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紅
(青海省湟中縣林業和草原局,青海 湟中 811600)
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以及人們認知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進步背后存在的環境破壞問題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不可否認的是,在溫飽都是問題的年代里,人們不免會竭盡所能向大自然索取,由于知識不足、技術落后等諸多因素導致原本茂盛的森林被盲目開墾、人們甚至在陡坡地、沙化地進行耕種,長此以往,造成了我國嚴重的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洪澇、干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大自然已經向人們敲響了警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已然迫在眉睫。
退耕還林工作中最顯著的問題是當下補助標準低、年限短無法帶動農戶的積極性。不可否認的是,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確實造成了耕地面積的減少,影響了原本農耕的村民的收入和就業。過低的補助金額打消了原本想參加退耕農戶的積極性,更何況隨著物價水平的快速上漲,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隨之升高,但補助金不升反降對于積極參與退耕還林農戶而言不公,也無法體現政府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方針。不僅如此,隨著退耕補助期的縮短,大部分樹種的成林時間要大于補助期,很多農戶為追求經濟效益和短期收益的目標會選種經濟林,一旦沒有達到預期收益,農戶將會在補助到期之后采取毀林復耕方式,這樣反而會造成人財物的極度浪費。再者就是現行的苗木費補助標準無法買到優質樹種??偹苤?,退耕還林的第一步即是選擇最為匹配的優質樹種,選種時要結合多方面進行綜合考量,要符合自然規律以及經濟規律,更何況絕大多數退耕還林地自然條件差,造林難度高,因為造林成本就更高,遺留地區大多土壤貧瘠、土層稀薄且有大面積裸巖,造林辛苦,過低的苗木費補助金根本無法吸引農民的興趣[1]。
首先是部分地類仍為耕地并沒有轉化為林地;其次是退耕還林大部分適宜小班農戶為主,因此分戶辦理林權證難度很大;最后是相關辦事機構權責尚不分明,政府改革過后,沒有建立健全辦完善的辦公體系,容易造成遇事無人管或者是相互推諉的現象發生,辦事效率難以保證也降低了在群眾心中的公信力[2]。
各級政府應當加強宣傳,運用多種渠道使退耕還林政策宣傳到千家萬戶,相關領導干部要多實地走訪,對村民進行思想宣傳,將群眾中存在的思想顧慮以及認識不足等問題進行及時的解決,確保村民思想意識到位,并積極采取措施,開發和培育后續產業,切實解決退耕戶的后續生活生產問題,并結合區位優勢,發展特色產業,給予退耕還林附加價值,增加退耕農戶收入。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可持續發展觀已經被提升到綠色發展的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國家開啟生態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舉措,退耕還林即為其中之一。通過將以往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計劃、分步驟地停止耕種,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因地制宜的植樹造林,從而科學的進行森林植被恢復,進而保證企業和老百姓正常的生產生活,讓我國生態安全免受威脅。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將助力我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早日實現,今后我國發展勢必立足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正確理念上,這關系到人民福祉、關乎國家未來。