓋面積,增大林業企業經濟效益。相關作業人員必須加以重視。
造林技術作為林業工程的重要技術,全面了解技術要點,選取合理的栽植方式,解決造林中的問題,對于林木覆蓋率的提高,森林系統的恢復有著積極意義,同時這也是林業企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值得業內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